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8个月,浙江外贸交出一份亮眼 “成绩单”:全省进出口总值达3.68万亿元,同比增长5.5%,其中出口2.79万亿元增长7.7%,进出口、出口规模双双刷新历史同期最高纪录。在全球贸易环境复杂多变、清洁能源转型加速的背景下,浙江通过深耕新兴市场、激活民营企业活力、发力 “新三样”等举措,持续巩固外贸优势,进出口、出口、进口占全国份额分别达 12.5%、15.9%、7.4%,稳居全国前列。其中,8月电动汽车出口破4万辆。
新兴市场多点突破
对东盟、拉美出口两位数增长
浙江外贸的增长韧性,首先体现在对新兴市场的深度开拓上。1-8月,全省对东盟、拉美、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出口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分别出口3900.4亿元、3166.9亿元、2639.6亿元、2376.5亿元,同比增幅达16.7%、10.7%、12.2%、11.8%,四大新兴市场合计占全省出口比重较去年同期提升2个百分点,成为出口增长的重要“增量源”。
在区域合作方面,浙江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表现突出,1-8月进出口总值2.10万亿元,增长8.6%,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57.0%,占比提升1.6个百分点;对金砖成员国进出口7460.1 亿元,规模居全国首位,同比增长1.3%。
民企挑起 “大梁”
10.9万家民企进出口占比82%
民营企业作为浙江外贸的“主力军”,贡献度持续攀升。1-8月,浙江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达11.7万家,同比增加7.0%,其中民营企业10.9万家,数量增长7.4%,展现出强劲的市场活力。从贸易规模看,民营企业进出口3.02万亿元,同比增长 7.1%,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82.0%;其中出口2.41万亿元,增长8.7%,对全省出口增长的贡献率高达96.3%,近乎以“一己之力”撑起浙江出口增长的“半壁江山”。
值得关注的是,浙江专精特新民营企业正成为外贸“新势力”。目前,全省有外贸业务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1000家,数量居全国前列。位于萧山区的科百特过滤器材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代表,其研发的“中空纤维膜”是ECMO(体外膜肺氧合设备)的核心材料。此前,欧洲某知名医疗设备企业提出长期采购需求,但要求采用“境外来料加工+成品复出口”模式,而科百特此前从未涉足加工贸易。杭州海关得知企业诉求后,主动上门讲解业务流程与监管要求,指导企业完成系统对接、数据备案,明确商品范围、单耗标准等关键要素,帮助企业快速实现“零的突破”——7月初完成手册办理,7月底第一批产品便顺利发往欧洲,为专精特新企业“出海”扫清障碍。
“新三样” 领跑出口
8月电动汽车出口破4万辆
在全球清洁能源转型浪潮下,浙江“新三样”产品出口表现尤为亮眼,成为拉动外贸增长的“新引擎”。1-8月,全省出口机电产品1.31万亿元,同比增长9.0%,占全省出口总值的46.7%,占比提升0.5个百分点,其中“新三样”各品类均有突破性表现:
新能源汽车8月单月出口量首次突破4万辆,达41418辆,同比激增137.8%,占同期浙江出口汽车总量的57.4%,连续5个月占比超五成,成为汽车出口的“主力车型”;锂离子蓄电池8月出口32.9亿元,同比增长43.7%,连续11个月保持两位数增幅,储能、动力电池需求持续释放。
与此同时,浙江传统优势产品出口稳中有进,1-8月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8294.2亿元,增长 4.0%;高技术产品出口2318.7亿元,增长8.2%,形成 “新兴产品领跑、传统产品托底”的出口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