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环境,“优”无止境。9月28日,成都青白江区举办“强园区促开放优化营商环境100条新政”(以下简称“新政”)新闻发布会,对外发布新版优化营商环境政策举措,标志着青白江正式开启营商环境7.0建设时代。
这一重磅政策聚焦“枢纽建设、园区建设、项目建设、企业发展、作风建设”五大领域,围绕“强园区、促开放”主题,推出20个方面100条创新举措,做优“有需必应、无事不扰”营商环境品牌,加快建设产业生态最好、政务服务最优、综合成本最低的营商环境新高地,为“世界级陆港枢纽、现代化新兴城区”建设注入新动能。
“我们紧盯企业所盼、发展所需、城市所能,推出一揽子政策措施,目的在于持续扩大营商环境制度性供给,‘有需必应’为企高质高效解难题,‘无事不扰’助企安心经营忙发展。”青白江区委常委窦川表示。
聚焦枢纽建设做强国际贸易
持续优化畅达便捷的开放环境
开放与创新,是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双引擎。作为内陆开放前沿,提升国际竞争与合作能级已成为青白江的使命担当。此次发布的“新政”,坚持把枢纽建设作为立区“第一要务”,持续推进“8大方向、20条国际干线”的国际多式联运网络建设,有力助推企业“好产品”通达全球。
“最快72小时,泰国金枕榴莲就能通过冷链班列直达成都。”朗浩进出口集团通过“澜湄蓉”鲜果专列“一箱到底”全冷链模式,实现了较海运提速70%、较空运降本50%的“双赢”,损耗率趋近于零。公司运营负责人宋凤坦言:“智能温控冷链集装箱+‘一箱到底’铁路模式,破解了生鲜运输难题。”
青白江区依托“又快又稳”的国际通道网络体系,在通道、贸易、人才三大维度打出“组合拳”,畅通道、兴贸易、聚产业。在增强枢纽通达能力方面,提出加快建设中欧班列调度指挥中心、探索“区港一体化”模式、建成全程智慧化“陆港云码头”,提升货物集散效率;在促进跨境贸易便利方面,开展出口货物铁公多式联运业务模式试点、创新“澜湄蓉”鲜果专列“一箱到底”全冷链模式、探索低空物流“空铁联运”“空公联运”模式,降低企业综合物流成本;在促进国际人才流动方面,支持重点产业链企业引进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提升青年人才驿站服务范围,推动产才融合。
不止于此,青白江区以技术提升物流效率,搭建“智慧陆港”公共服务平台,落地国际班列“掌上服务”、关务资料“一站集齐”等场景,实现口岸作业环节“0跑动、0等待、秒办理”;以模式降低通关成本,推广“铁路快通”监管模式,货物整体通关时间平均压缩约24小时,单个集装箱可为企业节约成本约200元;以服务助企扬帆出海,支持跨境全程电子缴退税、利用预约定价等工具为跨境纳税人提供更优服务、探索中亚涉外法律指引和提示服务,企业产品“走出去”将更加方便快捷。
做强国际贸易,有力促进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今年上半年,青白江区五大临港贸易产业实现外贸进出口额102.4亿元、增长52.8%。
聚焦园区建设服务产业发展
持续优化惠企利企的政务环境
园区是产业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是技术、资金、人才等各类要素的天然集聚地。“新政”突出园区建设,“园区”一词出现29次。过去,企业办证来往奔波的场景正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园区事园区办,企业办事不出园”的服务新生态。
“园区企业需要的不只是行政审批,而是产业链上的成长伙伴。”区审批和营商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秦鸿美表示。今年以来,青白江区围绕“优化提质、特色立园,赋能增效、企业满园”行动开展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省级试点,统筹政府、产业、社会三方资源,全面提升企业全生命周期、产业全链条服务水平。
在成都国际铁路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核心区域的企业综合服务专区,企业可以一站式获取政务办理、知识产权托管、职业技能认定、金融贷款等涉企服务,“进一扇门、办所有事”已成为现实。
不仅如此,“新政”还围绕服务、政策、成本、效能四大抓手推出31条务实举措,建强服务“生态圈”,让企业所需服务触手可及:在健全园区服务机制方面,健全完善园区企业“网格化”服务体系、创新试点建立园区环保工作服务站,实现企业办事“不出园区”;在优化惠企政策服务方面,对新出台政策事项免申即享率原则上不低于30%、编制“一企一策”政策摘要,帮助企业更好了解政策、享受政策;在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方面,完善国资基金容亏机制,加快打造自贸试验区金融园区,为人才来青提供免费职介,一站式呈现科技服务资源,促进资源要素向企业集聚;在提升政务服务效能方面,探索开展“无感智办”服务、推进“抵押即交证”,更大限度利企便民。
聚焦项目建设夯实要素支撑
持续优化高效优渥的投资环境
“这一速度让我们倍感自豪。”福融新材料(四川)有限公司销售总监申成丽表示。福融新材料(四川)有限公司项目持续刷新建设与投产纪录,2023年4月破土动工,厂房不到一年时间建成,2024年6月第一条生产线正式投产,今年8月第二条生产线正式投产。在她看来,这份“速度”的背后,是政企协同、多方合作的结果,是为企业提供“全链条”保障的成果。
