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1年的上海创智学院在AI人才培养上有哪些特别之处?
在前一天发布了多项创新成果后,上海创智学院9月13日举行“创智开放日暨人才培养论坛”暨人才培养论坛,公开分享他们的独特模式。
“我们完全改变了博士生招生靠考试、面试的方式,而是用训练营的方式来选拔,而且不注重学生的过去,因为从联合培养的31所高校里面选拔学生,我们认为他基本的素养都有了。”上海创智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丁晓东告诉第一财经。丁晓东介绍的这种选拔标准受到学生认同。学院举办5次招生营,3300余人报名,遴选近800名博士生,覆盖了45个学科、专业及领域。
他对第一财经介绍,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最重要的是生态,生态里最重要的一环是人才,所以要紧紧抓住人才培养。如今很多学校都有人工智能学院,“我们培养人工智能人才是培养那些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人工智能的领军人才,那么招生的对象就不一样。”
以往,高校传统的培养模式下,往往做的是导师的项目。在上海创智学院,是以学生为中心,“一生一策”。在这里,学生可以参与老师的选题,也可以做自己的选题,一旦确定选题会有一个“导师组”去指导。
今年3月刚到创智学院的导师冯恺睿在13日的会上做了分享,和传统的高校带学生模式不同,在创智学院做项目,他有时候还会跟学生“比赛”。
他说,当时创智学院把他们这些老师从传统高校找来,让他们跳出传统高校“项目-论文-转化”的舒适圈,做高风险项目在他看来很困难,不过学院很快就打破了他的这种固有认识。
“我来创智学院参与的第一个活动就是春季营实训。进行实训时,学生在3天72小时里面,在给定课题上,使用大模型去解决具体问题。这个过程中,很多同学从一点大模型都不会用到熟练使用大模型产品,能力产生了飞一般的跨越。我们导师也被要求跟随学生的所有进展,去引导他们解决问题。这个和传统高校是很不一样的。”
冯恺睿说,在实训中,很多学生遇到的问题很有深度,他也需要想一想,在这个想的过程中学生就可能把问题解决了,“我年纪也不算大,就30岁,也就比这些学生大八九岁,也有好胜心,这好胜心一来,也顾不上面子,顾不上时间投入,就想和学生比一比怎么解决问题,谁更快更强。”
像他这样的青年教师不在少数。学院在师资方面平均年龄为36岁,全职全时导师81位,兼职导师130+,产业导师120+。通过“核心师资+产业协同+动态兼职”的灵活模式,联合31所参建高校、科研机构、头部企业,聚集了一批顶尖青年人才。
这种老师和学生一起做项目的模式,也让更多的学生开始“冒尖”。
上海创智学院2024级博士生马炜杰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在他以前读硕士研究生的阶段,主要还是以导师项目为主,不过现在完全不同,而是以学生为中心。
他介绍,除了以学生为中心,学院还打破了原来传统高校毕业指标的束缚,不再要求比如以论文或者说以一些传统学术平台的评价体系,学生可以发表高质量的论文毕业,也可以做那种非常有潜力的、有价值的创业项目。目前,马炜杰在学院的课题是研究无缝超广角实时裸眼3D显示技术,突破了过往技术关于显示尺寸与可视角度的严重制衡,实现了该领域的世界领先创新。目前该项工作已被《Nature》正刊接收,即将正式发表。
成立一年来,创智学院已签约50余家头部及独角兽企业,获得企业捐赠或资助累计已达5亿元人民币。依托创智未来中心打造从培育到创业的全方位支持与加速体系,已孵化10家师生创业企业,孵化公司人员平均年龄25岁,吸引了各类资本近5亿元人民币的注入。
上海创智学院联合31所参建高校、科研机构、头部企业,聚集一批顶尖青年人才。
AI是宇宙演化的必然下一步,人类应以勇气、自豪和冒险精神来迎接它。
到2030年,人工智能将为全球经济贡献超百万亿元,有望成为最重要的增长点之一。
有这样一群援疆医生,他们给当地医院带去技术。
深圳人工智能产业持续蓬勃发展,现有人工智能企业2200余家,企业创新能力活跃,产业生态健全,产业规模稳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