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当你走出上海杨浦区江湾体育场地铁站的地下商业街,直面大学路的起点,会发现这条周末步行街被小宇宙App“占领”了——街道两旁飘扬着代表5种“人生志趣派别”的彩旗,年轻人背着对应的帆布袋在人群与装置间穿梭,舞台上,创作者和听友面对面交流,气氛热烈又亲密。
这场名为“播客!点亮你的人生志趣”的活动,由杨浦区政府和小宇宙App主办,就像一场为年轻人量身定制的城市探险。对话、游戏、偶遇,都是点亮志趣的方式。除了大学路的互动区和MEETUP,还在复旦管理学院(政立院区)安排了3场“小宇宙聊天会”,人气主播讲述自己的故事,让播客文化和社群延伸到现实中。
此次活动也拉开了另一场盛事的序幕。今年9月,上海启动了“优质互联网内容创作者活动月”(以下简称“活动月”),以黄浦和杨浦为核心,活动月通过“1+N”架构联动全城,让9月的上海成为了创作者的舞台。
即将落地杨浦的2025上海网络视听内容创作者大会是活动月的“重头戏”。继2023年首届大会后,今年9月19日至20日,上海将再次迎来跨平台创作者的聚会。本届大会主题为“众声成乐”,将汇聚UP主、播客、博主等,共同打造一场属于创作者的“音乐节”。活动分为三个板块,除了主论坛外,还有圆桌对话、开放麦、演出和IP市集等丰富环节,让创作者在交流中碰撞出更多灵感。
通过大创智公共服务平台、数字星球、V聚场、大学路等城市空间的有机串联,大会不仅是创作者的交流盛会,也是上海打造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集聚区的重要一步。这里将汇聚灵感与热情,点亮城市,奏响属于创作者的乐章。
上海文旅局相关处室负责人认为,当前内容创作者比较迫切的需求是被更多人看见、尊重,并能看到工作的前景和稳定性。“每个创作者都希望自己能够长期稳定输出,并得到社会和大众的认可与尊重,这样也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于内容创作行业。”
为此,活动月为内容创作者提供了众多舞台。“1+N”架构中的“N”,指的是平台特色活动。相比小宇宙以线下活动与用户拉近距离、拓展播客文化圈的举动,小红书和哔哩哔哩(以下简称“B站”)更注重创作者的商业化变现和成长。
9月15日,小红书在黄浦世博创意秀场举办首届创作伙伴大会,邀请近千名创作伙伴出席。大会上分享标杆案例、新职业路径和激励政策,重点关注商业创作者的成长和变现。此外,小红书还发布新的创作者变现路径——买手橱窗。
用户在看到内容创作者推荐的好产品后,往往会产生强烈的购买欲望。顺应这一需求,小红书构建了一条从种草到电商购买的完整商业路径。
在之前,小红书上的“买手”负责精选商品,通过直播实现高效转化。但并不是所有内容创作者都适合做直播,橱窗可以一定程度上提供一条更轻松的变现路径:每个买手都像策展人一样,在橱窗里展示推荐商品,用“我买过”“我喜欢”的方式分享,让内容自然延伸到推荐。如此一来,更多创作者仅凭借选品和内容能力即可参与。
9月19日至20日,B站也将在杨浦大创智数字星球举办“充电焕新·超能创作”活动,以“充电”为主题,邀请知名UP主分享变现经验,鼓励创作者保持活力。
其他平台也计划在9月接力推出一系列活动。9月19日,得物将在“北外滩之夜”举办10周年盛典,并携《我的主场》2025秋冬新潮审美发布会亮相,为年轻群体带来潮流与文化的双重体验。同一天,蜻蜓将推出“逆境破局 战略制胜”冯唐线下演讲,以思想对话激发创作者的灵感与勇气。腾讯也将举办大型活动,为互联网内容创作者搭建更多交流与展示舞台。
此次活动月背后是上海对“沪九条”政策的积极响应。2025年7月15日,上海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推出《上海市关于支持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的若干举措》,俗称“沪九条”,从资金奖励、技术赋能、空间服务到人才支持,九条政策全链条扶持,推动黄浦、杨浦打造全球有影响力的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集聚区。
上海文旅局相关处室负责人告诉《第一财经》YiMagazine,内容创作正是上海互联网公司的长处。在她看来,上海的互联网环境既年轻又有引领力。这里的平台更精致、更垂直,紧贴年轻人的兴趣,不断尝试新的内容和模式。比如,B站引领年轻文化,喜马拉雅、蜻蜓推动音频创新,小红书已经成为3.5亿人的生活兴趣社区,得物从电商平台发展成社区兴趣平台。这些都体现了上海在互联网视频和内容领域的活力与创新精神。“政府之所以关注内容创作者群体,是因为他们在艺术普及、科普教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还能吸引更多人投身其中,推动内容创作走向专业化,释放更大潜力。”该负责人表示。
