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陆家嘴金融沙龙”第27期活动在上海浦东圆满举办。本次沙龙围绕“从金融高地到田间沃野——浦东乡村振兴的金融破局”这一主题,邀请来自银行、券商、保险和农业相关领域的嘉宾共聚一堂,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的时代背景下,探讨如何用金融“活水”为乡村振兴倾注力量。
产业发展是金融支农的首要方向,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最持久动力
上海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副行长顾贤斌在主旨演讲中表示,目前上海市还有将近260多万人口常驻农村地区,为上海乃至全国的食品供应、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应当享受到高品质的金融服务,这也是农商银行的初心与使命所在。他介绍道,农商银行针对“加快发展都市农业,全面提升乡村的建设水平,持续促进农民的稳定增收”三项重点工作,聚焦农业、农村、农民以及农村人才建设等方面提供了金融服务和保障支撑。
首先是聚焦农业,扩大“三农”产品的覆盖面。顾贤斌指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应把产业的发展作为首要的方向,推出一系列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着力提升金融的产品覆盖面。比如聚焦新型农业主体培育,制定行动方案大力支持粮食生产、畜牧养殖、现代渔业等重点领域的信贷需求;聚焦社会经济血管末梢的个体户、小商小贩、小店经济等长尾客户,下沉金融服务,打通普惠涉农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聚焦农业科技创新,瞄准上海的“三谷”(张江的种谷、奉贤的农业科创谷以及崇明的农业硅谷)建设机遇,发布农业科技的金融专属方案,支持加快技术的创新和成果的转化。
另外,还可以聚焦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出乡村生态贷,支持农村水电网的改造、人居环境的提升;推出改善居住家园贷,帮助农民改善家居环境条件;聚焦“政银保单”联合协同发力,如面对台风带来的农业损失,与农保一起推出联合金融保险服务。
其次是聚焦农村。顾贤斌指出,村镇是金融服务的最前沿阵地,通过系统化建设,把服务网络深度嵌入乡村肌理。农商银行进一步提升村镇的服务质效,及时构建乡村振兴网格化服务体系,强化“三农”客户金融生态,优化“三农”产品体系,深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并下沉服务阵地,延伸公益触角。
再次是聚焦农民,助力农民收入稳步提升。顾贤斌认为,乡村振兴的落脚点是要让农民“腰包鼓起来”,通过消费帮扶、全域赋能等方式进一步促进农民的增收、农业的增效、农村的繁荣。
“农商银行可帮助农民拓宽产销渠道,这是拓展农业产业链生态的金融支持内涵。”顾贤斌认为,未来应创新金融工具,切实降低农民的融资成本,助力村集体盘活闲置资产。
最后是聚焦人才,激发内生动力,培育“金融+农业”复合型人才。顾贤斌指出,“三农”金融人才的培养应该立足当下、更着眼于长远,积极发挥乡村振兴青年人才的带动效应。
在顾贤斌看来,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还有不少难点。比如农民返乡置业缺乏信贷的政策支持;部分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薄弱,资产确权也较难;设施农业、都市农业、观光农业发展需要的基础设施配套也存在短板,信贷资金面对这些项目缺乏足够的信用风险缓释;由于农村地区的数字化程度不高,很难对农民的信用状况做系统性的评估。
为破解难题,顾贤斌建议规划先行,加强永久的农田保护区和农村保护区的整体规划,加大资源的投入,明确产业布局,明确长期发展的方向。瞄准农民“安居”和“乐业”两大需求,提供具体可实操的政策扶持。推动数据互通,打造信息共享、利益共赢的乡村振兴共同体,进一步降低农民的贷款门槛和成本。继续深化信用体系建设,推动信用村、信用证、信用户的评定创建,让信用良好成为最可靠的通行证,缓解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农商银行还要加强与政府性融资担保、农业保险等机构的合作,健全风险共担机制,有效分散缓释农业风险。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人,需要构建一个政府、高校、企业三方联动的人才生态系统,为乡村振兴注入最持久的动力。”顾贤斌表示。
确保粮食安全与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债发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上海市分行副行长顾烈表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重要基础。
站在农业政策性银行的角度,顾烈认为,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应首先服务国家粮食安全,积极参与中央、市、区三级储备体系建设,对粮食收购主体全覆盖支持,稳定保障政策性粮棉油收储资金供应;服务超大型粮食消费市场,稳市场、保供给,围绕大型骨干企业拓展粮棉油全产业链支持,充分发挥资金供应主渠道作用。
顾烈认为,农业政策性银行还应服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综合运用信贷支持、招商引资、消费帮扶、资金捐赠等多种手段,有效带动脱贫地区产业发展和脱贫人口增收;落实国家专项任务,如聚力服务“城中村改造”,“保交楼”专项借款投放等。
在服务城乡融合发展方面,农业政策性银行可围绕新型城镇化,积极支持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同时持续推进供水、农村公路等传统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支持。在服务乡村建设方面,服务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支持清洁能源项目,服务传统村落保护。在服务涉农产业发展方面,聚焦都市现代农业和特色涉农产业。
