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汽车公司日前宣布,将在爱知县新建年产300万辆汽车的工厂,预计2030年投产,构建从用工到技术以及零部件的全生产要素的供给链。
这是丰田公司时隔14年在日本本土建厂,特别是在美国特朗普政府关税经贸政策多变的压力下,在产业空洞化与诸多经济社会问题叠加困扰日本经济的境况下,此举被视为具有垂范逆转产业空洞化、“复活造物(制造业)大国”、重振产业“元气”的“起爆剂”。此举能否成为撬动产业空洞化与诸多经济社会问题叠加而成的经济社会结构的“起爆剂”,值得关注。
产业空洞化的影响
产业空洞化是久为各界关注的问题,一般指企业以对外直接投资为主要方式将国内部分产业活动转移至海外,导致国内雇佣、附加价值生产以及技术创新等活动减少,经济增长放缓,民众实际收入减少等。
20世纪8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成为国际经济的新潮流,资金、技术、市场以及劳动力等要素经过重组,在国际市场焕发出新的活力。日本作为“弄潮儿”对外投资遍布欧洲、北美、亚洲,涉及金融、地产、服务、制造业、商业、农林水产以及矿业。根据当时日本政府通商产业省的数据,投资额最多达到1989年的7000亿美元。
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日元大幅升值,导致日本国内以人力资源为主的相关生产要素的价格高涨,企业的生产成本上升,促使以制造业为主的企业从日本市场“出逃”,开启了日本产业空洞化的进程。
进入21世纪,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中,众多日本企业更是将进军海外作为求生存、求发展之路,投资“外高内低”、产业空洞化的经济模式定型。
2018年以来对美投资成为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新亮点”,投资额逐年增加。特别是今年以来为应对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截至7月日本企业的对美直接投资额同比增加20%,仅7月的投资额就达到了2.7605万亿日元(约合1330亿元人民币)。
产业空洞化的结果是,制造业萎缩和竞争力下降,日本失去了制造业大国的地位。例如,日本造船业的全球份额从鼎盛时期的领先地位萎缩至2024年的3%;再如,半导体从1988年占全球市场50.3%的份额降至2019年的不足10%(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数据)。
产业空洞化对于日本的影响还表现在新兴产业布局滞后、在国际市场处于劣势以及深度依赖海外产业链和供给链等。
人口减少叠加产业空洞化
产业空洞化与人口减少导致的劳动力人口不足问题的叠加效应对于日本经济社会的影响,值得关注与借鉴。
人口减少问题是日本社会的“慢性病”,且久治不愈。日本总务省2024年7月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月1日,日本的总人口数(不含在日居住的外国人)约为1.2156亿,较上年减少86万人,创1968年有统计记录以来的最大减幅,且连续15年减少。
据厚生劳动省今年8月公布的人口动态快报数据,仅2025年1~6月人口就减少了49.75万人。
持续性人口减少问题对于日本经济社会的最大影响莫过于劳动力人口不足和消费低迷、市场萎缩。
有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7月,日本全行业有51.0%的企业认为劳动力不足。根据总务省的预测,2015年劳动力人口约为7600万人,到2060年将减至4500万人。
劳动力人口不足导致企业用工不足,进而用工成本上升压力大幅增加,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难以承受超出劳动生产率的过度加薪。
厚生劳动省9月公布的2025年最低时薪修正金额显示,日本全国平均最低时薪将从目前的1055日元调高至1121日元(约合人民币54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为缓解加薪对于中小企业用工成本的压力,日本前首相石破茂表示,“要强力支援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者应对加薪”,将扩大补助金的发放对象,放宽补贴的发放条件。可见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转嫁用工成本的能力和条件达到了极限,亦可见劳动力人口不足问题的严重性。
劳动力人口严重不足还导致企业的生产、创新能力和劳动生产率下降,甚至影响企业生存。日本的帝国数据库公司关于“全国企业倒闭风险”的最新调查分析结果显示,人口减少被列为企业倒闭的最大风险之一。
21世纪以前,虽然经济形势有好有坏,但人口不断增加为维持市场一定规模提供了保障。而现在,“一方面原材料、用工费高涨,另一方面人口减少的挤压效应导致市场萎缩、竞争激烈,结果是成本上升部分不能价格转嫁,经营日益受到压迫”。
受访者这番话充分说明劳动力人口的增减对于企业生存、市场环境、经济发展之重要,也吐露出企业对人口减少与产业空洞化叠加所造成的经济社会环境的担忧和无奈。
面对人口减少结构造成的萎缩型国内经济环境,企业的逐利性质决定其自然会选择投资人口红利的国家和地区。因此,人口减少状况加速了资金外流,进而恶化了产业空洞化问题。
日本财务省关于过去三年的经常项目收支情况的统计数据显示,只有初次收入的收支差额(投资收入的差额)的顺差突出,而贸易、服务以及二次收入收支的差额均为逆差。
例如,2024年的经常项目顺差达到历史最高的29.3万亿日元,其中,初次收入的收支顺差达到40.4万亿日元,但其他三项的收支逆差则超过11万亿日元。
值得注意的是,“直接投资收益”(企业海外投资收益)占40.4万亿日元的初次收支顺差的四分之三,达到30.4万亿日元,连续4年创新高,且过去10年间膨胀3倍。
巨额的对外直接投资(买入美元、卖出日元)导致日元一直处于贬值压力区间。日元贬值虽然利于商品出口和旅游业,但对于严重依赖能源、原材料等进口的日本来说,导致进口货物的价格上升,从而推高企业的生产成本,推高国内的物价,推高民众的生活成本,却拉低民众的实际收入。
加之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收益大多用于海外再投资,很少回流国内反哺国内经济和民生。可见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是产业空洞化的始作俑者,反噬国内的经济和民生。
产业空洞化通常表现为雇佣机会减少和失业人口增加。而近年来日本的产业空洞化面对的则是人口减少导致的劳动力人口不足,多数企业的倒闭以及经营困难的致命原因是用工不足。这种产业空洞化与人口减少叠加、碰撞而成的相悖性结构所发酵重构的人力资源匮乏、产业链脆弱、企业缺乏动力活力创新力、市场萎缩、物价高涨、实际收入下降等问题进一步混合叠加的经济社会结构,单靠某几个企业恐无力撬动,需要通过产业调整、生产要素和资源的重配以及宏观政策等组合发力,需要政府、产业界以及社会各界通力合作。因此,丰田汽车公司在本土建厂对于逆转产业空洞化问题只能起到垂范作用。
随着美国特朗普政府利用关税、经济贸易以及政治等各种手段强化、加速产业回流,产业空洞化这个“古老问题”重新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企业的重视。虽然在不同国家和地区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日本的产业空洞化叠加性问题并非日本独有,或具有一定的普世借鉴意义。
(作者系法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