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超越燃油车后,新能源船舶有望成为下一个风口,传统造船强市宜昌正在竞逐这一新赛道。
10月23日上午,2025绿色能源发展大会在湖北宜昌开幕,会上见证了全球最大万吨级纯电动运输船“葛洲坝”号下水、长江中游首个换电运输航线启航,为全球内河新能源船舶和绿色航运发展树立“中国标杆”。
“葛洲坝”号总长达到129.98米,最大载重量达13740吨,搭载的12组锂电池箱式电源最大载电量达到24000千瓦时,续航里程可达500公里。按运营测算,该船每年可替代燃油约617.5 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052吨。
中国工程院院士严新平表示,该船不仅在我国率先实现远程驾控、自动靠离泊功能,更打通新能源动力、智能驾控、配套基础设施等关键环节,成功验证大容量电池、分布式直流综合电力系统等多项核心技术,为长江航运高质量发展提供关键技术支撑与创新范式。
宜昌拥有232公里黄金水道,每年约6万艘(次)船舶在此通行待闸,繁忙的港口促进了宜昌造船业的发展。当地现有25家造船企业、100余家航运公司,其中宜昌船舶工业园可同时容纳60条100~150米长的新建船舶。2024年,全市新建船舶150艘,总完工量150万载重吨,其中新能源船舶50艘,新建船舶及新能源船舶均占湖北全省一半以上,标准化多用途船舶制造规模居全国前列。
宜昌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告诉第一财经,宜昌先后从LNG、电池、氢燃料三个方向探索突破绿色动力关键技术,竞逐新能源船舶赛道。
据介绍,宜昌是“气化长江”的排头兵,2016年启动“气化长江”研究和规划布局,长江三峡地区首个LNG码头在秭归建成投运,首艘长江新一代130米纯LNG动力绿色智能川江标准散货船“长航货运002”轮在枝江下水。宜昌是“电化长江”的策源地,在长江流域第一个出台“电化长江”实施方案,全球载电量最大的纯电动旅游船“长江三峡1”号2022年在宜昌建造下水。宜昌还是“氢化长江”的首创者,国内首艘氢燃料动力示范船“三峡氢舟1”号在宜昌成功首航。
近年来,包括全国首艘油气电三能源混合动力船舶“理航渝建1”号、全国内河首艘纯电动清漂转运船“三峡护坝1号”、全国首艘磷矿绿色运输示范船“三峡绿舟01”号在内的多艘“1号”新能源船舶在宜昌下水首航,在长江流域形成“宜昌现象”。
“市场风向彻底变了,客户开口就问能不能做甲醇船、电动船。”在宜昌船舶工业园枝江装备工业园主任王旭的订单统计表上,“新能源”的红色标注格外醒目。王旭透露,今年接到27.4亿元的造船订单,其中新能源船舶占比达到87.7%。
截至今年9月,宜昌船舶修造企业新接订单量191艘、在手订单量135艘、完工量82艘,同比分别增长72%、61%、43%,其中,新能源船舶订单量占比达90%。
为进一步抢占新能源船舶市场份额,宜昌出台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发展五年行动方案,在宜都、枝江、秭归、长阳布局四大船舶工业园区,规划总投资超200亿元,用地面积2.2万亩。其中,枝江园区目前已聚集船舶企业9家,初步形成“船、港、产、城”一体化发展格局,年造船能力达到112万吨。秭归园区联合中船712所等科研巨头,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
到2026年,宜昌年制造船舶将达到300艘以上、总载重吨位300万吨以上,绿色智能船舶制造产业链总产值达到500亿元。
放眼长江全域,长江海事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长江干线四川至安徽段建成投运新能源船舶132艘,预计今年辖区船厂拟建成新能源船舶406艘,未来5年新增建造意向966艘。
尽管新能源船舶市场已在爆发前夜,但在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黄震看来,发展快慢在于绿色燃料的成本能否降下来。黄震在开幕式上表示,在“双碳”目标指引下,全球造船与航运业将加速转型脱离化石能源,并加速布局液化天然气(LNG)、生物柴油、绿色甲醇、绿氨等绿色航运燃料替代化石能源。
他建议,我国应构建航运业碳排放统计核算标准体系,通过碳配额和碳市场,激励绿色低碳技术研发,降低绿色航运燃料的溢价,拉动市场需求,打开我国绿色能源在航运业应用的市场空间。
绿电价格的细微波动,都会在成品成本上被显著放大,已经成为一体化项目的“阿喀琉斯之踵”。
我国新能源产业链世界第一。
根据GAFI数据,67.27%中国企业投资仍集中于制造业。祖海尔告诉记者,未来还看好科技等领域。
今年上半年,宜昌全市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598个,新入库亿元以上招商项目175个、总投资1129亿元,总投资额居湖北第一。
长三角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相信长三角地区的绿色低碳转型实践也将给全国实现“双碳”目标贡献更多智慧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