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价格已经足够有吸引力。”面对不断刷新最低价的无人车售价,一位快递行业从业者发出了如此感叹。
今年以来,多家厂商下调了价格或者给出更优惠的政策,带动不少快递从业者从高价尝鲜转为低价大批量采购,无人车进入了快速普及阶段。
9月3日,新石器宣布针对旗下主力车型X3、X6货厢车推出了“零首付、零利息、48期分期”购车方案,在竞争白热化的无人配送车领域掀起新一轮热潮。
足够有吸引力的价格
快递网点负责人李黎是最早购入无人车的从业者之一,他切身感受到了过去一年无人车价格的下降。李黎回忆称,他在2024年年初购入一辆无人车,购车费加上5年服务收费成本在20万元左右,到了今年年初下降至13万~14万元,而近期价格已经到了10万元。
从模式看,部分厂商收费采用单车+服务费的模式,单车价格降至低点。6月,菜鸟宣布推出新款无人车GT-Lite,该款车型定价2.18万。同时菜鸟表示叠加限时优惠后售价为1.68万元。算上每年2万元的服务费后,一台GT-Lite的5年花费预计在11.7万元左右。菜鸟相关负责人表示,新款平价车型与高配车型为同平台生产,自动驾驶系统也不作任何减配。而在年初菜鸟推出无人车GT Pro时,单车加5年技术服务费约为15万元。
九识在今年改变了服务费的收取方式,将年度改为月度。6月,九识推出“‘6·18’无人物流车驰援计划”,E6售价为19800元,月度订阅服务低至1800元。
新石器也在9月3日官宣了最新的方案,并表示以“月付千元级”成本,即可获取L4级无人配送设备,对中小物流企业尤为友好。
李黎对此表示:“厂商不需要直接降价,也会通过各种补贴政策或者优惠政策变相地降低价格。”
业内研究平台通渠有道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全国末端无人配送行业累计交付量约15000辆,其中超过60%的交付量来源于2025年二季度价格快速下降后的投放量。
业内人士陈程(化名)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和民用新能源汽车不同,物流无人车的裸车价格在整个无人车的使用周期中,成本只占一小部分,大部分无人车企会推出自动驾驶阅读订阅服务,实现车体和服务分离定价。软硬件分离付费模式虽然没有实质性降低无人车总成本,但确实大大降低了市场购置准入门槛,缓解了中小物流网点老板的资金压力。甚至部分厂商推出了租用模式,不需要购买,而是按件计算使用费。
对于降价,一线从业者喜闻乐见。李黎表示:“作为使用者,我们希望价格越便宜越好。以自动分拣机为例,交叉带在7年前的价格在13000元/格口到14000元/格口之间,但是现在4000元甚至3500元就可以买到一个格口。”
李黎的网点也增加了采购量,“去年网点只有14辆无人车,现在已经有了35辆,覆盖率翻了一倍多”。
从快递公司数据看,无人车正以惊人的速度普及。第一财经记者从中通方面了解到,无人车已经在中通的部分网点实现商业化运用。截至目前,无人车已经覆盖200多个城市,700余个网点投入的无人车超过了2000辆,每日完成20万件包裹配送。而在2024年11月末,中通监管在用无人车数量超350辆。
极兔方面则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2025年全年计划新增投入3000辆无人车,截至目前极兔共投递900辆无人车,主要投放区域为江苏省、山西省、陕西省、山东省。而在去年年底,极兔投放的数量为218辆。
厂商的订单也在增加。新石器相关负责人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目前新石器无人车在手订单约为3万辆。
必然的价格战
在业内人士看来,无人车的价格战似乎是必然。
陈程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无人车企迎来集体降价有几方面原因。首先是因为今年以来,新石器、白犀牛、九识等厂商均在资本市场获得大量融资。市场规模的提升有助于厂商获得更高的估值,而降价是扩大规模最直接的手段。
