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科技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索赔5100万美元!他被特斯拉机器人打成重伤,从业者怎么看?

第一财经 2025-09-29 18:19:09

作者:乔心怡    责编:刘佳

随着机器人逐渐进入更多工业与公共场景,安全边界正成为一道不可忽视的考题。

一个本该帮助人类提升效率的机器人,却在车间里突然反过来重击工作人员——这一幕把特斯拉推上被告席。

在特斯拉美国加州佛利蒙工厂,特斯拉公司的技术工作人员Peter Hinterdobler在协助工程师拆卸机器人时受到击打。根据诉讼文件,当时“释放(的力量)涉及机械臂自身力量和约8000磅的平衡重量”,这把Hinterdobler打倒在地,造成严重受伤和昏迷。据了解,该机器人已从Model 3生产线上的正常位置移走。

图片来源:新华社

事后,Hinterdobler对特斯拉和制造商工业机器人公司发那科(FANUC)提起了5100万美元(约3.6亿元人民币)的诉讼。根据损害声明,Hinterdobler因为这场发生在2023年的悲剧,他的医疗费用已超过100万美元,预计未来还会增加600万美元。同时,Hinterdobler正在为身体疼痛、折磨和日常不便寻求2000万美元的赔偿,外加1000万美元用于支付严重的情绪困扰,包括持续的心理创伤,另外100万美元则是迄今为止的工资损失。此外,该诉讼进一步要求支付800万美元用于弥补未来收入减少的可能性,500万美元用于支付过去和未来的家庭服务损失。

一位长三角地区的机器人工程师告诉记者,自己在调试机器人的过程中也“偶尔会被机器人碰到,但力道不会这么大”。他负责跟进人形机器人的模型训练,“在强化学习的过程中,机器人偶尔会表现出一些不可控的情况,我必须时刻盯着”。

这位工程师指出,即便当前机器人本体不断轻量化,单个手臂的重量也有“好几斤”。 另一位杭州的机器人租赁商也表示,带机器人到户外表演时,都会格外注意隔离观众区域。“像宇树、众擎的小个子机器人也有35公斤-40公斤左右,如果突然砸到了别人,容易出事。”

随着机器人逐渐进入更多工业与公共场景,安全边界正成为一道不可忽视的考题。如何在效率与安全之间找到平衡,也不只是技术挑战,更是产业发展能否被社会广泛接受的关键。“很多事故并非来自机器人本身,而是来自不规范的操作。”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袁帅认为,企业还应建立更加严格的分区隔离制度,确保风险性高的机器人和人类作业环境的边界。

同时,袁帅认为,目前全球范围内,人形机器人和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安全标准仍处于探索阶段,具身智能产品需要像汽车安全一样逐步形成统一的检测和认证体系,明确不同使用场景下的安全等级和测试流程。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