“新政”将项目“落地难、开工难、竣工难”等制约企业投资堵点问题,作为此轮改革的优先解决项,梳理提出从项目洽谈到竣工投产“全生命周期”服务解决方案,帮助企业跑出项目建设“加速度”,促进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建成,助推企业不断成长壮大。
在早落地方面,实施产业项目“用地保姆”机制,探索建立“项目直通车”服务机制,在项目招商阶段制定产业项目筹建要素保障清单,安排专人“全程领办”,推动“引进即筹建”;在早开工方面,探索开展园区产业化项目开工一件事,整合15个部门审批服务事项,将开工前申请材料由29份压减至16份,可实现10天9证连发;在早建成方面,优化项目设计方案批后调整管理,对列入豁免调整的事项,无需调整设计方案,即可以审查通过的施工图直接办理竣工规划核实,同时允许一个施工许可证下涉及多个单体建筑的产业园区工业项目在符合有关要求的前提下实现分期竣工验收,加快项目验收和载体投用进度。同时,夯实市政公用服务配套服务,探索水电气等管沟“随路先建”、创新“即插即用”“临永联办”等办电模式、探索电力精算与综合能效服务,进一步提升接入效率,降低企业用能成本。
值得一提的是——“新政”还聚焦项目采购和招投标提出新举措,力促市场公平公正。一方面,推行政府采购领域信用承诺制度,以信用承诺函代替财务状况报告、纳税、社保、履行合同能力、无重大违法记录5方面证明材料,有效解决企业为开证明多头跑、花费多等问题;另一方面,探索在依法必须招标的国家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推行“暗标盲评”模式,确保评标结果更加公平公正。
聚焦企业发展强化权益保护
持续优化良法善治的法治环境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此次发布的“新政”聚焦企业发展,着力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夯实护航企业发展的法治保障,并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正常经营的干扰,让企业安心忙发展。
针对错综复杂的商事纠纷影响企业生产经营问题,“新政”一方面依托四川省涉外知识产权工作(青白江欧洲产业城)指导站等平台,为企业提供多维度、复合型知识产权服务;另一方面,依托自贸试验区法律服务中心等平台,探索在商会设立商事调解组织,建立健全“商会调解+司法确认”“商会调解+赋强公证”机制等举措,多维度帮助企业解决商事纠纷问题。
执法检查的规范化和透明度提升是优化营商环境的一个关键突破口。“新政”通过探索行政检查事先告知制度,提升行政检查透明度。同时,建立涉企行政检查“白名单”制度,对守法诚信、风险等级低的企业,降低检查频次甚至免检;建立健全涉企“一码检查”机制,实现执法检查信息“码上查”、检查过程“掌上看”、检查结果“一码知”,避免重复检查、多头检查,最大程度减少对企业正常经营的干扰。
此外,在提高司法审判质效方面,青白江区将建立类型化涉企案件绿色通道,实行简案快办机制;探索建立企业诉讼保全“白名单”制度,将金融机构已提供预担保、资信状况良好的企业纳入诉讼保全“白名单”,给予“白名单”企业作为原告时免于提交财产保全担保、作为被告时免于被财产保全的“双免待遇”;推行“活封”“活扣”机制,通过扣押财产权证等方式,允许企业正常生产。
聚焦作风建设提升工作质效
持续优化尊商爱企的人文环境
好的营商环境就像阳光、水和空气,对经营主体而言须臾不可缺少。“新政”从作风建设着手,用一流作风赋能一流营商环境建设,让企业在青白江放心投资、安心创业、顺心发展。
中国重汽成都商用车公司综合管理部党群宣传室主任王龙深有感触,“政府为我们扩大市场提供了很多帮助,比如加氢站的投用,极大促进了产业链发展。企业成长与城市发展正在实现双向赋能。”今年1-7月,重汽成商总产量逾1.7万辆,同比增长70.3%;国际订单近3000辆,同比增长125.19%;累计产值逾50亿元,同比增长33%。
“新政”聚焦产品拓展需求,搭平台给机会,提出开展“企需我应”等各类对接活动,常态化发布产业场景、民间投资、科技创新等各类城市机会清单,为企业量身定制个性化“出海”方案,助力企业寻投资、找销路。
在畅通政企沟通渠道方面,提出健全“进解优促”常态长效机制、开发上线“企业诉求码上办”服务场景、完善企业问题“收集-解决-反馈-问效”机制,闭环解决企业问题诉求。与此同时,发扬尊商爱企作风,为优秀企业家人才匹配“陆港人才绿卡”服务,探索建设“民企法治学院”,严查损企害企行为,解除企业发展后顾之忧。
2024年9月以来,青白江区常态化开展“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工作,累计走访服务企业超4000家次,共收集诉求1409件,拿出真招实招,为企业协调解决问题1398件。“新政”正是直击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核心需求,对这些共性诉求的精准回应。
营商环境建设不仅体现为审批提速或政策兑现的“体感优化”,更在于与企业在“有需必应、无事不扰”中达成默契。随着这样的默契浸润整座城市,“世界级陆港枢纽、现代化新兴城区”的城市发展目标必将在这片热土上加快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