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分钟,八千多块就没了,账户里只剩下一百多块……”回想起不久前的爆仓经历,深圳投资者王华感觉有些恍惚。
今年国庆节期间,王华通过深圳水贝黄金市场的交易平台,参与了一种预定价交易的黄金投资。用40倍的杠杆“看空”黄金,原以为能大赚一笔,不料却迎面撞上了始料未及的金价暴涨。
王华的经历,并非个案。那一夜,她所在的多个黄金期货交流群里,不断有“看空”的投资者发出亏损截图,有人沉默退群,有人不甘地追问“还会不会回调”。
他们的爆仓经历,掀开了黄金预定价交易“局中局”的隐秘角落。第一财经调查发现,当前,市场上存在多个面向散客的预定价交易平台,以低至1克起订、仅付20元定金即可撬动近千元黄金的高杠杆模式,吸引散客进行黄金投资。
为了吸引客户,一些平台的业务人员,利用社交平台引流、群内安插好的“托”,来晒单营造火热氛围,甚至以交易提成与回扣激励的层层推动下,大量风险认知不足的散客被卷入其中。然而,看似低成本、高回报、交易便捷的模式,实则是参与者与平台对赌,而这种赌局又隐藏着巨大风险:一方面,投资者在缺乏有效风控的情况下,极易因金价波动而瞬间巨亏;另一方面,部分未做充分风险对冲的平台,在金价单边行情中,可能面临资金链断裂甚至“跑路”的危机。
近期,黄金价格不断走高。截至发稿,伦敦金现报3985美元/盎司,年内涨幅超50%,预定价交易风险激增,行业协会已为此发声警示。深圳市黄金珠宝首饰行业协会微信号发布倡议书提示,个别商家假借实物黄金交易之名,违规开展类期货性质的“黄金投资”业务,此类行为潜藏高杠杆对赌、资金链断裂等重大风险。
爆仓的炒家
10月6日当晚,伦敦金价一路狂飙,接连突破3900、3950美元两道关口,单日暴涨1.8%,王华的手机也不断弹出预警——由于采用高杠杆交易,她的定金率多次跌破补缴红线。“我就像个救火队员,刚补完一次,行情又冲上去,系统又提示要再补。”她先后两次紧急补仓,试图稳住仓位。
然而,金价上涨却丝毫没有停歇的迹象。“我不敢再补了,真的怕了。”眼睁睁看着行情一路失控,王华最终选择了放弃。就在她退出操作后不久,账户被系统强制平仓,资金损失殆尽。
与王华相比,黄金投资者胡荣(化名)的爆仓经历更早。“我一看空它就涨,就像有一双眼睛在盯着我账户里那点钱。”从2万元起步到负债5万元,胡荣只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
在金价已见顶的预期下,胡荣8月初选择用2万元尝试下看空,但没想到入场就遭遇迅速亏损。定金率很快不足,他只能陆续再投入1万元补仓。短短三四天,就亏损了上万元。
不甘心的他在投资群里寻求安慰,看到的缺是群友齐声抱怨行情“太妖”,却对“很厉害”的群主深信不疑。这种集体氛围让他再次入金,“可是我一买多它又开始跌。”一个星期的时间,胡荣再次亏损2万元。
就在他准备收手时,群里不断刷屏的“盈利”截图让他决定再试一把。胡荣再次借款5万元投入,这次赌对了方向,小赚6000多元。于是他再次将所有资金“梭哈”,以为能回本,但最终血本无归。
胡荣和王华,都是在黄金预定价交易中看空行情的投资者。这一交易模式允许投资者进行“买涨”或“买跌”的双向操作,参与者只需支付相当于金价2%至3%的定金,即可参与交易。当黄金价格波动剧烈,定金不足以弥补延期交易期间的货物差价时,平台会要求补仓(即补充定金)。
从表面看,这是一种黄金交易,实质上却与期货交易高度相似——通过杠杆放大资金效应,锁定未来某一时点的黄金价格。在黄金价格快速单边波动时,这种模式极易引发投资者大规模爆仓。
胡荣、王华爆仓就是如此。截至发稿,伦敦金现报3985美元/盎司,年内涨幅超50%。国际金价持续走高也带动国内终端市场金价上扬,近一个月来,深圳水贝黄金价格同步迅速拉升。8月22日、10月6日,记者两次实地走访发现,水贝黄金市场实时金价已从782元/克涨至910元/克,每克上涨128元,这也导致一些投资者损失惨重。
危险的游戏
