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李雨浓,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教授)
今年国庆假期恰逢中秋,8天超长假期将为消费潜力集中释放创造了条件。旅游、餐饮、交通等多个领域迎来显著增长,文旅融合、体验升级和区域特色消费持续升温。
近年来,“假期经济”逐渐成为观察我国消费市场复苏与升级的重要窗口。国庆假期将近,无疑再次成为验证中国消费韧性与经济活力的关键时刻。
假期叠加带动需求井喷
众信旅游数据显示,截至9月8日,“十一”期间预约出游人数同比增长130%,出境游产品需求同比上升75%。飞猪平台的数据显示,长途游、跨省游成为主要增长点,长线游预订量同比增长53%,租车需求更是上涨93%,显示旅游消费正从短途出行向深度体验升级。
文旅融合加速升级
旅游热度带动文旅融合加速。音乐节、文化展演等已成为拉动旅游消费的重要引擎。以上海为例,国庆期间旅客预订量同比增长超40%,客单价提升5.2%。同时,文物游、国门游、观星游等新型主题旅游模式兴起,凸显消费市场个性化、情感化和体验化的新特征。这种“文化+体验”新模式,推动消费从“吃住行”向更丰富的场景延伸,不仅延长产业链条,也提升了整体附加值。
自驾游引领出行多元化
在交通方式上,自驾游持续走热。携程2025国庆旅游趋势预测显示,新疆租车订单同比增长85%,独库公路、伊昭公路等经典线路(串联那拉提草原等热门景区)定制游产品预订量占比超40%。此外,“打卡国境线”成为年轻人的旅行新时尚。美团旅行数据显示,今年国庆假期,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文旅增速达114%,机票、火车票预订量同比增长135%。地域性消费热度反映出假期经济对边疆和特色目的地的强大带动作用。
政策加持激发内需动能
假期经济升温离不开政策层面的精准引导与持续助力。2025年以来,国家持续强化旅游拉动消费的战略作用。1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提出18条措施,深化文旅与其他产业融合。6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聚焦“食、住、行、游、购、娱、医”等重点场景提出19项举措,系统增强消费领域的金融支持。9月16日,商务部等9部门对外发布《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5方面19条具体任务,推动服务消费提质惠民。
当前政策导向已不再局限于普遍发放消费券等短期刺激,而是更加注重通过创造新消费场景来激发深层需求,推动商业、文旅、体育、会展等多业态深度融合。例如,深圳市盐田区推出2025年简繁体版美食地图,在口岸和地铁站点定向投放,以美食为媒介串联住宿、购物等消费场景,有效吸引港澳游客及内地旅客。同时,各地也在优化支付便利、交通衔接、服务提升和监管完善等软环境,为消费创造更优生态。
入境游正成为新的消费增长点。我国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不断扩大单方面免签国家范围。并优化签证办理、支付结算,显著提升了入境消费活力。国家移民管理局数据显示,2025年1月至8月,免签入境外国人达1589万人次,占入境外国人62.1%,同比上升52.1%。
制度创新释放长期潜力
国家层面对节假日安排的持续优化,也为假期经济提供了制度性支持。近年来,元旦不调休、周三放假不调休、学生假期优化等举措,增强了假期安排的灵活性和合理性。这类制度创新,不仅有助于居民合理规划出行,也能在全年不同时间节点激发消费需求。在政策引导与市场响应的良性互动下,假期经济正逐步超越传统的旅游与购物范畴,拓展为融合文化、体育、健康等多元业态的综合消费生态。
2025年国庆长假不仅将再度点燃消费热情,也折射出我国假期经济的新趋势:消费需求从量到质的转变、政策支持由短期刺激转向长期机制建设、产业发展由单一增长转向多业态融合。对消费者而言,未来将享受更丰富、更便捷的消费体验;对企业与投资者而言,新业态与新模式蕴藏着广阔机遇。假期经济正成为观察中国消费升级与经济韧性的重要窗口,也将持续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增长动力。
第一财经一财号独家首发,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