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科技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顶尖科学家建言中国量子发展:鼓励年轻学者好奇心驱动研究

第一财经 2025-09-22 17:22:25 听新闻

作者:钱童心    责编:宁佳彦

中国在技术领域的发展成就在全球范围已经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尤其是在推动技术应用方面,技术发展到今天的阶段,应该更重视基础科学研究,鼓励年轻学者要有好奇心。

在周末召开的第三届新兴量子技术国际会议上,来自全球顶尖的量子技术专家齐聚,热议量子技术的发展前沿,会上还公布了最新年度“墨子量子奖”。专家一致认为,中国量子技术的发展已经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9月22日,A股量子科技板块开盘后大涨。截至收盘,国盾量子(688027.SH)股价上涨4.4%,科大国创(300520.SZ)股价上涨3.7%,神州信息(000555.SZ)股价上涨2.5%。

第二次“量子革命”已来

今年恰逢量子力学诞生一百周年。“墨子量子奖”国际专家评选委员会主席白春礼在会上表示:“一百年前,量子力学的诞生彻底改变了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知。中国科学家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与国际同行携手攻克量子科学前沿难题。”

2025年度“墨子量子奖”授予了三位量子模拟领域的科学家,分别是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学研究所/慕尼黑大学教授伊曼纽尔·布洛赫(Immanuel Bloch)、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教授蒂尔曼·埃斯林格(Tilman Esslinger)、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马库斯·格雷纳(Markus Greiner)。此外,2023年度“墨子量子奖”获奖者瑞士日内瓦大学/德国康斯特大学教授尼古拉斯·吉辛(Nicolas Gisin)、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教授约翰·拉瑞特(John Rarity)出席会议,他们因量子加密领域的杰出贡献被授予奖项。

量子力学证明了“世界是随机的,上帝也会掷骰子”。但要证明量子力学是正确的,科学家花了近百年的时间。

今年3月,我国自主研发的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三号”问世,刷新超导体系全球量子计算优越性新纪录。今年7月,我国科研团队打造出“纳米双光子工厂”,制备出保真度达99.4%的新型量子纠缠光源,为更先进的量子应用奠定关键基础。

量子通信被认为是未来信息科学的重要支柱,能够突破经典通信的性能极限,实现更高效、更安全的信息传输。在量子通信领域,我国科研团队成功构建300公里级的量子直接通信网络,验证了长距离高安全通信的可行性;在量子计算领域,我国还研制出504个比特数的超导量子计算机。

鼓励好奇心驱动的研究

吉辛教授是获得“墨子量子奖”的科学家之一。他通过实验为量子力学的基础提供了有力证据。吉辛还是将量子密码学从理论推向商业应用的关键人物,并成立了全球首家量子密钥分发(QKD)商业公司ID Quantique。该公司为银行、政府和企业提供基于量子物理原理的超高安全通信解决方案。

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吉辛对中国近年来在量子技术领域的发展表示了高度肯定。他认为,中国大力推动科技发展,并已经取得了大量国际性的成果。“中国在技术领域的发展成就在全球范围已经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尤其是在推动技术应用方面,中国几乎是一骑绝尘。”吉辛表示,“我反倒是认为,中国技术发展到今天的阶段,应该更重视基础科学研究,鼓励年轻学者要有好奇心,追求自己的兴趣,少一些目的性,这样才能推动下一阶段的科学技术突破。”

布洛赫是量子模拟和超冷原子领域的领军人物。他的工作让人们“用光雕刻量子物质”得以实现。布洛赫表示,量子模拟正在不断拓展新的领域,而这需要全球科学家的共同努力,在这一过程中,还有很多技术挑战需要解决,也需要更多年轻人去发现基础问题。“一切科学都不是孤军奋战,量子技术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是全球的科学家日以继日的实验成果。”布洛赫表示。

另一位参会的国际量子科学家也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很多科学理论被提出时,全凭科学家的好奇心驱动,就像贝尔不等式被提出时,也很难有人想象会有哪些实际的应用,直到很久以后,塞林格的实验让量子纠缠的应用变得更加具体。”

吉辛表示,好奇心驱动的科研面临的现实挑战是科研经费问题。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今年5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了《第二代量子体系的构筑和操控重大研究计划2025年度项目指南》,最高资助经费达到每项700万元,旨在开展量子信息科学方面的前瞻性和基础性研究,推动数理、信息、工程与材料、化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为实现量子计算机等量子技术奠定物理基础。

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量子科技的领军人物潘建伟最近也谈到,许多重大科研成果都来自年轻科学家的创新活力,应鼓励年轻人自由地进行科研探索。但他承认,原始创新是基础研究中最难的工作,自由探索难以预测、难以规划、风险极高、耗时漫长,往往不容易得到稳定资助。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