目前,深圳水贝黄金市场存在多个面向散客的黄金预定价交易平台,多数由黄金料商运营,部分平台同时兼营黄金饰品销售业务。
以水贝黄金市场的“杰XX”为例,记者9月15日登录该平台开放的某款寄卖小程序发现,该店铺向公开客户提供定价交易服务。
按照该平台交易规则,购买1克黄金板料,实时金价为837元/克,但实际仅需要支付20元定金,即可下单“锁价”1克黄金,交付方式默认为“账户存金”。根据该平台提供的合同,双方约定在下单后7日交收货物,如客户未按时结算,则须支付迟延履行金。
此外,该寄卖小程序也支持“约价回收”功能。客户可支付部分定金,约定在未来某一日期以固定价格由商家回购黄金。
与订购相比,约价回收的定金机制更加复杂。根据回收级别不同,该平台设置的每克约价金额在20元~30元不等。不过,10月初,该平台改变规则,寄卖通仅做回收业务。
修改前,该平台9月份的规则,是客户通过预定价买卖黄金,可以使用约40倍的杠杆。部分平台的交易杠杆甚至更高。王华称,她所在平台支持“买涨”“买跌”双向操作,交易200克黄金仅需缴纳2000元定金,相当于杠杆率可达80倍。
一名参与该平台交易的炒家向第一财经解释,在水贝预定价交易机制下,若投资者“看空”金价,可选择“约价回收”。例如,约定以830元/克的价格在未来卖出黄金,若届时金价跌至800元/克,投资者每克可赚取30元差价。若“看多”金价,则需下定金预定黄金,到期支付全款;如金价上涨,即可赚取差价。假若锁定的黄金为100克黄金为例,民间预定价平台上仅需约2000元定金,就能完成交易。
作为对比,在正规的黄金期货交易中,黄金商需要通过期货公司,购买上海黄金交易所的黄金期货合约。根据上海黄金交易所最新规定,Au(T+D)、mAu(T+D)、Au(T+N1)、Au(T+N2)、NYAuTN06、NYAuTN12等合约的保证金水平从13%调整为14%。期货公司通常还需要加收2%~5%的手续费。这相当于购买100克黄金(按照890元/克计算),需要缴纳的保证金在1.34万元以上。
众多的参与者
这些对预定价交易、黄金风险一知半解的散客,是如何卷入这场危险的涨跌赌局中的?第一财经调查发现,凭借“低至1克”的交易门槛、业务员在社交媒体上的精准渗透,使得预定价黄金交易已编织了一个庞大的散户网络。
吸引散客参与,有标准化的流程。多名参与此类交易的散客都曾经历过一套高度相似的“引流”流程。首先,是在社交平台上看到分析金价、展示盈利的“专业”内容;随后,被引导加入一个充满煽动性的交流群。群里,总有素未谋面的“网友”不断晒出盈利截图,争先恐后地@“老师”表达感谢;最终,被引导注册平台账号进行交易。
王华就是这样入局。她说,自己最初就是被群里频繁出现的收益截图打动,随即联系客服注册了账号。“我当时真的以为,能像他们一样轻松赚钱,”她回忆道,“完全没想过亏钱的可能。”
另一散户李大庆(化名),获得精准指导还需要额外付费。看到一个“专带小白投资黄金”的帖子后,他缴纳了888元“入门费”,才获得了进入核心群组的资格。群里更为“专业”的指导和更为“热烈”的氛围,让他迅速放下戒备,在一个小程序开户后,便跟随“老师”以50倍杠杆杀入了多空博弈的战场
李大庆回忆,群内操作的氛围有点像每天“上班打卡”,容易让人丧失独立思考。 清晨6点,“分析师”准时发布金价走势预测;上午9点,“助理”分享前一晚的“实战盈利截图”;下午3点,“老学员”轮番晒出账户余额,感谢“老师指点”;晚上8点,“大师”准时开播,讲解“必胜战法”。
在这套缜密的运作模式下,一张充满诱惑的大网迅速铺开,将形形色色的普通人卷入其中。李大庆最初也是经朋友推荐注册了账号,而这样的推荐在他的熟人圈中持续扩散。“除了我,我们同县城几个要好的朋友,后来也都在我的推荐下陆续注册了账号,偶尔会做几笔交易。”他补充道,“他们玩得不算凶,频率不高,金额也不大,就是图个新鲜,想试试手气。”