第一财经记者梳理发现,今年上半年,业内的主流无人车厂商均获得了融资。天眼查数据显示,2025年2月,新石器完成10亿元的C+轮融资,并且在8月宣布获得滴滴的融资。
九识在2024年2月获得了近1亿美元的A轮融资,在今年4月又获得了近3亿美元的B轮融资,这也是九识成立以来最大的一笔融资。此外,白犀牛在5月也获得了2亿元的B轮融资。
在网点负责人看来,当前的价格战是为了扩大规模、创造优势。李黎表示,无人车行业是一个追求规模化的行业,“厂商销售更多的车,搜集的大数据也会随之增加,产品后续迭代会取得优势。为了规模效应,他们选择在当下进行大批量销售,出现了价格战”。
除了融资为价格战补给了“粮草”,产能规模扩大也降低了成本。陈程表示,今年以来,快递无人车出现了成本摊薄效应,车企希望通过“降价从而获得规模实现单位降本”的方式实现向上螺旋。
2025年上半年,速腾聚创机器人及其他产品的销售收入为2.21亿元,同比增长184.8%。用于机器人及其他产品的激光雷达产品的总销量由2024年同期的约8900台增加至2025年上半年的约46300台。
供应商也因为大规模的量产获得了规模效应,成本进一步下降。上述企业财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机器人及其他的激光雷达产品类别的毛利率由2024年同期的26.1%增加至45.0%,主要是由于生产规模扩大引致的原材料采购成本及生产费用降低。
新石器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激光雷达、电池等关键部件价格下降,以及无图技术进一步发展,无人配送车的价格还有下探空间。
路权的开放也为大规模的投放进行了铺垫。例如菜鸟此前宣布,菜鸟无人车已被获准在全国200多城、500多个区县上路。
配置降级更匹配行业
对成本控制到极致的一线网点,有着不得不选择无人车的理由。
李黎算了一笔账,以10万元(包含服务费)的价格计算,假设使用5年时间,一辆无人车每天的成本为50多元,加上10元左右的电费,每日成本不超过70元。目前李黎网点的无人车使用情况为一趟装500到600票,一天跑2至3趟,按照1300票计算,目前无人车从一级网点运输到二级网点每票的使用成本在0.06元左右,相较于人力配送的成本降低了0.1元左右。
快递业的降本需求承接了无人车降价后的产能增加。新石器相关负责人表示,无人配送车的普及并不完全是由于价格下降。近年来,快递物流行业就业缺口越来越大,降本增效需求越发迫切。另一方面,无人配送车自动驾驶技术趋于成熟,能够高效完成从快递网点到驿站的“最后五公里”配送,帮助快递员更好地完成末端配送工作。
不过,李黎也表示降价后的无人车出现了变化,正在回归至行业适配的程度。“我们明显感受到用料不及以前,例如钢板比以前薄了。另外,无人车摄像头和交叉带分拣机摄像头都是肉眼可见的,以前我们16万元买的无人车一辆能有15到16个,现在摄像头减少了,大概有11个。”但李黎同时表示此前的无人车上路后会发现硬件配置过剩,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逐渐削减摄像头也属正常。
虽然产品配置不及过去,但李黎认为这样的配置更匹配当前的行情。“这辆车总共只有6立方米,只能装500票或者600票。实际情况这500票到600票快递重量不超过1吨,过去配置的钢板能承载2吨的重量,这种变化匹配了实际需要,防止过剩配置。”
不过,业内人士也提醒需要注意降价后的服务。陈程表示,降价后快递网点作为“消费者”,相对于无人车本身的质量,更担心后续服务。“毕竟2万元不到只是买个车壳子,后续的服务费、自动驾驶能力等,才是网点真正关注的。”
厂商也认同上述观点。新石器相关负责人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今年以来,无人车市场逐渐产生分化。低端市场的客户属于价格敏感型,对无人车的需求可能偏临时性、季节性,所以倾向于购买价格更低的产品。也有厂商改为月租方式,以减轻客户的资金压力。而中高端市场的客户虽然也关注价格,但更关心无人配送车的效率和稳定性,以及可靠的技术支持和售后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