首页 > 新闻 > A股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基金“买手”增配权益资产,超九成公募FOF年内收益转正

第一财经 2025-08-18 20:54:11 听新闻

作者:齐琦    责编:黄向东

业内认为公募FOF的持仓中,权益配置比例有望进一步提升,差异化竞争加剧​​

随着A股市场不断走高,公募FOF纷纷增加权益配置比例,这类产品收益迎来反弹。

第一财经据Wind统计,截至8月18日,全市场超95%的公募FOF产品(不同份额分开计算,下同)年内收益为正,其中年内收益率突破20%的FOF约36只产品,部分聚焦港股创新药、科技板块的FOF领跑市场。

与此同时,部分重仓债券型基金的FOF仍面临压力,行业清盘现象也还在持续。

沪上一位基金行业人士对记者称,近年来,FOF基金经历了业绩不佳、规模大缩水,不少FOF产品退出市场或在清盘边缘挣扎。如今在权益市场机遇与风险并存的背景下大部分FOF业绩回暖反弹。但长期看,这类产品仍处在“专业化、差异化”转型过程中,被称为基金买手的FOF仍需用持续的稳健业绩来验证业绩可持续性。

​​FOF收益回暖,重仓港股创新药、科技板块涨势领先

具体看来,这轮公募FOF收益回暖得益于持仓结构的调整。

去年以来,受权益市场震荡、债券市场“资产荒”等因素影响,多数FOF以配置纯债基金、同业存单指数基金为主,主打“稳收益”。

但今年二季度起,随着A股科技、消费板块反弹,港股创新药、半导体等成长赛道强势回升,部分FOF管理人果断调仓,将权益类基金占比提升,部分产品也增加了股票仓位。

以年内收益最多的国泰行业轮动A为例,截至今年上半年,该基金重仓的股票型基金占比99%,较一季度末的88%,权益仓位提升了11个百分点。

同样提高权益仓位的还有工银养老2050Y,该基金年内收益为26.5%,截至今年上半年,该基金配置的股票占资产配置的7.45%,而去年底该基金股票仓位为0。另外,截至上半年末,这只FOF的重仓基金中,股票型基金占比60.8%,对比一季度末,这一比例为28%。同期,债券型基金占比由37.5%减少到16.7%。

对比来看,去年同期仅有不到20%的FOF实现正收益,且业绩最好的FOF产品年内收益率不足4%。

“上半年我们观察到经济数据边际改善、政策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大,因此逐步减仓利率债基金,”某头部公募FOF基金经理对记者称,同时也增配了港股创新药ETF联接基金、半导体主题主动权益基金,整体看权益资产的弹性弥补了债市的阶段性调整。

​​分化加大,清盘压力仍存

相比之下,重仓纯债基金、同业存单基金的FOF的业绩则跑输同类产品。

据Wind统计,年内收益排在末位的FOF中,多数权益仓位较低,同时年内收益小于1%的FOF中,也多数为债券型FOF基金或偏债混合型FOF基金。

例如目前唯一年内收益告负的中银证券慧泽平衡3个月持有A和C,截至上半年末配置的债券占净值比例约5%,同时重仓基金中,债券基金占比高达79.5%。

此外,包括南方浩升稳健优选6个月持有、国泰君安善怡稳健六个月持有A、创金合信宜久来福3个月持有C等,且这些基金的合计规模甚至不足5000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收益分化的背景下,FOF清盘现象也还在持续。

年内仍有一批FOF基金因规模过小面临清盘风险。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18日,年内已有19只公募FOF发布清算报告,较去年同期增加8只;其中,规模不足5000万元的“迷你基”不在少数。

站在当前时点,多家公募机构表示,随着经济复苏预期强化、权益市场估值处于历史低位,FOF的权益配置比例有望进一步提升,但策略将更趋差异化。同时公募FOF产品面临规模增长困难的压力也并未消除。

上述基金行业人士表示,近年来FOF产品发行数量持续增长,但部分产品定位模糊,既想做‘稳健型’又想博取高收益,导致业绩与投资者预期错配。叠加今年权益市场回暖,资金向业绩好、规模大的FOF集中,迷你FOF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而对于债基配置,机构人士认为仍需保留“压舱石”作用。纯债基金在平滑波动、提供流动性方面不可替代,但会选择久期更短、信用等级更高的品种,避免过度暴露于利率风险。

“FOF的收益分化本质是底层资产的分化。FOF专业买手定位需要时间验证。”上述基金经理对记者称,权益市场的结构性机会要求FOF管理人具备更敏锐的板块轮动判断能力,而单纯依赖债基的策略已难以为继。投资者也应更关注管理人的资产配置能力、历史业绩稳定性及底层基金筛选逻辑。对于规模过小、运作时间不足1年的FOF,需警惕流动性风险。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