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脑机接口技术步入临床试验的“元年”,行业发展进入加速期。但我国脑机接口领域起步较晚,人才培养能否跟上引发关注。
高端科研人才短缺
近日,上海脑机接口公司脑虎科技向上海复旦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捐赠,聚焦脑科学前沿发展,支持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人才培养。
脑虎科技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陶虎认为,当前,我国脑科学研究正处于从“跟跑”向“并跑”、“领跑”跨越的关键阶段,但高端科研人才短缺、青年研究者成长支持不足等问题,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科突破。
他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产业的创新源于学术的根基,人才的成长就是行业的未来。我们鼓励科研人员心无旁骛地探索,希望基础研究与产业应用能形成共振,真正推动脑科学的突破与发展。”
去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务院国资委、中国科学院、国家药监局发布《关于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意见》提出,加强相关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布局建设未来技术学院、现代化产业学院等特色学院;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等合作,共同培养跨学科的复合型工程型人才,增强高水平人才供给。
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嘉漪13年前回国,在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建立自己的实验室,尝试把光电材料制成纳米线人工光感受器,来替代失明者凋亡的光感受器。目前该设备已经植入了四名患者,患者光感恢复明确。
帮助盲人“看见”也是目前包括科技富豪马斯克的Neuralink在内的脑机接口公司聚焦的重要方向。张嘉漪团队还在研发新一代的人工光感受器,并通过神经网络将视觉信息传递至大脑,帮助恢复患者的视觉功能。
张嘉漪是2025科学探索奖获奖人。在她看来,脑机接口领域需要交叉学科背景,年轻人应该打开思路,利用新工具,学习新知识,提前“武装”自己。
既要懂“大脑”,又要懂“机器”
相关研究显示,脑机接口的人才缺口主要存在于核心研发与算法、硬件工程、软件与系统、临床与产品、数据与安全等领域。从全球范围来看,脑机接口人才的培养体系都尚未成熟,专门设立“脑机接口”专业的高校很少。学生通常来自电子、计算机、生物医学工程、神经科学等单一学科,需要在实践中自学或通过博士后研究来融合知识,周期很长。
“脑机接口的知识门槛比较高,要求的知识跨度太大,既要懂‘大脑’(生物学),又要懂‘机器’(工程学),还要懂‘智能’(算法)。”一位脑机接口专家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他还称,对于企业而言,要锁定脑机接口人才,就需要从源头出发投入资源,与高校建立紧密的联合实验室和人才培养计划。从政策方面来看,应将脑机接口作为战略新兴产业,在科研基金、学科建设上给予政策支持。
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南大学校长骆清铭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脑机接口技术作为前沿科技领域,其发展速度迅猛且极具潜力,对推动科技进步、产业升级以及改善人类生活质量都有着重要意义。然而,目前该领域专业人才缺口巨大。”
骆清铭认为,脑机接口领域需要跨学科复合型人才:脑机接口技术涉及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医学工程、材料科学、控制工程、通信工程等多个学科,需要既懂神经科学原理,又掌握电子工程、计算机编程、数据分析等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他们能够在不同学科之间架起桥梁,推动脑机接口技术的全面发展。”他对第一财经记者说道。
骆清铭介绍称,围绕脑机接口产业“交叉融合”的特点,海南大学人才培养方案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跨学科融合,符合脑机接口人才培养需求。具体通过建设学科交叉学院,如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实现学科交叉融合。
海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殷明教授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为结合多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海南大学推行“学业导师制”和“个性化培养计划”,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学业指导和职业规划,推动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
该公司计划于10月启动一项脑机接口植入试验。
此次新公布的脑机接口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主要包含三大类。
清华、华东师大、复旦等高校也在陆续调整评价体系。
上海将推动临床数据有序开放与应用。
相较于现有主流技术路线,通用植入式柔性脑机接口系统兼具高分辨率、长期稳定性与低侵入创伤等多重优势,可广泛应用于运动重建、语言重建等多种临床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