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作为信用创造与货币供给的“主动脉”,为实体经济运行提供“血液”,其一举一动直接影响着产业发展的健康与可持续性。在中国光伏产业面临深度调整与转型的关键时刻,银行业应当展现出与其重要性相匹配的战略眼光和责任担当。
中国光伏行业在过去十年间经历了令人瞩目的扩张,但也积累了不容忽视的财务风险。行业平均负债率长期高企。笔者统计2025年中报,光伏主产业链20家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平均为74.54%,环比一季度上升0.8个百分点,同比2024年上半年上升5个百分点。截至今年上半年末,爱旭股份、协鑫集成等光伏制造商的负债率甚至超过80%。
这些负债中的很大一部分,正是在行业高歌猛进时期,由银行机构支持光伏企业扩张产能投放的信贷资金。当行业处于顺周期时,银行争相入场,某种程度上助推了产能的非理性扩张;而今行业进入调整期,银行的态度将直接影响整个行业的命运走向。
当前光伏产业确实面临严峻挑战。产能过剩、价格下行、国际经贸环境复杂化等因素交织,使全行业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困难期。发改委、工信部等部门和行业协会正在采取密集举措,强力整治行业“内卷”竞争,“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扶优扶强提高行业集中度”,行业有望在政策引导、行业自律、技术创新中重回理性可持续发展轨道。
光伏行业“反内卷”已经形成共识,自律减产也在进行中,6月末以来光伏产业链价格上涨反映减产效果逐步显现。
在这个微妙时刻,部分银行机构虽然尚未抽贷断贷,但已经表现出谨慎和观望态度。银行的这种顺周期信贷行为看似符合商业理性与风险控制,实则可能加剧行业波动,放大系统性风险。
光伏“反内卷”是要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恶性价格竞争,是要通过技术创新、效率提升和应用拓展来实现高质量发展。在这一过程中,银行不能缺席,更应当起好作用。首先,银行需要建立更加科学和差异化的信贷评估体系,不能简单“一刀切”对待光伏行业,而应区分技术领先、管理优良的企业和落后产能,对优质企业坚持陪伴式金融服务。其次,银行应当积极创新金融产品,通过投贷联动、绿色债券、资产证券化等工具,为光伏企业提供多元化融资渠道。最重要的是,银行应当发挥市场信号作用,通过信贷资源配置引导行业整合升级,助力优质企业脱颖而出。
此外,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作为连接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的桥梁,在“反内卷”中肩负重要使命,要更有效地凝聚行业共识和应对系统性风险,而不是仅仅组织召开一些低级别的行业会议,只甘于做个“传声筒”。
笔者认为,行业协会需要更加积极主动开展以下工作:一是加强行业监测和数据共享,为金融机构提供更加准确及时的行业信息;二是组织制定行业标准和规范,通过标准引领避免低水平竞争;三是搭建银企对接平台,促进金融机构与光伏企业间的深度理解和合作;四是代表行业发声,及时反映企业诉求和政策建议,为行业健康发展争取更加有利的环境。
光伏产业正处于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型的关键阶段。这个过程中,既需要企业的自我革新,也需要银行等各方力量共同支持。银行业应当跳出顺周期操作的短视行为,以更加长远的眼光和更加负责任的态度,陪伴优质光伏企业度过行业冬天,共同迎接新能源时代的春天。只有当金融血液带着理性温度在产业躯体中循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才可能真正实现。
(作者系第一财经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