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新药企的对外授权正在“全面开花”。除了跨国巨头押注的减重药领域,心血管创新药也正成为资本聚集的热门赛道。
心血管疾病治疗正加速迈向小核酸药物时代。9月3日,诺华与上海舶望制药针对心血管疾病领域下一代创新药物签署了高达52亿美元的授权许可协议,其中包括1.6亿美元的预付款项。诺华将获得舶望制药使用RNA干扰技术(RNAi)开发的多款在研药物在中国以外的销售权益。其中一款BW-00112药物用于治疗严重高甘油三酯血症的中期临床正在进行中。
过去几年来,以RNAi和小干扰RNA(siRNA)为代表的新兴技术路线的药物研发正在迅速崛起。由于很多疾病是因基因变异而起,RNAi这一突破性技术让科学家们看到了通过“基因沉默”治疗疾病的希望。2006年,发现RNA干扰现象的科学家已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小核酸药物具有可成药靶点多、药效强、安全性好、给药频率低的优势,且适应症领域广泛,已成为全球范围极具发展潜力的前沿医药领域之一。
在心脏病治疗领域,此类药物通过靶向引起心血管疾病的蛋白,在高血压、高血脂症、高甘油三酯血症以及罕见心脏病的治疗均展现出巨大的获益潜力,并有望将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关口前移至预防阶段,开发出更多“心脏病疫苗”。
早在2023年,诺华的一款靶向PCSK9基因的长效降脂小干扰核酸药物英克司兰(inclisiran)就已在中国国内获批,该药物仅需半年注射一针实现血脂控制。
多家巨头公司都在争夺下一代心血管领域创新药的制高点,礼来公司也正在重金押注,并与生物技术公司Dicerna签署了一份价值超过30亿美元的协议,共同开发RNAi疗法,其中包括在研的靶向Lp(a)的长效降脂药lepodisiran,这也是这项协议的核心资产。
该药物就是一款siRNA疗法药物,通过类似“基因沉默”的效应,阻断Lp(a)的合成。根据此前公布的临床数据,lepodisiran仅需注射一针,可将患者的Lp(a)水平降低约94%,且至少持续半年。
另一家瑞士制药巨头罗氏也已经与小核酸领域的生物技术头部公司Alnylam达成合作,共同开发并商业化用于治疗高血压的一款RNAi疗法Zilebesiran。
Zilebesiran是一种基于RNAi技术的超长效降压药物,通过靶向血管紧张素原(AGT)mRNA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通路发挥作用。早期临床试验显示,两次皮下注射即可维持一年降压效果,目前该药物已在关键中期临床阶段显示积极的效果。
此外,Alnylam的另一款用于治疗被称为转甲状腺素淀粉样心肌病(ATTR-CM)的罕见心脏病疗法vutrisiran也已经获得美国FDA批准,该药物同样是基于RNAi技术路线。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每三个月接受一次注射的患有ATTR-CM的成年人,与心血管事件风险相关的死亡减少了三分之一。
Alnylam官网公布的数据显示,该公司小核酸药物管线从立项到临床III期的成功率约为60%,远高于传统小分子药物和靶向类药物的成功率。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心内科张毅教授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在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我们正在面临变革。随着RNAi降压药物和降脂药物的研究取得进展,心血管疾病治疗正迎来‘火器时代’。”
一位心血管领域权威专家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这类药物虽然有前景,但距离上市还有一定的距离,需要进一步验证其有效性。“小干扰RNA药物应该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但长期的临床获益仍需要进一步观察,关键是要看风险事件是否降低。”他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列万廷提出了基因、有机体、环境“三重螺旋”的概念,强调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感受到“早搏”的存在,也不是体检时做一次心电图就能发现的,一般需要通过24小时的心电图来监测。
Verve预计,这种基因编辑疗法有望在未来十年内推出,仅需一针便可用于降低心脏病患者的高胆固醇。
我国肥厚型心肌病的患病率约为十万分之八十。专家表示,该疾病虽然并不常见,但危害不容小觑,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运动性猝死不仅发生于职业运动员,也发生在普通人中。近年来,踢足球、打羽毛球、跑步过程中突发心梗倒地等事件频发,其中也不乏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