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商业人文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你会买大象粪便文创吗?探访广州动物园里的“绿色商店”

第一财经 2025-09-29 19:56:39 听新闻

作者:李刚    责编:朱洁树

广州动物园呈现大象粪纸文创等产品,试图改变公众对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传统认知。
大象便便“变形记”

“最受欢迎的首先就是我们的大象,还有熊猫、狮子、老虎、金丝猴,这些国内外比较有名气的动物,都是很受游客欢迎的。”广州动物园的资深科普教员何平莉漫步在自己熟悉的园区里,谈到动物们的情况,如数家珍。走到象馆围栏外,她一边面向游客提问互动,一边展示手中的科普手册,让大家了解到许多新奇的知识。

送走这批意犹未尽的游客,何平莉的话题继续围绕大象展开,她告诉第一财经,象馆是目前广州动物园所有场馆中最大的一个,“它的占地面积大约有一万平方米,最近我们还给它升级改造,增加了一些训练墙”。

象馆是目前广州动物园所有场馆中最大的一个

广州动物园与北京动物园、上海动物园并称为中国三大城市动物园,建于1962年的旧象馆一期,已经是动物园里的历史建筑了,承载着一代代广州人的童年记忆。何平莉被孩子们称为“长颈鹿老师”,但大象显然也是她和许多同事最喜欢的动物之一。接受采访时,她穿着工作制服,上面醒目的广州动物园标识,正是一只卡通造型的顽皮大象。

广州动物园

到位于市区中心地带的广州动物园,花20元买一张门票,即可欣赏多种动物和优美的园林环境。据统计,每年有超过500万人次入园参观。园内饲养和展览的国内外珍稀动物有300多种约4000多头(只),其中既有我国特有的大熊猫、金丝猴、华南虎等国宝动物,也有来自异域的河马、犀牛、亚洲象和非洲象等。最近关于广州动物园的热门消息,是大熊猫“久久”和“友友”正式入住。

大熊猫

动物园是普通人与野生动物产生交集的地方,这些景点也是接受科普的绝佳场景。广州人对大象的深厚感情,就与广州动物园息息相关。

目前广州动物园饲养的四头大象,三头是亚洲象,威武霸道的公象跃龙、年轻活跃的母象二旺,还有个性温柔的母象曼玲,都是备受关注的明星。它们进食、散步,每次现身都会引发游客尤其是孩子们的雀跃呼喊。何平莉告诉记者,器宇轩昂的跃龙是远近闻名的“帅哥”,它出生于1980年,“父母是作为国礼来到中国,最后落户在广州动物园的”。

广州动物园科普教员何平莉

在动物园除了观赏,还有哪些途径可以关爱动物、关注环境呢?大象粪纸是何平莉最近经常与同事们聊到的话题。因为象馆旁边新近开张的PUPU绿色低碳体验馆,售卖包括大象粪纸制品、RPET材料的环保袋和毛绒玩具等新型绿色文创,吸引了大家的关注。这个体验馆的运营团队,也成了广州动物园科普团队的新盟友。

PUPU绿色低碳体验馆

“刚开始有用粪便做的纸张产品的时候,有一些家长是很抗拒的。他们担心会不会很脏、会不会有细菌。但是慢慢的,随着宣传越来越到位,大家认识到,其实这个东西是很安全、很有趣、很有意义的。”何平莉说。同样,对于文创产品开发,广州动物园的饲养班长麦洁文也很支持,这位勤于思考的一线保育员认为,生态保护的价值观和文创产品产生碰撞,“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效果”。他告诉第一财经,以前的大象粪便收集之后就处理掉了,“能够回收利用产生经济效益,我觉得是一个好事情,我们也愿意去尝试”。

第一财经记者探访发现,广州动物园里的这个低碳主题文创与科普空间,它的实践和目标,与文化体验消费、循环经济、城市更新等宏大话题密切联系。联合国环境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特聘教授杜欢政告诉第一财经:“坚持公园的公益性,为老百姓服务的同时,又要完成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要在这里找出一个新的平衡点,这个小店就是这样的一个探索。”