上海与内容创作者的“双向奔赴”,本质上是城市资源与创作者生态的深度融合。内容创作者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他们既可以从自媒体成长为出版人、作家,也能从普通网红转型为专业人士,在各个行业中不断创新,反哺上海的城市品牌。2025年上海内容创作者造的“梗”在网络频频破圈,比如小红书博主保保熊的“city不city啊”让上海成为了CityWalk起源地。同时,这座城市也以多元场景和包容生态成为了内容创作者的“灵感库”,从二次元圣地到国际文化窗口,上海为创作者开放了更多公共资源与创作场景,提供了创作便利。
7月17日,位于杨浦区创智天地6号楼的“V聚场”正式投入使用。截至8月17日,首批21家优质企业确定入驻,其中13家为头部UP主、“大V”工作室,8家为MCN机构和游戏企业,合计粉丝量突破5000万大关。入驻者既有沪语文化博主“G僧东”“上海小马哥”等本土“大V”,也有“籽岷”“不刷题的吴姥姥”等垂直领域头部账号,以及专注文化产业的漫卡互娱、歌歌AI。G僧东在视频中提到,“办公室大了3倍,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让我们的空间更有想象力。这里还有很多公共的会议室,不同的直播间符合不同的场景,这一切都是免费的”。
“我们持续推进‘推、邀、孵’三步走策略。” “V聚场”运营负责人付秋语向上海杨浦融媒体中心介绍道,“‘推’,就是打通B站、抖音、小红书等头部平台的推荐渠道,优先引入平台认证的优质企业;‘邀’,由区投促办、区网信办、科创集团等定向邀请头部MCN机构、标杆创作企业、技术服务商以及认证创作者;‘孵’,则依托杨浦区互联网发展协会,通过房租补贴和要素政策包,吸引并培育有潜力的企业。”
另外,“沪九条”还加大对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者的引进力度,对获得重要奖项荣誉、在讲好中国(上海)故事中作出积极贡献的优秀创作者予以落户支持。
据上观新闻报道,9月10日,沪漂5年多的B站百大UP主马浩宁(“小潮院长”)近日通过人才引进政策落户上海,成为“沪九条”出台后首位落户的优质内容创作者。过去一年,杨浦区人才工作局和B站为他提供了细致的支持,从政策解答到材料准备全程协助,让他感受到顺利和安心。马浩宁表示,这也让自己生出一份责任,希望成为人才政策的“宣传员”,帮助更多创作者受益。
在政策扶持之外,小红书、B站、小宇宙等互联网平台也成为了传递政策影响力的重要媒介,并在帮助个人创作者立足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小宇宙平台对我们而言是一个重要的平台,拥有大量的听众和互动量,我们期待它能持续稳定地承载我们的内容和与粉丝的互动。”《肥话连篇》的主播肥杰和惠子对《第一财经》YiMagazine说。他们受小宇宙之邀出席了9月6日的“聊天会”。
《肥话连篇》已经播出了3年。肥杰曾在一家青年文化媒体公司工作,那时候开始接触播客这种内容形式,2021年辞职成为自由职业者,2022年和伴侣惠子开设了播客账号,推出对话节目,话题涉及亲密关系、人生经历、生活方式等,如今在小宇宙平台上积累了43万粉丝。
由于播客只有两个人运营,没有签约任何机构,也没有其他同事,惠子开玩笑说,每个月做一个商单就忙得够呛。在对接资源、商业化方面,他们获得了平台不少帮助。“有很多商务合作联络我们,但最终我们会选择合作的其实不多。我们的底线是能吃饱、能维持正常生活和日常创作即可,不追求通过播客大富大贵,更注重做好自己当前能做的事情,保持内心的踏实。”肥杰解释说。
今年是肥杰和惠子扎根上海的第十年。这座城市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和新鲜体验。近年,他们也常常去别的地方旅行寻找灵感,但从未打算离开上海。节假日,他们去外地或者国外旅行,最近也在考虑去其他城市短暂旅居。每次旅行归来后,上海仍能带给他们新的感受和启发。
随着“沪九条”政策的深入实施,上海正成为互联网内容创作者的聚集地。海纳百川的气质,开放包容的气度,加上技术和人才的集聚让上海为创作者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这里,创作既是职业,也是融入城市肌理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