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区域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手握苏超、新能源双IP,常州拼抢新能源产业下半场

第一财经 2025-09-14 15:23:51 听新闻

作者:一行    责编:黄宾

借助“双IP联动”,常州正迎接新一轮产业与流量的大丰收。

9月13日,常州本轮苏超最后一场主场作战。虽然1:2负于宿迁队,但常州却再进一球,引发全场欢腾。

致力于打造“新能源之都”的常州,2025年因为苏超获得了泼天流量,也被戏称“苏超话题共一石,常州独占八斗”。9月13日举行的2025年国际新能源博览会上,常州市市长周伟引述了这一说法。随着新能源产业与苏超的“双IP联动”,常州正迎接新一轮产业与流量的大丰收。当天,常州也揽下了总投资337亿元的33个重点项目。

看苏超也看新能源

对于常州手握的这两大IP,周伟提供了一个解读的逻辑:常州队在苏超赛场上的进程和常州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历程,有异曲同工之处。

在1~8轮苏超赛事当中,常州队笔画不保,一路从“吊州”“巾州”“丨州”“〇州”,变成“川”队。周伟表示,全队上下“进一球、得一分、赢一场”的小目标从未动摇。并最终于8月16日第九轮中主场1:0战胜镇江队,取得首场胜利。

同样,周伟说,在产业的赛道上,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常州以“小桌子上唱大戏”的胆识,构建起涵盖农机、机床、电子等领域的“九条龙”工业体系,创造了“中小城市学常州”的辉煌,成为工业明星城市。但到了上世纪90年代,在外向型经济浪潮中,常州发展的步伐慢了“半拍”,陷入了“苏锡无常”的发展困境。

近年来,常州则专注发展新能源这一赛道,在“发储送用网”五大领域构筑起全国最完整的产业链。2024年,常州新能源产业产值规模突破8500亿元,正奔向万亿级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新能源汽车产量近80万辆,动力电池产业链完整度达97%,全国第一,全球每10辆新能源汽车就有1辆搭载常州产电池。

今年1~7月,常州新能源领域规上企业完成产值5077亿元,同比增长4.3%。

随着新能源的风口来临,2023年常州一跃成为江苏第五个、全国第二十五个万亿城市。“也是全国人口最少的万亿城市,人均GDP超20万元,成为全国人均GDP的6强。”周伟说。今年上半年,常州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8%,增速位列苏南城市第一。

眼下的苏超赛场,也成了常州新能源产业招商引资的“引力场”,实现流量的产业变现。

8月16日,20多个在谈项目客商应邀观赛,背后是总投资超80亿元的项目,涵盖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氢能、新材料等多个领域。

9月13日晚的常州奥体中心,与40562名现场观众一起,常州队结束了2025赛季“苏超”联赛的最后一个主场之旅。

而当天在常州开幕的2025国际新能源博览会,首次与“苏超”联赛深度融合,以“双IP”破圈,创新“能博会+苏超”嘉年华形式,推动新能源产业从工厂走向街巷,让前沿产业成果融入大众日常。

当天大会集中签约的33个项目,包括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智能制造及高性能镍基材料项目、高性能电子材料项目等17个产业项目,以及8个科创类项目和8个人才类项目,总投资337亿元。

新能源能级“突围”

与球场上持续跑动突围一样,常州的新能源产业也在寻求进一步“突围”。

“新能源产业正步入技术迭代、换挡提速的发展新阶段。”常州市委书记王剑锋表示,在“十五五”期间,常州将保持在制造端的领先优势,加快在场景应用解决方案上突破,前瞻布局未来细分领域,打造代表江苏高质量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产业高地。

从全国范围来看,常州率先打造“发储送用网”五个环节为主体的产业生态闭环,成效显著。今年初,常州又出台“加快推进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三年行动方案”,进一步推动“发储送用网”全产业生态圈建设。

同时,常州正以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为圆心,构建完整的零碳生态系统。

作为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常州正在大力培育近零碳园区、近零碳工厂,打造千亿级规模的微电网产业集群。

8月29日,江苏时代新能源灯塔工厂LY7项目在溧阳高新区正式投产,LY8项目正式启动。宁德时代在常州9年间连投7期项目,从“电池供应商”向“零碳生态构建者”跃迁。宁德时代监事会主席、生态发展委员会主席、区域管理总裁吴映明说,下一个十年的愿景是实现产业的新能源化,构建“零碳新基建”。

在溧阳零碳园区,宁德时代打造了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管理体系,通过绿色电力溯源系统,实现每一度电的碳足迹可追溯、可核查、可认证,为应对欧盟电池法等国际绿色贸易壁垒提供解决方案。

大会上,溧阳市市长周永强发布《溧阳零碳园区建设方案》,提出以“两网一中心”为核心,建设微电网、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基地及溧阳港和零碳场景创新中心。

常州高新区管委会主任石旭涌则发布了《长三角(常州)双碳·ESG国际产业创新园建设方案》,提出未来常州高新区将依托高铁新城核心区,构建“一核引领、三区联动、N区协同”的发展新格局,打造ESG高端服务、绿色智慧能源、低碳智造三大核心产业集聚区,预计带动形成超过3000亿元的产业规模。

周伟还表示,新能源的下半场一定是“瓦特经济”和“比特经济”的深度融合,因此,常州将充分发挥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未来产业发展转型的积极作用,积极构建“6+X”未来产业体系,重点发展以人工智能、具身智能、新型储能、合成生物、先进材料、化合物半导体为代表的六大成长型未来产业。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