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将全面落实《北京市外商投资条例》,做到对外开放,也要落实好《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做到对内放开,为企业提供高效优质服务,面向中小微企业开放更多应用场景,支持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
今年服贸会期间,在由北京市投资促进服务中心承办的“北京日”暨投资北京大会活动上,北京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唐文弘表示,未来北京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让“北京服务”品牌越来越耀眼。
北京推出的多项举措正展现出这座城市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优化营商环境、促进产业升级方面的决心。唐文弘介绍,近年来,北京连续推出1700多项改革措施,深入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上线全市统一的政策服务平台“京策”,推进惠企政策“免申即享”“直达快享”。
同时,“服务包”“服务管家”机制不断完善,全市“服务包”企业达1.5万家,12345企业服务热线诉求解决率和满意率均超97%。持续优化外籍人员工作许可、居留许可、出入境等政策,建设了9种语言的国际版门户网站,搭建覆盖全市的涉外服务体系,企业和人才工作生活便利度大幅提升。
作为展示北京营商环境、链接投资资源的重要平台,今年的“北京日”暨投资北京大会集中呈现了北京的合作机遇、惠企政策。朝阳、海淀、石景山、通州的区域负责人还分别围绕商务、绿色金融改革实践、中关村科学城科技创新生态和独角兽企业培育、数字经济融合发展进行了主题推介,展现了各区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决心与行动。
通州区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李先侠在会上表示,城市副中心对标国际规则,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精准化的服务,出台26条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持措施,储备470万平方米的高标准新型产业空间资源,出台“运河英才”人才支持政策,从住房保障、科技研发、创新创业等方面提供全方位、大力度的支持,副中心综合成本最低、审批效率最高、行政服务最好的“三最”营商品牌更加可感可及。
“海淀正积极构建高效政务服务体系,努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海淀区人民政府副区长隋晓峰介绍,海淀连续多年在北京市营商环境综合评价中名列前茅,中关村综保区创新“信息化围网”智慧监管,入区仅耗时数秒。海淀区持续提升投资便利化服务能力,为外资企业落地提供从注册到运营的全流程支持,外资企业还可以享受数据出境“绿色通道”、本外币合一资金池、外商独资医院、增值电信业务扩大对外开放等一系列先行先试政策。
朝阳区人民政府副区长陈黛表示,朝阳正着力推进制度创新,构筑开放改革新高地。去年创新设立了“涉外金融巡回审判庭”,聚焦跨境金融与贸易常见争议,成立朝阳区涉外公共法律服务站,推出中英双语法律服务手册,为企业跨境经营与国际合作筑牢制度根基、提供法治护航。“我们也将会继续巩固国际化资源集聚优势和禀赋,加快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让朝阳成为全球企业落地生根、拓展事业的首选热土和可靠港湾”。
石景山区区委常委、副区长李文化表示,石景山正推动先行先试,高标准打造政策实施的“试验田”。“ 我们注重改革为先,围绕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和跨境流通机制、大型首发首展活动报备、紧缺人才认定标准、游戏电竞等综合审批服务等难点问题,推动政策先行先试,营造开放包容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