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产业格局加速演变的背景下,中企出海、跨境投资与技术协同正成为推动企业创新与国际合作的重要动力。而作为亚非交汇的重要枢纽,埃及凭借优越的区位条件、不断完善的产业基础和开放的市场环境,正日益吸引包括中国资金在内的全球投资。
“埃及外国直接投资(FDI)流入量达到461亿美元,全球排名从2023年的第32位跃升至2024年的第9位。2024年,埃及还连续第三年成为非洲第一个FDI目的地。埃及也是2024年非洲FDI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占该地区FDI总额的近49%,占全球FDI流量的比例也从2023年的4%上升到6%。”埃及外国投资吸引中央管理局(Central Administration for Attracting Foreign Investment)局长艾哈迈德·祖海尔(Ahmed Zoheir)29日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举办的第二届中埃投资与创新论坛上如此介绍。
他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埃及在吸引包括中国资金、企业在内的海外投资方面,存在多个竞争优势,包括战略地理位置、靠近离岸中心、年轻熟练的劳动力、世界级的基础设施、多元化的经济、多样化的贸易协定自由贸易协定、庞大的消费市场以及公用事业成本优势。
埃及为吸引外资设立多种激励措施和机制
“埃及位于各大洲的十字路口,方便前往欧洲、中东、非洲和亚洲,也是区域和全球高效供应链中的关键枢纽。埃及还拥有3100多万技术工人,工资水平也具有竞争力。埃及的铁路净长有9570公里,有18个商业港口,机场基础设施指数为23。经济中,服务业对GDP贡献达56.6%,工业占比14.5%,农业占比11.73%。”他称,“对外贸易上,与全球70多个国家有双边或多边贸易协定,为贸易提供便利,国内消费市场拥有超过1.1亿消费者,且还在不断扩大,工业事业成本低,电力成本为0.04美元/千瓦时,用水成本0.33美元/平方米,污水处理成本0.08美元/平方米,天然气成本为4.75美元/百万英热单位(MMBtu)。”
祖海尔还在论坛上介绍,埃及目前还推出了多项投资激励措施,包括:10年免收土地使用权费;免除土地印花税和信贷服务、抵押合同等文件相关费用;投资的前7年,从税基(以净利润衡量)中扣除投资成本的30%~50%;豁免35%~55%项目所得税。
同时,海祖尔介绍称,埃及还设立了多项投资机制,包括自由区(Free Zones)机制、技术园区(Technology Zones)机制、投资园区(Investment Zones)机制以及苏伊士运河经济区(Suez Canal Economic Zone)机制。
此外,他补充称,埃及目前更推出了黄金许可证。根据他的介绍,获得黄金许可证的企业能够参与埃及国家和战略项目投资的单一许可证。发放黄金许可证的部门是埃及投资与自由区管理总局(GAFI),该局全面负责项目的设立、运营和管理。GAFI会在20天内完成许可证的批准流程,过程中申请企业无须与任何其他部门打交道。
“目前已获得黄金许可证的中国企业已有3家。”祖海尔告诉记者,“整个申请过程非常便捷,不需要企业在多部门之间来回跑和多次申请。”他并预计,未来会有更多中国企业申请并获得黄金许可证。他在论坛上透露,目前已持有黄金许可证的外资企业共有24家,本土企业有18家,合资企业7家。
看好科技、汽车和基建领域
祖海尔还告诉记者,埃及是中国在中东和非洲地区的重要战略伙伴,明显感受到了中国企业有强烈挖掘埃及市场潜力的意愿。他介绍称,多家知名中国企业在埃及的各领域进行了大量投资,包括OPPO、海尔、巨石、美的、泰达、华为、中国建筑、中国能源、中航等。他表示,埃及欢迎中国投资,相关措施包括外国投资者可以使用本国货币注册,包括人民币。GAFI设立了专门的中国服务台,专门针对汽车、可再生能源、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电子等高价值行业。
记者查询发现,今年4月埃及政府开放人民币直接投资通道,并推出多项优惠政策,为中企在埃投资创造了有利条件。双方金融合作也在持续深化中。今年7月,中国央行还与埃及央行签署了多项旨在加强金融一体化的谅解备忘录,涉及本币结算、货币互换、技术合作及熊猫债券发行等多方面。
根据GAFI数据,67.27%中国企业投资仍集中于制造业。对于未来认为哪些其他领域最有发展潜力,祖海尔告诉记者,未来还看好科技、汽车和基础建设等领域。
苏伊士运河经济区工程师穆斯塔法·谢洪(Mostafa Shekhoun)则对一财记者表示:“对于许多有入驻园区想法的中国企业,他会完全坦诚、开诚布公地告诉他们存在的问题和障碍,而不会开空头支票说一切都很完美。在具体流程中,他也会协助相关企业一步一步解决面临的问题和困境,以此建立起信任。一旦建立起信任后,后续一切都会更加顺利。”
中国企业出海时,经常会遇到对当地法律法规不熟悉,不适应当地环境的情况。对此,谢洪向一财记者表示:“我处理的情况中,不存在中国企业有法律法规相关顾虑的情况。因为在办理过程中,中国企业只需要与一个部门打交道,不存在政出多门、法规不清晰的情况。”
宏观政策有望加码推出和落实。
2022年水利建设完成投资首次迈上万亿元大台阶,并连续3年突破历史纪录。
顶层赋予海南探索自贸港建设的新使命,绝非只是打造自贸区的一个PLUS版本,更是一次系统性的突破。
进入下半年,中国与东盟接连反超,成为韩国第一第二大出口市场,美国降至第三。
整个“十四五”期间制造业增加值增量预计将达到8万亿元,对全球制造业增长贡献率超过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