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我国人口分布有何变化?
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十四五”以来社会民生统计报告》。《报告》显示,“十四五”以来,我国人口总量总体稳定,人口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劳动年龄人口红利依然存在,就业总体稳定、结构优化,居民收支稳步增长,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性支撑。
《报告》显示,人口分布向城镇和东部地区集聚。2024年末,我国城镇人口94350万人,城镇化率为67.00%,比2020年末提高3.11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持续提高。东部地区常住人口为56702万人,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为40.32%,比2020年提高0.30个百分点。
这也是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首次超过三分之二。相当于,目前每3个人就有2个住在城镇。整体来看,未来,我国城镇化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一些乡村人口数量大的区域是当前城镇化挖潜的重点。
从城镇化进程看,由于中西部城镇化进程比较晚,原有的城镇化基数比较低,在一定时期内有较快提升。第一财经记者梳理发现,相比2023年末,2024年末,有10个省份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幅度超过1个百分点,其中,8个位于中西部地区,1个位于东部沿海,还有1个位于东北地区。
中小城市研究院院长牛凤瑞分析,当前城镇化率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人口流动过程中,农村人口持续流向城镇。从人口在全国的空间分布来看,一方面,人口继续向东部沿海发达城市集聚;另一方面,在省域内部,人口向省会城市等中心城市集聚。
在东部沿海地区,去年年末,广东全省常住人口1278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4万人,人口增量位居全国第一。
浙江去年常住人口增加43万人,增量位居全国第二;浙江11个设区市的常住人口全部增长。一些城市人口快速增长。例如,杭州自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以来人口增量达到68.8万人。
浙江省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汤海孺此前对第一财经分析,杭州之前抓住了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机会,通过消费互联网发展,已经占据了一个高地,同时杭州的智能制造发展也比较好。之后也在不断从消费互联网拓展到产业互联网,又进一步发展到人工智能、大模型等,这些都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2024年,杭州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6305亿元,同比增长7.1%,占全市GDP比重达28.8%;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营业收入20401亿元,增长4.9%。通过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厚积薄发,今年以来,由云深处科技、宇树科技、深度求索(Deep Seek)、游戏科学、群核科技、强脑科技组成的“杭州六小龙”火爆出圈。
近年来,中西部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尤其是随着科技创新成为发展的基本动力,一批现代产业集群正在中西部的强省会城市、中心城市加快集聚。这些城市产业发展带动从业人员的快速增长。
以合肥为例,合肥自七人普以来人口增量也超过了60万人,达到了63.2万人。2024年,合肥市常住人口为1000.2万人。合肥成为长三角地区继上海、苏州、杭州之后的第4个千万人口大市,也是我国第18座常住人口破千万的城市。
安徽省社科院研究员林斐分析,产业的发展是集聚人口的支撑,产业的布局变化会带动经济和人口密度的变化。这些年合肥的整体发展思路比较清晰,准确把握了产业发展规律,一方面做好原有产业的集聚提升,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包括新能源汽车、光伏、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的发展空间比较大,对年轻人有比较大的吸引力。
此外,贵阳七人普以来人口增量达到61.55万人,增幅高达10.3%;2024年末常住人口660.2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9.96万人,增长3.12%,增量位居各大城市第一位。
近年随着“强省会”“强人才”战略的落地见效,贵阳贵安常住人口呈现快速增加态势,贵阳市已连续4年人口净增量达到10万人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