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促进科技型企业孵化器高质量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孵化器作为培育科技企业和新兴产业的重要载体,已成为构建创新生态的核心节点,是汇聚人才、技术、资本、信息等多元要素的“连接器”与“加速器”。那么当前孵化领域已出现了哪些以专业服务为核心的经营模式?未来如何构建健全的孵化体系、打造多元生态,进一步提升新质生产力培育效率和质量?本期的陆家嘴金融沙龙,来自专业孵化器、孵投联动创投平台、及科技初创企业的代表共同解读“孵化希望·投资未来:孕育新质生产力的资本摇篮”!
主题演讲:
孵化希望·投资未来:孕育新质生产力的资本摇篮
飞镖创新研发中心创始人、首席执行官朱鹏程围绕“生命科学工程化之路”的思考做了分享,他指出,生命科学还有太多不确定的因素没有标准化和模块化,若把生命科学工程化,可几何倍数释放出其创新能量。和传统的孵化器相比,新型的创新研发服务可以更大程度地帮助初创生物企业解决痛点,帮助其把精力集中在研发和商务上。
他表示,上海强大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和配套生态,可实现为初创生物企业提供基于空间的服务向提供研发服务的升级。生命科学工程化是非常庞大的项目,可利用既有的基础设施、运营管理能力和科学技术人才,通过国际合作,共同为企业提供专业化的服务,从而推动生命科学工程化发展。要利用好市场的杠杆,让更多的独特科学研究和非市场化技术得到共享。
朱鹏程认为,通过研发平台创新的孵化模式,可以把沉默的技术变成公共的技术,形成科学研究模块化和生态,服务于更多的科学家,快速释放行业资源。同时,这种孵化模式还可以把科学仪器和科学家等进行最广泛的链接,是实现生命科学工程化的重要路径。
他强调,生命科学工程化的进程中,传统的重资产生物公司可以转变为轻资产的运营模式。生物公司百分之七八十的工作内容是一样的,要通过创新服务整合同类型工作并进行工程化,让公司回归到科创和设计的本质。而未来生物公司也会变成轻资产的设计公司,用更低的成本释放更大的创新能力,实现创新研发的飞轮效应。
关于孵化器如何与初创公司配合的问题,莘泽智星港合伙人徐荣结合自身民营孵化器的实践认为,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需要陪伴,要做“懂科学家”的孵化器。
他指出,过去10年,中国生命健康医药领域发展迅速,新药领域研发进展和投入密度大幅提高。正因为生命健康领域研发周期长、不确定性高,同时具有很强的商业和社会价值,所以“孵”和“投”的功能显得尤为重要。
他强调,陪伴科学家做好生命健康领域的超前孵化,从早期的想法和成果上就要往产品方面考虑。要从科学家群体里发现具备可从成果到产品过程的优质项目,他建议到医院、高校、新型研发机构中去找科技成果,并组织专门团队通过概念验证,围绕科学家做陪伴式的孵化,给科学家配置概念验证的基金,同时帮助项目嫁接到股权投资基金,通过双基金模式帮助科学家实现项目商业发展。
中科创星科创生态部负责人施伟以“硬科技视角下的 未来产业孵投联动探索与实践”为题,分享了中科创星“研究机构+早期投资+创业平台+投后服务”的生态化模式。他指出,早期投资机构至少要在风口来之前2-3年发现、提前布局和培育一批项目。
他认为,在上海可对未来产业技术进行“超前孵化”和“深度孵化”,即把技术资本化的过程变成人才资本化。围绕上海五大未来产业,孵化的赋能过程可包括探索假设、概念验证、成立公司、引入投资等。而在孵化服务项目中引入驻场企业家机制也是很重要的。
璞跃中国首席执行官特别助理张剑锋从国际资源整合视角,分享了以开放式创新打造产业创新与孵化生态的实践路径。
他认为,开放式创新不是仅强调外部资源跟内部资源的联动,还需要企业对内开放,把更好的技术进行内部应用。优秀的初创公司在融资方面有竞争力,但它更希望产品解决方案能够在大企业里得到运用,孵化服务可在这方面进行很好地链接。通过孵化服务可以聚集同行业的龙头企业,共同去考察优秀的初创公司,促进跨界创新融合。
他强调,创新生态的打造不仅要讲投资,更要讲“孵投联动”。创新生态的打造不能只有物理空间和硬件,更应强调软性、文化、环境,更多投资年轻人,坚持长期主义,要有足够的包容性。
愈方生物创始人、首席科学家张家毓博士作为“被孵被投”企业代表,分享了生物医药领域成果转化的感悟。他表示,正是基于孵化器的赋能,愈方生物可以从一个高校的研究想法到成功扎根于上海的科创企业。
在专业研究领域,他指出,心衰治疗存在巨大的临床需求缺口,心衰药物是否能够逆转心衰死亡率以及老百姓是否用得起,是研发中的重要关注点。他认为,与国际跨国公司的交流对初创公司来说是宝贵的学习机会。
行业对话:从“孵”到“投”的融合之道
