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商业人文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卓别林孙女回忆祖父:他用嘲笑对抗生活的悲剧

第一财经 2025-09-24 20:01:29 听新闻

作者:吴丹    责编:沈晴

《卓别林:流浪之心》是在寻找卓别林为什么成为卓别林的那个答案。

1977年圣诞节的早上,在孙女卡门·卓别林出生后5个月,一代喜剧大师查理·卓别林在瑞士家中逝世,享年88岁。

9月23日下午,当48岁的卡门·卓别林受艺术8协会邀请,以导演身份来到北京师范大学北国剧场,与刚看完纪录片《卓别林:流浪之心》的观众对谈时,她深切感受到,尽管祖父去世已近半个世纪,卓别林这个名字依然带有跨越时代、跨越文化的意义。

卡门·卓别林

“在拍这部纪录片时,我经常会幻想,假如祖父坐在我面前,我会如何跟他对话。”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卡门·卓别林说,对全世界而言,卓别林是默片时代的英国喜剧大师。但对她以及她的家人而言,查理·卓别林是父亲、是祖父、是血脉相连的亲人。

拍《卓别林:流浪之心》,卡门·卓别林的初衷并不是要追溯祖父的艺术生涯,而是从家族内部的视角出发,跟祖父隔空对话。

“如果我能见到他,我想问他是怎么创作电影的。默片时代的电影创作跟今天完全不同。我想问问,他的灵感来源是什么,如何将想法变成具体场景,如何编排音乐,怎么导演和剪辑?”说这些话时,卡门·卓别林沉浸在想象里,透过她的眼睛仿佛能看到卓别林的影子。

世界影迷都知道卓别林的传奇。他经历过伦敦南区的贫困童年,也抵达过好莱坞的财富和名望之巅,那是属于一个时代的奇迹。

从1914年处女作电影《谋生》上映开始,卓别林将喜剧和欢乐带给世界,他经历了战后的满目疮痍、经历了经济大萧条和纳粹上台,在风云变化的世界,卓别林始终守在电影的世界,用80多部电影,给人们带去愉快、欢乐和精神慰藉。

作家萧伯纳说,卓别林是“电影行业里唯一的天才”。《纽约时报》称:“在此一百年中,几乎再没有人在任何领域取得过如此之高的声望。”

某种程度上,《卓别林:流浪之心》是在寻找卓别林为什么成为卓别林的那个答案,那个隐藏在破礼帽、小胡子、肥裤腿、大头鞋,外加一根拐杖的经典“流浪汉”形象背后的答案。

《卓别林:流浪之心》

喜剧天才的“暗面”

多年前,一封写给卓别林的私人信件被曝光,揭开一个隐藏多年的秘密。原来,卓别林并非出生于伦敦的英国人,而是出生在一辆大篷车里的吉普赛人。

即便是像卓别林这样举世瞩目、风光无限的成功者,在面对自己的出身时,依然潜藏着一丝自卑。他在自传中回忆,1972年,83岁的他站在奥斯卡的领奖台上被授予“艺术成就奖”时,仍有几分无助和怯弱。

1889年,卓别林出生在伦敦一个演艺之家,父母都是剧院的喜剧演员。父母在他3岁前就离了婚,父亲37岁时因酗酒过量去世,母亲则长期遭受精神疾病困扰和折磨。在伦敦的贫民习艺所里,卓别林度过悲凉的童年时光,10岁就加入童伶舞蹈班,开始职业演艺生涯。他受尽动荡和穷困,也一直承受着周围人的不屑和鄙夷。

在《卓别林:流浪之心》的开头,卓别林的儿子、作家迈克尔·J·卓别林就试图从那一封被隐藏的信,寻找父亲吉普赛的血统,也试图了解他与父亲的关系。

迈克尔·J·卓别林

卡门·卓别林既有创作者身份,也有家族后代的身份。两种视角的交替,能让她找到父亲促膝长谈,每次长达数小时的对话,都能深入剖析一段微妙的父子关系。她也找来家中的亲属和长辈,共同回忆祖父往事。

一生结婚四次的卓别林,有诸多子女和后代。他的第四任妻子是美国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女儿乌娜。1943年,54岁的卓别林迎娶18岁的乌娜,令尤金·奥尼尔愤怒,继而断绝与女儿的往来。在好莱坞风流多年的卓别林,难得地在这段婚姻里坚守,两人养育8个子女,携手走过37个春秋,直至卓别林去世。迈克尔·J·卓别林就是8个子女中的一个。

卡门·卓别林从小就爱看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老电影,也爱看自己的家庭录影带。为了拍摄纪录片,她一遍遍看过去的录影带。“我发现,祖父和父亲处于两个非常不同的世代,他们发生了冲突。但我看到他们两人试图与对方沟通,并展示了他们的爱。”

