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计划提高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扶持力度。
近日,《广州市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若干措施》(下称“若干措施”)发布,扶持当地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壮大。措施在原有政策上进行升级,从强化梯度培育、激发创新活力、强化金融支持、深化数智化改造、促进融通发展、优化综合服务、强化组织保障等七个方向提出了25条扶持措施。
8月29日,广州就若干措施召开专题发布会,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黄符伟介绍,在构建梯度培育体系方面,新政策提出要完善“小微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巨人企业”四级梯度培育体系,针对不同培育阶段的中小企业给予精准激励措施。
如今,专精特新企业已经成为城市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力军。黄符伟表示,近三年广州专精特新企业平均增长率18.1%,远高于同行业增速,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累计上市总数达27家。2024年广州所有新上市企业中,专精特新企业占比达77.8%。有12家专精特新企业入选全球独角兽榜单,占广州企业入选总数的50%,涌现出小鹏汇天、明珞装备、极飞科技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
记者了解到,就当地专精特新企业而言,中小企业占据了不小的比例。中小规模的专精特新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伴随着业务快速拓展和人员不断增加,在资金、场地和人才储备等方面存在较大需求,对扶持政策的需求程度相对更高。
例如,广州开发区是当地专精特新企业集聚的区域,已经累计培育国家级重点“小巨人”企业3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162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762家,国家级单项冠军23家,省级单项冠军55家。该区80%以上规上工业企业是中小企业,80%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是中小企业,80%以上发明专利、创新成果和新产品来自中小企业。记者从广州开发区了解到,当地已经将专精特新企业培育纳入“1+15+1”产业政策体系,形成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政策支持链。
如何有针对性地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保障,正成为各城市在制定相关政策的工作重点。
以广州为例,这次的新政策在上述领域进行了进一步的布局,具体体现在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出让土地、分割转让产业用房时,降低投资强度与税收贡献等标准的考核,降低企业用地门槛。以及将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级管理、核心技术人员优先纳入人才计划,在住房、就医、子女教育等方面做好属地保障。
记者发现,在金融支持方面,当地针对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与初创科技企业之间撮合机制不畅问题,与深圳证券交易所进行合作,上线了广州市资本市场融资对接服务平台。目前平台已有超800家重点产业企业和项目注册。此外,2024年以来当地还累计举办了28场相关产融对接活动,参加路演企业137家,平均每场活动超30家投资机构和金融机构参加对接。
据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截至2024年底,广州已累计培育6399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5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4家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和136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31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企业年营业总收入超8000亿元,其中“小巨人”企业的年营业总收入1279亿元,成为广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力军。
此外,去年广州“小巨人”企业R&D达8.8%,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广州专精特新企业的平均专利数为8.66件,“小巨人”企业平均专利数为40.93件,远高于同等规模企业,成为广州产业创新的重要来源。
黄符伟还介绍,广州“小巨人”企业中六成以上属于工业基础领域,九成企业至少为3家国内外知名大企业直接配套,90%以上分布在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与健康、人工智能、半导体集成电路、软件与互联网等重点产业领域,成为广州“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力量。
我们赶上了一个好的时代,才有可能去做想做的事,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深圳坚持工业立市、制造业当家,稳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开辟新领域新赛道。
上半年,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销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8.9%和11.9%。
时代需要专精特新的精神,因为他们不仅为社会创造了物质财富,同时也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过去十年间,中国医疗投资市场经历了巨大的起伏,从2015年行业融资额暴增开启医疗投资的"元年",到2021年达到3800余亿元的融资峰值后进入沉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