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特朗普政府所谓“对等关税”,自由贸易格局在动荡中试图寻求新的帕利托均衡。
“必须认清,我们正迈向一个双边与区域自贸协定变得更为主流的世界,关键在于如何凝聚志同道合的国家,并掌握以更小规模复制并重构多边体系的精髓。”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驻华首席代表席睿德教授(Alfred Schipke)表示。
近期,第十六届2025年慧眼中国环球论坛(FCGF)在新加坡滨海湾金沙会展中心举行。在会议期间,席睿德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举例称,为解决上述问题,欧洲现在正在讨论如何更紧密地对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当然这不容易。”
他谈道,但从框架层面看,这会是理想的对应方案:毕竟CPTPP是现有的安排。同时,席睿德还认为,关键也在于中国能否加入其中(CPTPP)。
如何善用CPTPP
第一财经:当前国际多边机构正遭受挑战,并遭受来自贸易保护主义者的攻击。要如何应对这些挑战?作为身处亚洲地区的观察者,你认为该地区能否加强区域机构建设?
席睿德:我们需要保持现实的态度。我们曾经熟悉的全球贸易体系已经改变,短期内,甚至在出现一个改革后的版本后,我们恐怕也回不去了。
因此必须认清,我们正迈向一个双边自贸协定与区域自贸协定变得更为主流的世界,关键在于如何凝聚志同道合的国家,并掌握以更小规模复制并重构多边体系的精髓。
我的观点是,东盟、中国以及整体上的亚洲力量和欧洲在一起,若能形成某种共识,完全可能引领治理结构的改革,不过目前这种情况恐怕还尚处于初期阶段。
当前更普遍的趋势是推动双边贸易协定,譬如中国和东盟共同宣布全面完成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以及欧盟和印度尼西亚完成贸易协议谈判等。不过,还是希望终有一天能达成更广泛的协议,比如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或者CPTPP框架之下。
第一财经:有消息称,瑞典力推欧盟加入CPTPP。你觉得欧盟真的有可能与CPTPP接轨吗?
席睿德:总体而言欧洲现在正在讨论如何更紧密地对接CPTPP,当然这不容易。但从框架层面看,这会是理想的对应方案,毕竟CPTPP作为现有安排已经摆在这里,而欧盟作为一个整体在另一边,这会大大简化流程。
同时,我认为关键在于中国能否加入其中(CPTPP)。归根结底,我们希望尽可能多的经济体加入这个贸易集团。
第一财经:当前贸易所面临的另一问题是,所谓“对等关税”并不对等,你怎么看待未来经济和贸易模式?
席睿德:我们正迈向一个由区块构成的世界,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层出不穷,投资活动日益活跃,而另一方面,我担心金融基础设施将碎片化,同时不同货币(包括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加速推进。从商业角度看,认识到未来将存在不同经济体块、不同体系至关重要。关键在于如何应对?这确实耐人寻味。
我非常支持降低贸易壁垒,这确实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最佳途径。全球多边体系固然是首选,但我们也意识到,或许更应关注如何应对贸易壁垒的现实问题。作为宏观经济学家,我们或许曾经忽略,自由贸易虽能促进经济增长、消除贫困,却存在分配效应,并非所有人受益程度相同。这意味着,即便(贸易对)整体有利,个人仍有可能深陷困境,这会引发强烈不满。因此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思考:如何确保自由贸易的红利公平分配?如何在转型期为受影响群体提供充分支持?
如何判断供应链调整
第一财经:面对新的关税政策,各方都希望产供链能保持韧性。你对未来前景怎么判断?
席睿德:中国以及东南亚区域是制造业基地,但生产的商品和服务面向美国,这意味着全球有3.3亿美国人构成潜在消费群体,而该区域内此前基本上所有企业都瞄准了对美国消费者的供应。我认为即便供应链面临着一些重新安排,也必须认识到这3.3亿人中,有一些目前是在一堵墙后面了。
当前问题在于,东南亚地区能否加强内部整合,使新建的供应链不仅服务美国市场,更要发展区域内商品服务的贸易往来,而且也包括与第三方,譬如全球南方国家或者欧洲的贸易。
第一财经:要如何实现这一愿景?
席睿德: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深入探讨本区域应采取哪些举措,因为数据已经摆在那里:中国中等收入家庭有4亿左右,东南亚有2亿左右,若加上印度还有1亿左右,这都代表着庞大且持续增长的消费群体,及其对商品与服务的需求,但这意味着需要探讨如何降低贸易壁垒与非贸易壁垒。
例如,假设中国持续推进产业链升级,向东南亚地区输出机器人及人工智能相关产品,中方也需要适当开放市场,采购该地区的商品与服务,从而建立互利共赢的贸易机制。
因而,重点不应是“如何重新调整供应链维持对美供应”,而应聚焦在该区域“如何在一起成长中实现互利共赢”,同时在这基础之上延展为探索与欧洲或其他地区建立伙伴关系。
回到中国企业海外布局的话题,东南亚劳动力成本目前确实低于中国。为何中国企业不去马来西亚或印度尼西亚建厂生产再销往中国?这能为当地创造就业机会,作为中国投资者,也会受到欢迎,还能生产产品,而中国也可以反过来向该地区输出高端制造业产品或机器人技术等。
惠誉在报告中称,美国持续的关税上调可能会下调印度2026财年6.5%的GDP增长预期。
巴西总统卢拉称,美国总统无权对巴西加征50%的高额关税。
如何面对更高关税已成为美国商界不得不面对的无奈现实。
“对等关税”把全球贸易重新推向更显著的零和博弈。
“此案关键涉及行政权边界,而特朗普政府一直在试探行政权的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