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项来自中国研究团队发表的脑机接口研究成果引发关注。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脑虎科技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联合开展研究,基于脑虎科技研发的一款具备广泛兼容性的通用植入式柔性脑机接口系统,不仅实现脑机接口长期稳定植入,还创造性地破解脑机接口通用性难题,可精准意念操控20多种数字物理设备。该研究成果登上国际权威期刊《先进科学》(Advanced Science)。
上述研究还显示,在相近训练的时间下,接受脑虎科技通用脑机接口设备植入患者的大脑信息传输速率(BPS)表现与马斯克旗下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此前公布的受试者水平相当。
脑虎科技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陶虎向第一财经记者介绍称,受试者在临床试验中累计完成25412次训练任务后,信息传输最高比特率达4.15比特/秒。通过高兼容的XessOs脑机操作系统,受试者成功实现了对大型复杂游戏、智能轮椅、智能家居和各种APP等多场景的意念控制,展现出通用脑机接口系统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就在当地时间9月10日,Neuralink表示,全球接受该公司脑机接口设备植入的患者人数已增至12人,所有患者的累计植入天数达到2000天,累计使用时长超过1.5万小时。
陶虎表示,相较于现有主流技术路线,脑虎科技的通用植入式柔性脑机接口系统兼具高分辨率、长期稳定性与低侵入创伤等多重优势,可广泛应用于运动重建、语言重建等多种临床场景,未来有望为运动功能障碍患者提供“家用级”解决方案。下一步将继续优化系统性能,积极推进技术转化,加速临床落地进程。
2025年被视为脑机接口的元年。就在上个月,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7部门发布《关于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其中提到,到2027年,脑机接口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初步建立先进的技术体系、产业体系和标准体系;预计将有100万至200万中国患者受益于脑机接口辅助技术。
在医疗领域,脑机接口技术的主要应用方向涵盖神经康复治疗、脑控假肢操控以及情绪调节管理,同时还涉及癫痫、帕金森病等疾病的辅助治疗。例如针对中风、脊髓损伤引发的运动障碍,脑机接口可解读患者 “抬手” 等运动意图,转化为机械臂、康复机器人等设备的控制指令,通过重复性训练促进神经重塑与功能恢复。
一位脑机接口领域专家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针对脑机接口技术发展所制定的规划最为完善,部署考虑也更成熟,将产业规划、医疗监管和研究监督整合成一个统一协同一致的行动方案,目标是到2027年推动脑机接口走出实验室,进入临床应用,到2030年打造出成熟的国内领军企业。
“中国的愿景远不止步于追赶Neuralink等美国公司。中国各个部门之间协同一致推动脑机接口的发展是制胜的关键。”上述专家表示,“在美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来自FDA和其他监管部门严格的合规挑战;中国的模式从第一天起就将监管部门纳入考量,简化了审批流程,并有望大幅缩短脑机接口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周期。”
北京脑科学和类脑研究所所长罗敏敏此前接受采访时表示,脑机接口涉及多学科交叉,研发难度大、周期长、成本高,产业处于发展早期。“脑机接口的发展一方面是要从技术和产品研发、应用场景拓展等方面实现突破;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政策的支持加强多领域融合、加速人才培养。”他说。
中国的脑机接口企业还将目光投向了医疗应用之外的消费市场,中国是最大的消费电子产品制造国,未来非侵入式脑机接口产品的市场潜力更为可观,应用场景将涵盖工业生产、学习教育、游戏控制、辅助睡眠、心理治疗、自动驾驶等诸多方向。
不过,专家也提醒称,由于脑机接口可以收集、处理、存储、管理和分析大脑数据,这也增加了隐私侵犯的风险,应建立严格的数据隐私与伦理审查机制,防止大脑隐私泄露,提升生物数字信息安全防护能力。
生物经济增加值占我国GDP比重超过7%。
专家表示,脑机接口产业的推进,已经从前期各地出台各类政策的“兵团作战模式”,进入国家层面的“集团军作战模式”。
《意见》明确加强基础软硬件攻关、打造高性能产品、推动技术成果应用、壮大创新主体、提升产业支撑能力等五大重点任务,细化17项具体举措。
文件提出,到2027年,脑机接口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初步建立先进的技术体系、产业体系和标准体系。
机构指出,近期大盘整体形态趋势保持良好,目前仍处于上升趋势。震荡整固后预计后市慢牛仍是主基调。应利用调整时期布局绩优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