大象粪便的清香

麦洁文是2013年8月来到广州动物园工作的,先后担任过猴山主管、袋鼠主管、小熊猫主管、大熊猫主管等职务,而今负责大象等动物的保育工作。“大象体型比较大,而且有一定的攻击性,所以衔接过渡阶段会设计得相对于其他物种来说更长一点。”

每天一早,保育员首先要检查大象运动场地的情况,查看是否有异物、门锁是否完好、电网设备是否正常运行等。“然后把前一天运动场的粪便、食物残渣清理掉,再把新鲜的食物比如象草放到运动场的不同角落。”之后他们还要清洁内室并多次投喂各类饲料,“整个过程确保人象隔离”。

保育员清洁大象运动场

保育员的工作还包括观察动物的状态,定期进行体检和护理。2018年起,麦洁文和他的同事们通过正强化训练的方式与大象互动合作。“我们跟动物之间本来没有共同的语言,因此我们要寻找一种共同语言,用正强化的训练的方式。”通过正强化训练,大象学会了把脚伸到指定的窗口接受检查,或者站上地磅,以及把耳朵贴近窗口接受采血等。大象的配合为自己赢得美味的水果、甘蔗,“或者我们通过一个互动来进行奖励”。麦洁文说,“我们也是第一次体验到,原来大象和人之间是可以建立这样的信任的。”

麦洁文说,在与动物相处的过程中,自己更多地感受到对生命的敬畏,这也以不同的形式体现在PUPU绿色低碳体验馆。

广州动物园的饲养班长麦洁文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后肖培源,是体验馆背后的上海壹达资源再生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技术负责人。他告诉第一财经,体验馆里种类繁多的文创产品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用动物粪便做的文创产品,另外一类就是用人为产生的废弃物饮料瓶做的文创产品。”在麦洁文团队的帮助下,肖博士和团队得到新鲜的大象粪便,“运输到粪便循环利用场所,这里的机器有两个功能,第一个是可以把大象的粪便进行破碎以及烘干,第二个是可以在里面加一些菌种,让它变成营养土”。

PUPU绿色低碳体验馆里,一个个呈球形或者卵形的“大土块”引人注意,它们富含植物纤维,正是多种文创产品的原料——大象粪便。肖博士拿起一坨闻了闻,“很清香”。成年亚洲象每天进食量有一两百公斤,其中超过一半会以粪便的形式排出体外。第一财经记者在体验馆内看到,大象粪纸制作的笔记本、明信片等质感独特,可以看到明显的纤维,“每一个都不一样,都是与动物园里大象的独特联结”。

“可持续”的生意

上海壹达资源再生科技有限公司C端业务负责人孙世超,是个爽利能干的上海女孩。今年3月,她加入上海壹达,随即来到广州动物园负责体验馆项目。“文创和研学等针对C端的尝试,对于我们公司来说是一个比较新的内容板块。”孙世超觉得,动物园的场景会让年轻人觉得比较有意思。“未来公司计划在广州落地更多项目,广州动物园作为一个试点,我也愿意多付出一些精力和尝试。”

孙世超告诉第一财经,第一次给广州动物园的领导们做方案汇报时,大象粪便纸制品只是方案里“很小的一部分”,“但是所有人都觉得大象便便的这个文创很新奇。尤其是大象对于广州动物园也有特殊的意义,所以我们当时就决定做大象便便这样一个尝试。”

绿色文创

十一假期前的3个多月,孙世超守在广州动物园,与团队成员、供应商、设计师和工人师傅们一起,让最初的期待慢慢地变成现实。在象馆旁的一块空地上搭建起来的PUPU绿色低碳体验馆,设计风格清新,产品别具一格,很快成为游客不会错过的打卡点。占据了一整面外墙的PUPU象卡通形象气模,以及店内各类衍生自广州动物园狮子阿航、大熊猫、卡皮巴拉等明星动物的文创产品,承载着孙世超和伙伴们用新方式推动绿色消费的梦想。

