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国家文物局发布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重要成果,确认最新考古发掘成果青海尕日塘秦刻石为我国目前已知唯一存于原址且海拔最高的秦代刻石,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昆仑采药
尕日塘秦刻石位于青海果洛州玛多县卓让村扎陵湖北岸,距湖岸约200米,海拔4306米。刻字区面积约0.16平方米,刻字全文共12行36字,外加合文1字,共37字,文字风格属秦篆。
这处秦刻石的发现曾引发广泛关注,其中不乏质疑之声。国家文物局组织石质文物保护、秦汉考古、古文字学和书法篆刻等领域专家研究,认定其为秦代石刻,定名为“尕日塘秦刻石”。
尕日塘秦刻石的文字包含秦始皇派人去昆仑采药的内容。刻石文字中,保存较完整的文字信息为“皇帝/使五/大夫臣□/將方□/采樂□/陯翳以/卅七年三月/己卯車到/此翳□/前□可/□百五十/里”。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李零表示,这段文字简单翻译的意思是秦始皇派五大夫翳,率方技家去昆仑采药,翳乘坐秦始皇三十七年三月己卯日的车到达这里,翳计算来程约二百五十里。
国家文物局回应公众疑问时,涉及认定的几个关键问题。其中,关于石刻内容是否为昆仑采药,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李黎解释称,“樂”字无草字头,但可通“藥”字;仅存“曰”字头的“□”字推测应为“昆”字。
国家文物局文物古迹司司长邓超表示,经高精度信息增强技术(判定),刻石文字可见明显凿刻痕迹,采用平口工具刻制,符合时代特征。经矿物和元素分析,排除利用现代合金工具凿刻的可能。刻痕内部和刻石表面均含有风化次生矿物,经历了长期风化作用,排除了近期新刻可能。
国家文物局指导青海省文物行政部门,已将刻石核定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视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保护管理,并将在第九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遴选中予以重点关注。
真伪之争
今年6月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仝涛发表《实证古代“昆仑”的地理位置——青海黄河源发现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石刻》一文,提出在果洛发现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的石刻。
牧民多杰南杰曾对媒体表示,大约在1986年,他在自家牧场看到了这块石刻。玛多县副县级驻寺指导员、玛多山水文化研究员华旦也曾对媒体表示,2016年他听说这处石刻存在,2019年到现场查看,“感到震撼”并认出石刻中的“皇”字。华旦2023年曾陪同仝涛等学者现场考察。
仝涛文章提到,石刻内容及其所在的地理位置,解决了“昆仑”“河源”的精确地望问题,记录了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遣使向昆仑山寻觅仙药的历史事实,补全了文献记载的缺失。当年具有官方背景的中原内地使团之行,也实证了隋唐时期的“唐蕃古道”在秦始皇时期已经打通了最为关键的环节。
这一发现当时引起各方关注,围绕石刻真伪的讨论不断。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辛德勇、北京语言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宗迪等学者认为该石刻为今人伪刻的可能性存在,辛德勇曾在微信号称其疑为“石刻造假的新‘高度’”。
刘宗迪曾在微博表示,“质疑此刻石释文的关键点”是“如果秦始皇已经知道黄河真源在青海,秦代已将此处的山命名为昆仑山,这么重要的地理知识为何到了西汉反而不知道了?”
2020年,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侯光良教授团队首次发现这处石刻,第一反应为“明清仿古石刻”。当时,青海省文物局表示已知晓这处石刻,尚未确认定性。2023年,侯光良出版的《昆仑上下:青海的史前文化》一书,提到这处石刻及其中的“皇”字。
尕日塘秦刻石认定后,侯光良表示:“扎陵湖石刻因为人迹罕至,不仅减少了人为破坏,同时使得专业‘造假’成本过高。此外从风化角度看,对比青藏高原4000多米海拔的遗迹,此石刻遗存自然、真实。”
尕日塘秦刻石位于三江源国家公园核心区,属于非开放地区。据《人民日报》报道,目前从玛多县城往西进入扎陵湖有三道关卡,刻石周边已拉起警戒线,由地方派驻警察、文物管护员进行24小时轮驻轮护。
目前,事故调查工作已全面展开。
事故已造成4人遇难,12人失联,救援工作正在开展。
援青三年,一群上海医生不仅带来了扩建资金、先进的医疗技术和救治理念,更想为这里培养出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随着地方密集调整预算逐步明确下半年新增专项债发行计划,越来越多地方将发债解决拖欠企业账款问题。
共同谱写沪青对口支援和合作交流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