导演王晶曾说,卓别林在剧组是一位“脾气暴躁”的导演,很难被人喜欢。在银幕上,卓别林是喜剧天才,但私底下,他深受抑郁症困扰,性格怪异、脾气暴躁。

在说到卓别林的暴躁时,卡门·卓别林对祖父表现出理解与共情。一个童年悲惨的吉普赛男孩,没有得到过完整的爱,做过报童、印刷工人、卖玩具的小贩、吹玻璃的工人,如同狄更斯笔下的《雾都孤儿》一样动荡不安。当他面对外界时,也并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这部私人化的纪录片里,她呈现出祖父鲜为人知的一面。卡门·卓别林所理解的吉普赛精神,是一种自由精神,哪怕贫穷困窘,依然用艺术和欢笑去寻找丰富的人生,这种吉普赛式的精神,恰恰是卓别林创作的核心。

卓别林曾说,当年,他在阴暗的地下室里,是母亲把绝无仅有的爱带进他心里,让他保持对戏剧表演的热爱。卓别林的艺术生涯始于一个报童的角色,当他加入剧团,开启舞台生涯,直至去到美国巡演,被一家电影公司挖掘进入电影圈,命运就此被改写。

在他主演的第三部短片《威尼斯儿童赛车》中,经典角色“流浪汉”夏尔洛诞生。表面上,这个流浪汉只会捡烟头,内心却是梦想者。外在穷困与内心坚守希望,恰是卓别林童年经历的写照。

滑稽的造型和层出不穷的笑料,让“流浪汉”夏尔洛迅速赢得票房。短短一年,卓别林在美国名声大噪,4年后,不到30岁的卓别林就从底层小角色变成百万年薪的好莱坞电影之光。

用嘲笑的态度去反抗

卓别林一生拍摄的80多部电影中,卡门·卓别林最喜欢的是《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大独裁者》。但她看得最多的一部是拍摄于1957年的《纽约国王》。

那一年,还是小男孩的迈克尔·J·卓别林参演了父亲电影里的一角,卡门·卓别林说,她能在黑白电影中看到父亲的童年,那种感觉是美妙、迷人又充满爱意的。

卓别林塑造过无数经典形象,但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流浪汉。他那些滑稽有趣的表演,淋漓尽致展现着底层小人物的可笑与可悲,就像他曾说的:“用特写镜头看生活,生活是一场悲剧;但用长镜头看生活,生活则是一场喜剧。”

人生的内核是悲剧,卓别林却选择用笑当做武器,以喜剧演绎悲剧人生。他曾在自传里写道:“创作一部喜剧时,说来也矛盾,悲剧的因素往往会激起嘲笑的心理。我想,这是因为嘲笑是一种反抗的态度。每到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我们就必须用嘲笑的态度去反抗自然的力量,否则我们就会发疯。”

哪怕过了一个世纪,卓别林电影里小人物的困境,依然让当代观众感同身受。对于这一点,卡门·卓别林说:“祖父电影中的人文关怀在今天仍有意义,因为美好生活未必永远持续,人生有起落,对小人物的关照始终重要。”

整部纪录片中有一种忧伤的底色。卡门·卓别林认为,这种忧伤不但隐含在电影中,也是祖父一生的注脚。

家庭聚会

晚年的祖父虽与儿子同住,彼此却无法互相理解、好好相处。祖父的母亲,一生颠沛、悲惨且忧郁,当卓别林获得成功时,她已意识不清,无法见证儿子的辉煌,成了永远的遗憾。祖父身上的吉普赛血统虽带来一种自由丰沛的精神财富,却也让他自小饱受歧视。他哪怕获得事业成功,依然经营不好婚姻,又因离婚事件被公众公开反对,一生都受困于忧郁症。

卓别林是一个穿越世纪的时代见证者,他见证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70年代的世界骤变,接触的都是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包括甘地、周恩来、罗斯福、毛姆等,丘吉尔写信给卓别林,因为没有得到回信,而感到被冒犯。

父亲曾对卡门·卓别林说,小时候自己总听到别人说,“你很幸运,你是查理·卓别林的儿子,你的父亲很棒!”这是一种无形的压力,他始终想要摆脱父亲的名声,但父亲的光芒始终跟随着他,无法摆脱。

通过这部纪录片的拍摄,父亲似乎投降了,他不再纠结于自己跟查理·卓别林的关系。在作家的身份之外,迈克尔·J·卓别林还在瑞士拥有一家名为“卓别林的世界”的博物馆,在那里,卓别林的一切都是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他从不谈论自己的父亲,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不想有一个地方来尊重自己的血统、纪念吉普赛文化。

(受访者供图)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