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企业出海的内涵也悄然生变。
近期,第十六届2025年慧眼中国环球论坛在新加坡举办,期间区域供应链产业链深度整合成为热议话题。可以看到的是,东盟地区凭借独特定位,已成为关键枢纽。
中国银行新加坡分行副行长胡炜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新加坡和东盟已成为中国企业出海的重要目的地之一。面对这一趋势,中国银行不仅是服务提供者,更是利用其全球网络与本地生态资源,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的长期陪伴者和护航员,助力中国企业出海东南亚和全球市场。
助力中企高质量出海
第一财经:中国企业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正加速“出海”,尤其是通过新加坡这样的国际金融中心。中国银行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胡炜:中国银行新加坡分行历史悠久,于1936年6月15日成立,拥有近90年的历史。我们持有新加坡金融管理局颁发的特准全面银行牌照,可提供包括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财富私行在内的全产品服务。中国银行境外机构覆盖64个国家和地区。围绕出海企业的金融需求,我们可提供一站式、全周期、全方位的定制化综合服务方案,特别是企业通过新加坡分行接入后,即可获得中行全球网络的支持。
我们着力围绕供应链产业链打造金融服务生态圈,通过贸易融资、银团贷款、项目融资、并购贷款、财务顾问、全球市场服务、债券承分销、IPO、跨境资金池、跨境托管等全方位产品和服务,为出海企业提供综合金融解决方案,帮助企业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助力企业高质量出海。
一站式陪伴+护航
第一财经:在“中国制造”在向“中国智造”升级的过程中,中国银行如何帮助客户在东南亚等新兴市场更好发展和建立品牌?
胡炜: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新加坡拥有丰富的金融生态和广泛的投资者群体。依托这一优势,我们积极协助客户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例如,我们的一个特色是债务资本市场(DCM)业务。2017年,中行在新加坡设立了亚洲债券承分销中心。该中心旨在协助中资发行人和东南亚地区发行人在海外市场发行离岸人民币债券和外币债券,其中外币债券包括但不限于美元债、新元债、澳元债等。同时,我们也高度重视助力人民币国际化和促进中国债券市场的对外开放,积极协助境外机构在中国银行间市场发行熊猫债。
再举个例子,近年来,基于新加坡成熟的金融体系和财资中心激励政策,越来越多的“走出去”中国企业在新加坡设立财资中心,搭建跨境资金池。围绕客户的全球资金管理需求,我们依托多时区、多币种、多产品、多渠道的“全球现金管理+产品服务”体系,提供集账户管理、流动性管理、收付款管理、资金监管等于一体的综合财资解决方案,实现中资企业境外资金全球可视、可控、可操作,灵活共享统一管理,有效提升企业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融资成本。
此外,在服务企业出海过程中,除了传统金融服务,我们还拥有丰富的本地生态资源,包括与当地的政府机构、商协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保险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建立了紧密合作。从企业产生出海意向开始,我们提供从政策咨询、资源对接到落地支持的全流程服务,更像是一位陪伴者和护航员,而不仅仅是金融服务的提供者。我认为这是我们在新加坡服务客户的核心内涵。
布局新兴领域
第一财经:人工智能、绿色金融和可持续发展正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关键趋势。中国银行新加坡分行如何帮助企业把握这些趋势和机遇?
胡炜: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绿色发展也是中新两国合作的重点领域。中国银行积极以金融力量促进两国在上述新兴领域的交流合作。我们这两年提出一个发展目标:“向新而行,以质促兴”,本质就是通过支持中新两国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提升银行业务的高质量发展。
例如,我们根据科技、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制造等领域客户的行业特点和个性化需求,制定专属服务方案,包括针对数据中心的综合授信方案、面向收付类机构大量高频交易的特色外汇交易服务方案等。
绿色金融领域,近年来我们大力发展可持续挂钩贷款和债券业务,并陆续在新加坡市场推出绿色房屋按揭贷款、绿色贸易融资、绿色流动资金贷款、绿色信用卡等产品,大力支持中新两国和区域市场的绿色和可持续发展项目。我们目前担任新加坡可持续金融协会召集会员,以及新加坡绿色金融中心创始合作伙伴,深入参与绿色金融前沿研究与创新。
在AI等新兴技术领域,依托总行设立在新加坡的创新研发基地,中国银行新加坡分行近年来也积极参与了多项本地重大金融创新项目,包括央行数字货币项目Ubin、探索人工智能负责任运用的Veritas项目等。我们目前也在积极探索人工智能(AI)的创新应用,致力于通过技术创新提升金融服务效能。
截至2025年7月,中新ETF互通机制下已上市10只跨境ETF产品,总资产管理规模突破30亿元人民币。
侨批真实记录了中国海外移民艰辛奋斗的心路历程,也见证了中华儿女开拓进取又不忘根脉、身处异地仍心系家国的深厚情怀。
联动46国,服务1.3万人次外籍人才。
这次对外授权的是一款已临床三期心脏药物。
中国奶粉企业正在忙着走出国门,抢占海外市场的新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