广州市公园众多,园林资源丰富,这些资源如何参与到城市消费与经济转型的进程中?孙世超告诉第一财经,体验馆通过原创产品设计和举办研学等活动,把绿色低碳与时尚、科技、服务、用户调研等结合起来,目标是通过项目商业运营的可持续,带来整体可持续理念的推广。

“我们跟杜欢政教授经常一起调侃说,知识都是以一种奇怪的方式进入到脑子里的。比如因为这里有干燥的大象便便,大家就会觉得很好奇。”孙世超说,希望能在广州动物园这个特别的场景,通过大众愿意接受的设计和产品,让大家自然地接受可持续理念。

大象粪纸制品

麦洁文团队的保育员们会专门给PUPU绿色低碳体验馆留下新鲜的大象粪便,因为新鲜粪便中的纤维更容易提取。孙世超和团队小伙伴就在垃圾处理点从早到晚提取纤维。她说,自己也曾经因为太累而崩溃大哭。

“不就是开个店吗?不就是做设计吗?不就是定个价吗?”刚开始做体验馆项目的时候,从电商转场而来的孙世超自信满满,觉得“手拿把掐,易如反掌”。随着项目的深入,“突然有一天,我跟杜教授说,这个项目很不一样。我开始从很宏观的视角去看待这个项目。杜教授让我去思考这件事情对社会有什么意义。”孙世超意识到,这个项目可以印证从园林资源到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能否落地。

孙世超了解到,广州动物园的游客中,本地20到40岁的年轻人最多,占比超六成,紧随其后的是儿童和外地游客。“精神文化消费的主力还是年轻人,我觉得这是符合大的消费趋势的,至于不同城市的地域差异,我看到广州人务实、松弛的一面,但这并不代表他们的消费方式与其他地区不同。”

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

作为同济大学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研究所所长、业界著名的“垃圾教授”,杜欢政这一次以学者和PUPU绿色低碳体验馆项目顾问的双重身份,接受了第一财经专访。

2024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杜欢政表示,中国进入到绿色转型的新阶段,而推广可持续发展、绿色循环与低碳的理念,最关键的是年轻人,“刚好广州动物园有这么一个空间,来开这么一个小店,来推广这样的理念。”

此前,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委托杜欢政教授团队研究“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系统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这一课题。他表示,搞理论研究,必须要通过案例来判断这个事情能不能做成,是不是可操作、可推广、可复制。在各方支持下,PUPU绿色低碳体验馆作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一个试点得以迅速落地。

杜欢政40年来专注于废弃物研究,他表示,在当下这个阶段,资源循环利用不仅要解决资源不足问题和环境问题,也是推动中国经济新一轮增长的必然选择。“相关战略实施以后,就碰到一个问题,循环利用的产品谁来买?”他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让消费者转变理念,“我们要通过技术溢价、设计溢价、品牌溢价,把它们做成高质量、有技术含量又时尚的产品,让消费者接受,觉得这是个好东西”。

作为杜欢政的最新案例,PUPU绿色低碳体验馆把大象粪纸文创等产品呈现给公众,试图改变公众对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传统认知。“这需要大量技术,我们的团队专门从事这个领域的技术研究、政策研究和商业模式研究,这家店就是把这三个方面集成起来,形成了一个综合试点。”

动物园里的这家体验馆,折射出循环经济的宏大图景。杜欢政说,他希望这个线下空间能够做到商业运营和公益理念传播之间的平衡。“我们就是想探索一个既保持公益性,又能够推动可持续的模式。”他颇为动情地说,“这也是我40年来的一个梦想,原来是做技术、做政策、做商业模式,推动产业,这一次想通过消费者的理念转变来做传播,做整个社会体系的变化。”他希望PUPU绿色低碳体验馆能把IP打造出来并推广复制,“希望有资本关注,把它的商业模式走通,当然也希望‘饭店门前摆粥摊’,有更多人来参与其中。”

“城市要从建设改成运营,从扩张变成更新,这是一个重大的改变。”在杜欢政看来,要有新业态、新技术、新商业模式来推动,城市的转型发展才能实现。

(本文摄影记者张健、任玉明)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