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人工智能的资本热潮存在泡沫吗?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与英国央行(Bank of England)几乎同时向全球投资者发出罕见警示:人工智能(AI)带来的资本热潮正推动科技股估值快速攀升,市场情绪高涨,但脆弱性和风险也在累积。
两家机构均认为,美股的估值水平和结构性集中度正接近历史高位,一旦预期逆转,可能引发剧烈调整。
乐观的估值与潜藏的风险
当地时间周三,IMF总裁克里斯塔利娜·格奥尔基耶娃在华盛顿演讲中表示,全球股价在对AI提升生产率潜力的乐观情绪推动下飙升,但金融状况可能“突然转向”(turn abruptly),当前估值“正逼近25年前互联网热潮的水平”,如果市场发生剧烈回调,将拖累全球增长。
英国央行的金融政策委员会(FPC)也表达了类似担忧。其最新季度报告称,美国股票市场“在若干指标上显示估值过高(appear stretched)”,尤其是集中在AI相关科技公司。
报告称,标普500指数中前五大科技企业——苹果、微软、谷歌母公司Alphabet、亚马逊与英伟达——合计市值占比约30%,为50年来最高水平;而这种高度集中“使市场在AI预期降温时特别容易受到冲击。
过去一年,美股上涨主要由AI概念推动。英伟达的股价在过去半年近乎翻番,微软、亚马逊和谷歌母公司市值屡创新高,纳指屡创历史新高。
彭博数据显示,标普500的前瞻市盈率(Forward PE Ratio)约为22至23倍,高于长期平均水平约17倍。分析人士称,与互联网泡沫时期类似,市场再次被一种“生产力革命”叙事所支配。
然而,部分经济学家提醒,这种叙事并非没有风险。牛津经济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首席经济学家亚当·斯莱特(Adam Slater)表示,AI主题具备典型泡沫迹象,“包括科技股价格的快速上涨、科技股目前占标普500指数权重的约40%、市场估值看似已超出其真实价值的‘过度扩张’状态,以及‘普遍存在的极端乐观情绪……尽管这项技术最终能带来什么仍存在巨大不确定性’。”
从创新故事到系统性风险
英国央行在其《金融稳定聚焦》(Financial Stability in Focus)报告中特别提到,AI的广泛应用不仅改变了市场估值结构,还可能通过技术路径引发新的系统性风险。随着更多金融机构采用类似的AI交易或预测模型,市场行为趋同可能在极端行情下放大波动。
报告称,如果多个机构依赖存在共性缺陷的模型,风险误判和信贷错配可能在系统层面扩散。
IMF也在往期报告中称,AI在金融体系中的应用可能加快市场调整速度,自动化决策和高频算法会让资产价格对信息变化反应更激烈,从而在情绪转折时产生更剧烈的价格波动。
在AI狂潮的另一面,能源成本的现实压力也日益突出。IMF此前一项研究显示,AI计算需求的激增使数据中心电力消耗上升到可能影响整体能源供需的程度,这种基础设施瓶颈若无法缓解,将反过来削弱AI带来的生产率提升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