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全球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专访中国瑞士商会主席张志强:瑞士企业正在持续加码在华投资

第一财经 2025-08-28 14:38:43 听新闻

作者:高雅    责编:冯迪凡

“越来越多的瑞士中小企业愿意进入中国市场,已有布局的企业也在扩大本地业务和研发中心。”

8月27日,双年举办的第七届中瑞商业大奖在北京揭晓名单,庆祝瑞士企业在华取得的杰出商业成就,并纪念中瑞建交75周年。

本届大奖延续以往标准,重点关注在创新、可持续发展、数字化转型、人才培养以及中瑞商业合作等方面表现突出的中小企业和大型企业。获奖企业包括瑞士布勒集团(Bühler)、医疗器械企业彼岸(Bien-Air)、雀巢公司以及瑞士护肤品牌瑞研(Cellcosmet)等。

瑞士联邦院议长安德烈亚·卡罗尼(Andrea Caroni)在开幕致辞中表示:“75年来,瑞士和中国本着对话与务实的精神共同前行。从瑞士成为首个与中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欧洲大陆国家,到如今的创新战略伙伴关系,两国关系不断深化。瑞士驻华企业凭借其创新与长期投入,持续发挥着促进共同繁荣的重要桥梁作用。”

中国瑞士商会主席张志强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作为全球最具活力且规模庞大的市场之一,正吸引更多瑞士企业加大在华投资力度,积极推进本地化运营。“我们注意到越来越多的瑞士中小企业愿意进入中国市场,而已有布局企业也在扩大本地业务和研发中心。”他称。

张志强/受访者供图

加码中国市场意愿积极

第一财经:众多瑞士企业在中国市场取得了卓著业绩,与中国市场共享发展机遇。瑞士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具有哪些竞争优势与独特特点?

张志强:中国是全球最具活力的庞大市场之一,长期以来,瑞士企业凭借在品质、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卓越表现,在中国享誉盛名。

瑞士企业在金融、精密制造、制药医疗以及高端消费品领域,都秉持“精益求精”的精神。这种注重品质与创新的企业文化,使瑞士品牌在中国消费者和产业合作伙伴中拥有良好的口碑。

此外,瑞士的中立性和稳定性也有助于其企业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保持较高的信誉度和长期战略的可持续性。如今,越来越多的瑞士企业也在积极本地化经营,加强与中国本土客户、科研机构和政府的沟通协作,进一步巩固在中国的发展基础。

第一财经:作为连接中瑞商界的桥梁,中国瑞士商会及其会员企业如何评估中国的营商环境的改善和中国市场的增长潜力?

张志强:中国近年来在改善营商环境方面持续取得进展,特别是在市场准入、外资待遇、知识产权保护和营商便利度方面,都在稳步发展。对于我们的会员企业而言,这种改善是切实可感的——我们注意到越来越多的瑞士中小企业愿意进入中国市场,而已有布局的企业也在扩大本地业务和研发中心。

从增长潜力来看,中国不仅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更是在绿色转型、数字化、健康老龄化等多个关键方向上展现出强劲需求。瑞士企业如果能够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与政策导向,将能在新一轮增长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

第一财经:在政策面,中瑞自由贸易协定近期在瑞士举行了第二轮升级谈判,这一协定的升级在推动双边贸易和投资方面将发挥什么作用?

张志强:中瑞自由贸易协定的第二轮升级谈判是一个令人振奋的信号。不仅能优化贸易条款,扩大开放范围,还可能为双边投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贸易便利化、竞争环境与经济技术合作等领域引入新的支持。这将进一步推进双方互惠互利,为未来的中瑞经济合作注入更强的信心与动力。

更多合作领域与潜力

第一财经:除了传统的金融和制造业领域,中瑞在哪些新兴领域拥有合作潜力?瑞士的创新基因与中国的市场和应用场景优势可以怎样更有效地结合?

张志强:中瑞双方在绿色科技、生命科学、数字化与碳中和等新兴领域拥有天然的互补优势。

瑞士是全球公认的创新强国,尤其在基础科研、前沿技术、环境工程与医疗健康方面积累深厚。中国在这些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和政策支持,不仅拥有广阔的市场和强大的产业转化能力,也为技术落地与规模化提供了良好的场景。

我们看到,在人工智能赋能的医疗器械、可持续能源解决方案、生物制药研发、碳捕捉与交易系统、职业教育等方面,已有多个中瑞合作项目取得积极进展。2020年,瑞士与中国便已签署建筑节能领域谅解备忘录,在节能建筑及零排放建筑领域加强项目合作与技术交流。 未来,如果能进一步推动双方高校、企业与研究机构之间的更深层次合作,并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准入和标准互认等基础建设,中瑞合作将更有可能在全球创新版图上树立典范。

第一财经:在当前全球地缘政治紧张、供应链重组等背景下,商会会员企业所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又如何展现出卓越的韧性和灵活性?

张志强:当前全球地缘政治形势及营商环境变化,确实带来了较大的不确定性,叠加脱钩、供应链重组、技术壁垒与监管环境变化,使得企业面临更加复杂的风险管理局面。商会会员企业也同样面临着跨境物流、数据合规、网络安全、人才留存等领域的挑战,同时,绿色转型与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标准的全球推进也要求企业在多个市场同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这对战略决策与运营灵活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但正因如此,瑞士企业的“韧性”与“灵活性”也得到了凸显。一方面,它们在全球范围内早已建立了高度分布式的供应链与风险防控机制,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另一方面,我们也观察到会员企业正在持续加码在华投资,通过数字化转型、技术创新、本地化研发、绿色升级等方式,提升对中国市场变化的响应速度。这种长远投入、稳健调整的策略,正是瑞士企业应对不确定性的核心竞争力。本届大奖也着重表彰在创新先锋、可以持续发展、数字化转型及人才发展等领域表现卓越的企业。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