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区域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10万天门服装人“群凤还巢”,托起服装电商产值突破500亿|活力中国调研行

第一财经 2025-08-28 09:18:00 听新闻

作者:周芳    责编:胥会云

创造了每3户就有1户从事服装行业的“天门现象”。

湖北天门是全国闻名的“棉花之乡”,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40万天门人南下广东、福建,铸就“天门服装人”金字招牌。

2021年,沿海产业成本攀升与中西部政策红利形成“推拉效应”,数万“天门服装人”携订单、技术、管理经验返乡,天门借势实施“归雁工程”,推出“六贴一惠”返乡创业政策礼包。短短3年时间,服装电商成长为天门现象级产业,创造了每3户就有1户从事服装行业的“天门现象”,搭建起“织造-面辅料-成衣加工-电商营销-跨境物流”的服装电商全链条产业体系,纺织服装相关市场主体突破1.3万家,吸引10万人返乡创业就业。

数据显示,2021~2024年,天门服装电商交易额从70亿元跃升至513亿元,年均增速达92%,总销量突破6亿件,跨境电商日均出货60万件,覆盖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今年上半年,天门服装电商网络交易额突破300亿元,同比增长30%以上。

根据规划,天门在未来5年将以年均增速10%以上为基准,到2030年服装电商交易额突破1000亿元,跨境电商占比提升至40%以上,筑牢全国服装电商核心产区地位。

10万“归雁”携技返乡

费文此前在广州从事服装电商,2021年,因广州疫情封控,一个月只能断断续续开工数日,管理与运营人员不敢裁、写字楼不敢退租,每月净亏数十万元。入不敷出的困境让在外漂泊多年的费文萌生了回家的念头。

为打造中国服装电商名城,天门先后出台4项17条专项政策,设立每年2亿元专项基金,提供“三年免租两年减半”租金减免支持。对于返乡创业者,从创业补贴、税收优惠到人才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保姆式”服务。2022年5月,费文下定决心,带着核心团队回到天门。

“与广州、杭州服装电商产业链已趋稳定不同,天门的服装电商刚刚起步,产业链条上很多环节还处于起步阶段甚至有空白市场。”8月27日上午,费文向“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团透露,他瞄准了服装电商的供应链管理,成立天门市起点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系统性打通了服装产业关键环节,目前公司业务涵盖面料采购、辅料配套、印花设计、生产加工、电商运营、物流配送及财务管理等服装电商产业全流程。

天门市小板镇人王中华深耕服装批发行业整整30年,发端于广东深圳的白马集团在其带领下逐步形成以服装、物流、电商为核心的商业版图,已经事业有成的他,为何也选择转身回家?王中华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在广州、深圳打拼的天门服装人,绝大多数人都在租门面与厂房,攀升的租金和不断地搬迁,让他们常常有种在异乡漂泊的无助感,回乡创建白马服装原创电商基地,满足了老乡们赚钱生活两不误的愿望。

今年1月,白马服装电商产业园正式开园,半年时间已吸引400家商户入驻。“产业园一期第一阶段已建成45栋厂房,入驻率达到80%。未来两年,产业园一期第二阶段和二期还计划建设100多栋厂房,推动产业园产业链更加齐全,确保商户留得住、生产好、能赚钱。”王中华说。

在天门白马服装原创电商基地内,悦姿服饰的生产车间缝纫机声此起彼伏,工人们正在加紧完成一批发往国外的订单。

作为最早入驻天门白马服装原创电商基地的企业之一,悦姿服饰实现了从2021年年产服装50万件到2024年突破1000万件的跨越式增长,年产值达5亿多元。悦姿服饰行政主管徐蒙表示,目前公司的产品主要销往美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日产服装量10万件,今年预计年产服装量将达2000万件。

除了白马服装原创电商基地外,天门为承接产业转移,还打造了中国(天门)服装电商城、化纤纺织产业园、起点产业园等一批专业化产业集聚空间。其中,化纤纺织产业园一期总投资50亿元,10个月建成投产,扭转本地“无布之困”;起点产业园盘活闲置资产,目前已入驻企业40多家,日发货量5万件。