“孵投联动”是推动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从“孵”到“投”,如何有效融合,切实帮助到科创企业的成长,从而完善创新生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当前环境下,成功的“孵投联动”又有哪些可复制的核心模式?在本期陆家嘴金融沙龙的行业对话环节,在飞镖创新研发中心创始人、首席执行官朱鹏程主持下,嘉宾们围绕“从‘孵’到‘投’的融合之道”的话题,进行了深入讨论,进一步分享了切实推动“孵投联动”的具体方式。
莘泽智星港合伙人徐荣也进一步分享了他们的经验,他认为,一个好的孵化服务机构要从产业视角服务科学家,起到嫁接早期成果和后期商业化投资桥梁的作用,将科学家的想法,最终设计和规划成可实现的商业目标。
实践过程中,为什么要把孵化的工作提前?对此,中科创星科创生态部负责人施伟认为,成果转化的大部分项目属于“中水区”项目,超前孵化和深度孵化的目的就是服务这类的成果转化项目。关于接下来所聚焦的投资领域,他介绍说,未来将主要聚焦在人工智能、量子、光子、可控核聚变、二维材料以及合成生物学等领域的核心关键技术的突破上,希望打造一个能帮助科学家实现从最初的想法到IPO的一个贯穿全生命周期过程的服务体系。
在孵化初创企业的经验方面,璞跃中国首席执行官特别助理张剑锋认为,有效的孵化模式有两个特点:一是要通过挖掘大企业的需求进行共创,精准对接给初创公司促成合作,共同研发或进行知识产权授权;二是要搭建平台,让更多创新的要素在平台上产生跨界、融合的创新。
在当前的环境下,全球的创新企业如何看到中国的机会?中国技术发展非常快,现在很多硅谷企业想在中国设创新中心,这也是当下市场的一个典型趋势。很多跨国公司利用免签政策到中国开拓市场,和中国本地企业寻求合作。另外,在华外资企业随着所服务的客户“出海”也是一种趋势。高质量的孵化器需要不断跟随趋势变化和世界潮流,更好地服务于被投企业。
作为本场沙龙,唯一一位初创企业的代表,愈方生物创始人、首席科学家张家毓表表示,其实初创公司在每个阶段需求都是不同的。最早的时候可能是需要一笔天使轮的资金,去验证或者落地想法,但随着初创企业的发展,可能需求就不只是资金了,而是更需要能让企业成长、为企业赋能的生态圈。最后,他还呼吁更多的科学家,利用这个时代最好的红利,把握住机会把在实验室的创新发现进行孵化。
“陆家嘴金融沙龙”由上海市委金融办、浦东新区人民政府指导,“陆家嘴金融沙龙”秘书处主办,第一财经、财联社提供媒体支持。系列活动将持续输出金融改革“浦东智慧”,深度赋能浦东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力助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核心区建设迈向新高度。
更多详细内容,敬请关注电视节目播出:第一财经频道9月13日21:00;9月16日13:20《孵化希望·投资未来:孕育新质生产力的资本摇篮》。
“孵”“投”联动如何破题?
第二十五期陆家嘴金融沙龙以“全球大宗商品定价博弈的中国路径”为主题,邀请多位重磅嘉宾展开深入探讨。
本次活动以“全球大宗商品定价博弈的中国路径”为主题。
当前,中国正加速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人口结构的变化,使得养老服务需求爆发式增长,且日益趋向多元化、高品质化,这对养老金融体系的支撑能力无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以金融之力破解养老服务痛点?如何以创新思维构建“老有所养、老有善养”的支撑体系?本次陆家嘴金融沙龙,将以“融合创新:引领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邀请多位重磅嘉宾展开深入探讨。
我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进入新阶段。国家医保目录首次增设 “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品目录”,正式启动“双目录”机制。这一重大改革对患者用药的可及性、医药产业生态创新和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等,都将产生深远影响。那么,未来医保与商保应如何有效协同,在支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兼顾公平与效率,切实提升创新药械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为大众健康筑起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防线?本期的陆家嘴金融沙龙,商业保险从业者、保险研究者、创新药企业代表等重磅嘉宾,将共同探讨“医保+商保:共同促健康、惠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