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30年,互联网和智能手机迅速发展,成为现代社会的关键基础设施,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然而,欧盟却未能孕育出可与美国硅谷或东亚科技巨头比肩的新兴企业,与互联网移动时代屡屡失之交臂。
当前,人工智能(AI)正以惊人的速度成为下一代“数字基础设施”,其重要性可媲美当年的互联网和智能终端。这一次,欧盟各界弥漫着一股危机感。从重新审视产业政策到加大研发投入,越来越多欧洲人意识到,AI时代很可能是重塑这片大陆竞争力的最后窗口期。如果再度错失良机,欧盟在未来的产业与科技角逐中或将被彻底边缘化。
AI将成为未来社会的基础设施
短短三十年间,互联网从通信工具演变为经济和社会的运行中枢,智能手机则成为人们生活与资讯的中心。与此相仿,人工智能正迅速成为“未来社会”的基础设施——这是一种通用目的技术,其影响范围可比肩蒸汽机、电力和计算机。从ChatGPT等生成式AI的普及到传统工业的智能化浪潮,AI的渗透正深刻重塑全球竞争格局。
对于欧盟而言,当下正是背水一战的关键时刻。一方面,美国和中国在AI领域投入巨资,争相抢占技术高地。据统计,2023年美国私营领域在AI上的投资高达约625亿欧元,而整个欧盟加上英国仅约90亿欧元。巨大的投入差距意味着欧洲在AI研发和应用上已被远远甩在身后。英伟达公司首席执行官黄仁勋直言,欧盟在AI投资方面“远远落后”于中美,必须加快脚步,否则只能沦为AI时代的技术附庸。他警告称,每个地区都应发展植根于自身语言、知识和文化的“主权AI”,否则将被动接受他人技术,沦为“AI收割者”。
不过,欧盟在AI领域并非全无优势。欧洲学术界有深厚的研究功底,孕育了诸多AI基础创新——深度学习领域的重要算法 LSTM就由德国学者发明,牛津、剑桥等顶尖高校也源源不断地培养出AI人才和初创公司。
但这些科研优势尚未转化为产业胜势。欧洲的AI论文发表数量和质量均落后于中美,顶尖AI人才往往流向硅谷或深圳等更贴近产业应用的热土。近期研究显示,全球约73%的大语言模型(LLM)由美国公司开发,另有15%出自中国,欧洲企业在这一前沿领域几乎难觅踪影。大量人才和科研成果纷纷外流,留在欧洲本土的反而难以发展壮大,进一步导致欧盟在AI竞赛中失速。
欧盟困局:创新在实验室、巨头在华尔街
欧洲人历来以基础研究见长,而在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产业级应用方面举步维艰。欧洲拥有众多世界级高校和研究机构,孕育了大量前沿技术成果和初创企业,但这些创新往往停留在实验室或小规模试验阶段,未能成长为引领市场的商业巨头。反观美国,硅谷完善的风投机制和活跃的资本市场如同温室土壤,让创新幼苗迅速长成参天大树。华尔街充沛的资本孕育出苹果、谷歌等全球龙头,中国庞大的市场也成长了阿里巴巴、腾讯等科技巨头。
其实欧洲不缺资金,缺的是敢于押注未来科技的资本分配机制和支持创新的社会氛围。这一现象有多重深层原因。
首先,欧洲资本市场整体偏保守且碎片化,高风险创新项目难以获得持续大规模的融资。欧洲风险投资的规模和激进程度远不及美国。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2年欧洲深度科技创业公司仅吸引到约325亿欧元投资,同期美国这一数字超过1200亿欧元。欧洲社会和资本对失败的容忍度较低,更青睐稳健经营,这种保守文化使很多创业者不敢或无力采取激进扩张策略。
其次,欧洲大型企业对初创公司的带动作用不足。统计显示,只有约12%的欧洲大企业尝试过收购初创公司或设立企业风投基金,而美国这一比例接近40%。欧洲大型企业普遍偏好内部研发和成本控制,对于高风险的新兴科技公司缺乏兴趣或行动迟缓。结果,初创企业难以通过并购融入更大的产业生态,往往止步于中小规模。资金匮乏和协同缺失极大阻碍了创新成果的产业化,不少欧洲创业公司尚未壮大就遭遇瓶颈,不得不寻求海外资本或买家。
再次,市场分散和监管成本高企也让欧洲初创公司难以“长大”。欧盟由众多国家组成,各国语言文化各异,市场准入和监管要求不一。即使在欧盟内部,也未形成真正统一的单一市场。相比之下,中美两国均拥有庞大且统一的国内市场,使科技公司可以先在本国做大做强,再向外扩张。
最后,欧盟在数据隐私、反垄断等方面实施了极为严格的监管。《人工智能法案》等法规客观上提高了企业合规成本和创新门槛,有专家犀利地指出,这种监管初衷虽好,但效果堪比“北美大陆会议试图在18世纪就规范电力所有场景与应用”,过严过早的规范可能扼杀新生事物的成长。监管桎梏叠加市场分散、龙头缺失,使欧盟难以孕育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AI企业。
上述因素共同造成了“创新在实验室、巨头在华尔街”的局面。统计显示,2012年至2017年美国大型科技公司收购的AI初创企业中有19家来自欧洲,约占其收购案例总数的31%。从语音助手Alexa背后的核心技术,到英国孵化的现象级AI公司Deep Mind的成长,欧洲人的创新成果频频被美国科技巨头收购或挖走。截至目前,全球市值最高的科技公司前十名中无一来自欧洲。某种程度上,欧洲正沦为他国的“AI孵化器”。
数字主权缺失:云在别人家,算力在他人手