第一财经采访发现,这些返乡创业的服装人中,不乏“服二代”的身影。他们怀揣着新理念,专注于服装电商领域,让天门服装产业迎来“第二春”。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社会事业研究室主任邢伟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服一代”总体上以传统的服装设计、生产、销售为主,“服二代”的经营发展则更具多元性和灵活性。“服一代”更多关注于服装的生产,“服二代”则更多追求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的整合,以及产业链上下游的整合。这种转变既是适应时代变化的结果,也是进一步推动时代变化的动力。

天门市服装电商产业发展指挥部办公室主任黄彩庭表示,围绕服装产业链价值链的全流程,天门积极引进面辅料供应、加工制造、电商营销等上下游企业,逐步填补产业链空白。设立“天创贷+天服贷”定制化融资产品,年新增贷款4亿元,让返乡创业人员轻装上阵。依托本地劳动力与成本优势,吸引沿海服装企业整体或部分业务迁移,形成“生产+销售”一体化的产业生态。

银发工人填补用工缺口

第一财经记者在调研中发现,返乡工人“80后”群体占比高,他们多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阶段。以普通缝纫工人为代表,此前长期在沿海务工,因天门本地服装企业增多,选择回乡就业,既能获得与沿海接近的薪资,部分岗位月薪达1万元左右,又能兼顾家庭,形成“就业+生活”的双赢局面。

悦姿服饰设计部主管小胡说,在广州和天门的工资都是1.5万元/月,但回家就业后每天可以吃到“妈妈做的饭菜”,陪伴妻儿,存的钱更多了,“回来工作2年就有钱买房了”。

产业迅速回流的同时,服装企业招工问题不断显现。如何留住、吸引更多产业工人?服装企业和人社部门各自出招、主动应变,纷纷将目标对准陪读妈妈、银发群体等,部分企业更将加工厂开到学校附近,以方便陪读妈妈和银发群体照顾孩子,企业也能缓解急用工难题。

在天门横兴服饰车间内,56岁的黄银娥系上围裙,飞针走线间,缝合一件牛仔外套的内衬。“年轻时就在村办厂踩缝纫机,现在一点也不生疏。”黄银娥笑着对记者说,一天工作8小时,工资计件,一个月能挣6000多块,“在家也是闲着,不如来厂里和老姐妹们说说话、挣点钱”。

天门市劳动就业管理局局长卢亚雄介绍,在这场返乡大潮中,银发工人重操旧业成为天门服装加工产业链上的新力量。目前,全市设有10个零工驿站,分层开发适配岗位;轻技能岗(剪线头、包装)吸纳陪读妈妈、银发群体,月均增收4500元;技术岗(车工、质检)月薪超1万元,熟练工年薪达15万元。

“天门在打造中国服装电商名城上具有较好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但也面临着国内同类型城市的同质化竞争。”邢伟表示,天门的品牌优势尚未形成,特色化尚不明显,市场竞争能力偏弱。在面对国内外行业竞争时,天门的综合优势还不够牢固。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洪勇亦指出,多数天门服装企业仍处于低附加值环节,缺乏具有全国乃至国际认知度的自主品牌。高端设计、品牌运营、国际营销等复合型人才短缺,制约了产业向价值链上游攀升。本地面辅料配套能力薄弱,产业链闭环尚未完全形成,部分环节依赖外部供给,影响整体协同效率和反应速度。未来需在品牌培育、人才引进、完善产业链配套尤其是面辅料市场建设方面重点突破,推动产业由“规模优势”向“价值优势”跃升。

身为天门市政协常委的费文也意识到加强品牌建设的重要性。他在今年7月提交的《关于加快建设中国服装电商名城的建议》中提到,天门要强化本土原创设计,深度挖掘石家河文化、陆羽茶文化等特色基因,打造“天门衣尚”文化IP。精心组织时装周活动,积极走出去参加展会,创新短视频传播,讲好品牌故事,建管并重提升品牌影响力。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