李大庆透露,他所在的线上黄金交流社群中,聚集了约50余名像他一样的“黄金炒家”。这些成员看似是一个个小圈子里的个体,实则勾勒出了一幅跨越地域的投机者群像——他们有广东东莞的工厂主管,在流水线换班的间隙紧盯手机屏幕上的金价波动;有浙江义乌的小商品店主,在打理生意的空档掏出手机“下一单”;还有东北的卡车司机,在长途驾驶的休息区里匆忙完成“锁价”操作。
这个50多人的社群,可能仅是庞大炒金网络中的一个缩影。据一位知情人士透露,类似的线上社群数量庞大,且活跃度极高。“黄金热度最高的时候,一个五百人的大群,通常不到一个月就能满员。平台会不断开设新群。”
一名业内人士透露,业务员拉客户交易满一公斤黄金便可获得300元提成。在高额佣金的驱动下,他们不仅在互联网上广泛猎取客户,甚至会自设大量账号扮演“托儿”,用虚假的对话和盈利截图,在群里营造出“交易活跃、人人赚钱”的幻象。
为进一步捆绑投资者,平台还设置了复杂的回扣规则。王华透露,部分庄家会按投资者下单的黄金克重,以每克几毛钱的标准发放“奖励”,或按月结算,或累计到一定额度发放;如果能推荐来交易量大的客户,推荐人也能从这些客户的交易单中获得回扣。
黑箱里的局中局
表面押注涨跌的赌局背后,还存在“局中局”。部分预定价交易平台为追求更高利润,并未进行充分的风险对冲,使得交易实质上沦为散客与平台之间的“对赌”。一旦金价出现长期单边行情,平台很可能因无法兑付而选择跑路。
事实上,水贝料商的风控操作大多处于多重“黑箱”之中,缺乏有效监管。
第一重黑箱在于风险对冲。一名业内人士分析,在正常情况下,客户支付定金后,料商需要购置对应现货,或进行风险对冲。但从水贝目前情况看,按照正常渠道在上交所发起交易,从客户手中收到的定金是不够的,需要垫付更多的保证金。这显然不符合商业逻辑。因此,料商可能都会有一些其他风险对冲方式,比如,对冲到国际市场、尽量控制看多、看空的单量,保持一定平衡。或者自己也入场,变相做空、做多。由于名义上为黄金销售,而非期货,如何做风险对冲,并不在监管控制范畴内。
第二重“黑箱”在于,平台是否按照约定购置或回收实物黄金。胡荣告诉记者,自己在交易过程中,虽然名义上是预定黄金,但从来不涉及实物黄金的交割。平台方是如何操作的、是否有按照约定购置黄金,自己并不了解,也无法监控。
类似因“类期货”交易导致平台跑路的事件并不罕见。上月,一家名为“深圳市粤宝鑫贵金属有限公司”的黄金料商,在深夜突然通知“法人失联”、门店关闭,导致多名商户的货款与黄金原料无法提取。据了解,粤宝鑫突然跑路很可能与其参与的预定价交易模式直接相关。目前,事件具体原因与进展仍在调查中。(详见《40倍杠杆锁价、场外期货“对赌”,黄金料商却在金价新高时情悄悄失了》)
在这一背景下,多机构开始提示风险。9月26日晚间,深圳市黄金珠宝首饰行业协会微信号发布倡议书称,在当前金价高位波动的背景下,个别商家假借实物黄金交易之名,违规开展类期货性质的“黄金投资”业务,此类行为潜藏高杠杆对赌、资金链断裂等重大风险。
更为重要的是,此种类期货交易,也存在较大的潜在法律风险。
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岳屾山此前对第一财经分析称,商家以锁定黄金价格为名收取定金后,非法占有资金,可能构成合同诈骗罪。即无实际黄金储备或对冲能力,通过伪造交易记录、虚报库存诱导客户支付定金。收取大量定金后关闭平台、更换实际控制人或转移资金,导致客户无法提货或退款。在金价波动不利时单方终止交易,拒绝返还定金或赔偿损失,且无实际履约意愿。此外,该模式可能认定为变相期货交易,涉嫌非法经营罪。
金州(深圳)律师事务所律师郭磊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预订价卖料,最开始是为了解决水贝大量批发柜台,及全国各地珠宝商店有大量展品、存货,以应对黄金价格波动,对冲风险的一种工具。后逐渐演变为套利工具。从形式上,具备了黄金期货交易的一定特征;从性质上,刑事上可能涉嫌非法经营甚至诈骗,民事上可能被认定为合同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