除了资金和市场,数字基础设施薄弱是欧盟竞争力下滑的另一大症结。当今数字经济的底座,从云计算、芯片到算力中心基本都不在欧洲人手中,欧洲深陷“云不在自己家、算力由他人掌控”的困境。欧洲消费者和企业使用的云服务有80%~90%依赖美国巨头(如亚马逊云、谷歌云、微软云),AI模型训练所需的算力平台也几乎完全仰仗外部供应。欧盟在半导体、操作系统、开发框架等各层技术栈上同样高度对外依赖。这不仅削弱了竞争力,更使其数据和技术主权处于风险之中,一旦地缘政治局势紧张,欧洲可能沦为“数字殖民地”。
痛定思痛,欧盟近年来提出了“数字主权”战略,积极谋求自救。首先,推出Euro Stack计划,着手构建“欧洲共同数字栈”这一自主基础设施生态,推动云计算、AI、量子技术、数据平台等领域的互操作和安全标准,共建兼容开放标准的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强化对关键数字技术的自主掌控力。
同时,欧盟在2025年初启动了Invest AI计划,拟动员约2000亿欧元投资AI,其中拿出200亿欧元专门用于建设4~5座超大规模的“AI超级工厂”,每座工厂配备至少10万片先进AI芯片,算力相当于当前欧洲最大超级计算机的4倍,旨在让欧洲的科研机构和初创企业都能使用顶尖算力。
在半导体领域,欧盟2022年通过《欧盟芯片法案》,计划斥资430亿欧元振兴本土芯片研发和制造,以减少对美洲和亚洲厂商的依赖,促使本土半导体生态回暖。此外,欧盟还在推进Gaia-X等项目,致力于打造一个数据留在欧洲、服务透明可控的云基础设施方案,以让欧洲真正取回数据主权。
同时,欧盟也要警惕,不能让自身价值观成为扼杀创新的枷锁。如欧盟《人工智能法案》为不同风险级别的AI应用设立了差异化管控措施,不少业界人士担心该法案可能使尚处萌芽阶段的欧洲AI生态窒息,有欧洲创业者调侃“欧洲的AI法规比像样的AI公司还多”。欧盟同步引入的“监管沙盒”机制允许创新项目在受控环境中试错,在坚持高标准监管的同时尽量维护产业的活力,但其实际效果还有待观望。
需同步升级基础设施、资本与文化
透视欧盟竞争力滑落的根源,表面上看是错过了几波科技浪潮,深层次原因在于其数字基础设施、金融资本支持和社会文化心态“三驾马车”未能并驾齐驱。要想抓住最后的窗口期,欧盟必须在这三方面同步发力。
首先,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加速推进欧洲云计算、算力中心、芯片等底层能力建设,打造自主可控的“数字底座”。只有让关键数据和算力留在本土,才能在未来拥有与他人掰手腕的资本。这意味着Euro Stack、AI超级算力工厂等长期项目应长期持续投入,哪怕短期收益不明显,也要为长远技术主权奠基。
其次,营造支持创新的金融生态。欧洲需要提高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对科技企业的包容度和参与度,培育更大胆的资金来扶持本土初创企业跨过“死亡之谷”,包括完善跨国资本市场联盟、鼓励养老金等长期资金投向科技创新领域等措施。政府也应通过各种举措为私人资本分担风险,引导更多社会资金流向本土高科技产业,同时在并购审查方面适度放宽,对本土大企业合理收购初创公司给予支持,形成大企业与创业公司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再次,培育开放进取的创新文化。这一点看似无形却至关重要。欧洲社会需要形成更加宽容失败、勇于冒险的舆论氛围,让创业者敢想敢干。高校和科研机构应强化产学研结合,鼓励科研人员走出实验室创业,将论文变成产品。媒体和公众也应更多关注和宣传本土科技创新者,塑造新时代的创新英雄榜样。只有当全社会对新技术、新模式抱以开放心态而非过度恐惧排斥,创新才能真正生根发芽。
科技投资家泽维尔·尼尔警告称,欧洲若错过人工智能这关键一役,终将沦为“被遗弃的大陆”。欧盟此刻已别无选择,唯有破釜沉舟,同时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资本市场改革与创新文化更新,方能避免竞争力滑向结构性衰退的深渊,守住在新科技时代的最后一席之地。
(作者系北京帕特纳斯管理咨询公司创始人,兼任中国国际商会理事、意大利国家投资发展署驻华首代等职务)
二者虽然路径依赖与模式运行不同,但在技术成果共享、产业落地共推以及标准规则互通等领域存在着不小的合作空间。
该准则为通用人工智能模型提供透明度、版权及安全与保障三方面的自律指导,适用于包括美国开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的ChatGPT、谷歌的Gemini、“元”公司的Llama以及xAI公司推出的Grok等主流通用人工智能模型。
接受第一财经采访的专家均表示,短期内美欧之间有很大可能达成原则性框架协议,但后续条款谈判及如何落实则需花费更多时间。
双方一致同意,应共同努力,相向而行,为中欧今年重要议程做好经贸准备,推动中欧经贸关系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德国总理默茨表示,从德国的角度看,加征关税会损害德国的利益,如果欧美谈判无法达成一致,德国没有选择,德国将会对美国关税政策进行反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