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城服务区新增26台充电桩及国际标准液冷超充终端,并配套“司机之家”休息区;宁波钢铁与供电公司合作建成省内首个电动重卡充电站,支持厂区内67辆电动重卡运行……
日前,记者从宁波市能源局获悉,我市2025年新能源汽车公共充电桩建设民生实事工程任务已提前完成。截至8月底,全市新建公共充电桩4150个,其中农村地区达2272个,建成数量居全省首位。目前,全市新能源汽车公共充电桩总量已突破4.8万个。
充电基础设施的迅速铺开,不仅为新能源汽车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也进一步推动“车、桩、场、网”一体化生态加速成型。随着消费体验不断提升,充电桩与新能源汽车正在形成良性互促格局,持续加速宁波新能源“生态圈”形成。
充电桩加速“随需而建”
随着挂有绿色牌照的新能源汽车在宁波街头日益常见,一场围绕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保障行动已悄然展开。
自2017年12月发出首张新能源汽车专用牌照以来,据宁波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车辆管理所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51.12万辆,占汽车总量的13.77%。
面对新能源汽车数量的快速增长,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亦在同步提速。截至今年8月,宁波已累计建成公共充电桩4.8万个,数量居全省第二。当前,全市车桩比优化至1.33:1,中心城区公用充电桩的服务半径更是从2021年的0.5公里缩短至0.37公里。这些关键指标均位居全国前列,显示出宁波在充电网络覆盖上的高效布局。
在“量”的提升之外,“质”的飞跃同样值得关注。宁波早在2017年底就建成浙江省首个充电桩市级监测平台。如今,该平台已实现对全市4.8万个公共充电设施的全面覆盖,能够实时监测设备运行状态、充电量及场站动态,形成一套高效、透明的数字化监管体系。
行业也正悄然经历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转变。正如宁波绿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戴泽伟所言:“充电桩领域正从‘跑马圈地’进入‘优胜劣汰’的关键阶段。当前行业更加注重服务体验与场站生态,不少充电站已配备商超、休息室、洗手间、洗车等服务设施,整体环境持续优化。”
城乡充电网络日益完善
宁波的充电网络建设,正以城乡统筹发展为核心,勾勒出一幅从基础覆盖到深度融合的新图景。在已实现“镇镇通”充电覆盖的基础上,宁波持续加快“村村通”与“路路通”推进步伐,进一步打通了城乡能源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截至今年8月底,宁波农村地区已建成充电桩1.7万个。鄞州、海曙、江北等中心城区农村充电桩布局较为密集,其中镇海、江北两区率先实现农村充电设施“村村通”,为全市乡镇充电网络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区域示范效应日益凸显。
宁波甬行充新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方志杰表示:“目前,塘溪镇已全面完成‘村村通’充电网络建设。我们正同步与横溪、东吴、瞻岐等乡镇协作,预计2025年将助力鄞州区实现全域‘村村通’,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村镇统筹’样板。”
在扩大覆盖范围的同时,宁波积极推进充电技术迭代升级,以高效补能切实缓解新能源车主的“里程焦虑”。今年1月,慈城服务区光储超换充电站正式投运。作为浙江省规模最大的高速服务区充电站,该站采用“Chaoji”液冷充电终端,可实现“15分钟续航400公里”的高效补能。几乎同一时间,象山服务区启用宁波首个高速服务区华为液冷超充站,充电速度最快可达“1秒1公里”,极大提升了新能源汽车长途出行的便利性。
技术升级的背后,是宁波对电动汽车与电网深度融合的探索。今年夏天,浙江首次开展车网互动规模化实测。宁波作为试点城市,已建成15座V2G(车辆到电网)充放电站,广泛分布于城市公共停车场、工业园区、商业楼宇及乡村等场景,总最大放电功率超5200kW;V2G技术打破了电动汽车作为“单纯交通工具”的属性,实现车辆与电网的双向能量互动,使新能源车成为可调度、可放电的“移动充电宝”,为电网协同调度与能源优化配置开辟了新路径。
为保障充电网络布局合理、服务高效,宁波从政策与资源两端协同发力。2025年,宁波已下达补贴资金2525万元,重点支持农村地区、老旧小区、安置房等区域的保障性公共充电桩建设;国网宁波供电公司全面承接个人充电桩电力配套改造。截至7月底,已服务个人充电桩接电35.2万户,投入电力改造资金超9亿元。
在绿色发展层面,宁波积极鼓励企业参与绿电消费。甬行充公司率先采购3万张绿证,实现旗下150多个充电场站、2500余把充电枪100%绿电覆盖,成为全市首家绿证全覆盖的充电桩运营企业,推动充电网络向“绿色能源生态”升级。
充电服务生态持续优化
宁波正以全生命周期服务为切入点,系统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圈”,推动产业链与用户体验深度融合。
今年前8个月,全市公共充电桩充电量达6.6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5.20%。尤其在农村区域,充电量达2.92亿千瓦时,同比大幅增长62.22%,占全市总量的43.91%,较2024年底提升4.61个百分点。这一变化不仅体现了充电设施的高频使用与市场活跃,更折射出城乡能源网络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充电服务的覆盖半径也持续优化——城市核心区小于0.5公里,宁波正稳步朝着“城市五分钟、城乡半小时充电圈”的目标迈进,为用户提供更便捷、可靠的补能体验。
终端服务的完善,离不开全生态链的深度布局。依托宁波舟山港的区位优势,极氪、领克等本土品牌将港口转化为“出海发射台”,加速拓展国际市场。目前,宁波在售新能源车型均属吉利系,已推出极氪001、领克01、极星4、沃尔沃EM90等共13款车型,形成覆盖多细分市场的产品矩阵。
更重要的是,宁波已构建起从上游研发到下游服务的新能源汽车完整生态。以吉利、上汽大众等整车企业为龙头,凭借汽车零部件配套的先发优势,宁波逐步形成“研发—人才—整车—零部件—检测—销售”一体化闭环。
截至2024年底,宁波市汽车产业链关联企业超5000家,其中规上企业1129家,产值亿元以上企业逾300家。新能源汽车专用零部件核心企业达85家,超过50%的传统零部件企业也已切入新能源“赛道”,产业协同效应日益增强。
优质企业的集聚进一步彰显出宁波的产业硬实力。目前,宁波已培育出8家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以及37家上市企业。均胜电子、宁波华翔、敏实集团、宁波拓普四家企业入围2025年全球汽车零部件百强,体现出宁波在全球供应链中的核心竞争地位。
从产业生态到服务网络,充电桩建设始终是串联终端体验与产业发展的关键节点。“其进度不仅要与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同步,更直接关系用户体验能否进入‘便捷使用—增强意愿—扩大规模’的良性循环。”方志杰表示。
当前,宁波在充电基础设施上的超前布局与高效运营,不仅缓解了“补能焦虑”,更为其打造“新能源汽车之城”的战略目标构筑起坚实底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