申万宏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上海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伟表示,近年来乡村振兴的金融需求快速增长,在调研中发现主要聚焦在三方面:一是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建设需要低成本融资;二是现代农业产业化融资需求旺盛,如浦东的蔬果、稻米、水产等特色产业集群;三是乡村存量资产盘活的需求,如浦东有大量的村集体土地经营权和一些特色品牌,这些资源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方式盘活。
围绕浦东乡村振兴的金融需求,赵伟指出,证券公司也可以从多方面强化金融服务。
一是通过乡村振兴债、绿色债等工具为浦东乡村振兴建设提供稳定低成本的资金支持。赵伟介绍,2025年上半年,证券公司作为乡村振兴债券主承销商共承销37只产品、规模达266.24亿元,其中资产证券化产品约42.36亿元;同期绿色债券承销规模为594.44亿元,涵盖了71只产品,包含255.94亿元的资产证券化产品。
二是以乡村振兴主题基金为抓手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浦东乡村振兴建设。赵伟认为,证券公司可以作为相应主题基金的管理人,与浦东地方政府及保险机构共同设立产业基金或投资基金。基金重点投向现代种业研发中心、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冷链物流网络建设等项目,并通过上市、并购、股权转让等多元化方式实现退出,形成滚动循环。
在助力盘活存量资产价值方面,赵伟指出,当前浦东的农业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及涉农服务企业,普遍存在应收账款、仓单、订单等资产沉淀,证券公司可以通过农业产业链ABS、农产品仓单质押ABS、涉农应收账款ABS等方式,把这些存量资产盘活成在银行间或交易所市场流通的证券化产品。REITs的制度优势,为浦东乡村基础设施盘活提供了新路径。
此外,赵伟认为,通过“保险+期货”等一系列的产品创新,可为农民提供更多的风险管理工具。证券公司还可在乡村县域发展决策咨询方面发力,这类咨询不仅帮助当地科学决策,也可以给后续证券产品发行、投资引导奠定基础。
开发“一揽子”综合保障,让农企切实感受到金融支持力度
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分公司副总经理刘喆认为,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更是保险业发挥保险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的重要载体。作为保险公司,应持续引导投资端加大乡村振兴领域的投资和项目开发力度。创新农险产品供给,通过科技赋能智慧乡村建设,完善风险减量的管理体系。
为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刘喆认为保险公司可开发“一揽子”综合保障,联合银行机构力争实现对高标准农田建前使用及维护资金支持和风险保障。以小麦、水稻等主粮作物为抓手,在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基础上推动全生命周期保险服务模式的落地。做好种源护“芯”,积极研发粮食蔬菜种业天气指数保险,为国家农作物制种资源库、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厂提供全链条的专属保障方案。
刘喆指出,保险公司应延伸保险产业链,形成贯通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经营的全产业链条,让保险从风险补偿工具升级为“产业稳定器+品牌助推器”。同时深化“保险+”服务,积极融入联农带农机制建设,推广“保险+订单农业”综合服务,深化“保险+气象”的创新等。
围绕和美乡村的建设,保险公司可为农村的供水、道路、生态等基建工程项目提供服务方案。针对农村重点领域、重点人群,保险公司可开办“三农”定制性的普惠保险业务。针对台风、洪水、森林火灾等灾害,开发多层次的巨灾保险产品。
在科技赋能的新模式上,刘喆介绍,保险公司可探索智慧农业场景定制化保险,助力智慧农业与数字乡村建设。同时全面推广防篡改功能,对养殖业全面应用面部识别、智能点数、测长估重等技术,推动养殖险逐步实现快速精准的承保理赔。
上海清美绿色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杨石军表示,农产品相关的企业是乡村振兴事业中实干的一环,通过每一辆冷链车、每一份农产品,把乡村和城市紧密地结合起来,互为依靠,相互发展。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金融的支持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获得第一笔授信的过程非常艰难,但也是企业和金融机构建立互信的一个开始。”杨石军表示,当下能明显感受到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力度增强。涉农金融产品不断创新,企业的贷款感受良好,并通过金融科技赋能产业链,加速企业的数字化升级。
“陆家嘴金融沙龙”由上海市委金融办、浦东新区人民政府指导,陆家嘴金融沙龙秘书处主办,第一财经、财联社提供媒体支持。此系列活动将构建与“陆家嘴论坛”相呼应的常态化交流平台,通过机制化、场景化、国际化运作,持续输出金融改革“浦东智慧”,深度赋能浦东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力助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核心区建设迈向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