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期货市场正处于历史性的发展机遇期,越来越多的境外投资者关注并参与到中国的期货市场。但与国际成熟市场相比,我国期货市场在参与者的结构、产品体系、规则制度、服务水平等方面还存在差距。如何进一步地提升中国期货市场的国际定价话语权?如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怎样构建与高水平开放相适应的监管体系?本次陆家嘴金融沙龙,将以“期货市场国际化发展中的机遇与挑战”为主题,邀请多位重磅嘉宾展开深入探讨,敬请期待!
主题演讲:期货市场国际化发展中的机遇与挑战
新湖期货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金玉卫指出,中国期市国际化已驶入“深水区”,正逢“黄金窗口”:巨量中国需求与全球配置饥渴双向奔赴,制度型开放、绿色新品、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同频提速,为国际资本提供“中国价格”风险锚。然而,制度与税收规则差异、国际定价话语权争夺、跨境风险三大挑战横亘在前。破局须“以我为主、安全可控”,由成熟品种渐进扩围,同步对标国际最佳实践,丰富产品品种,培育本土机构成为“压舱石”,在规则、产品、生态上练好内功,方能提高中国期货市场的国际化水平。
上海期货交易所国际合作部总监朱江鸿表示,多年蝉联全球第一的中国商品期货市场已形成“规模+结构+定价+风控”的综合优势,104个合格境外投资者可投品种打通外资通道;上期所金属、能源、农产品期货跻身全球前二十,20号胶、国际铜等“中国价格”已被国际跨境贸易采用,橡胶定价权占比逾两成;面对负油价、伦镍停市等极端风险,中国期货价格临危成为市场之锚,凸显稳健风控。未来上期所将持续扩容国际化品种、深化境外推广与服务升级,让“中国价格”在全球大宗商品基准体系中的话语权和竞争力再上台阶。
摩根大通期货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潘凤表示,随着中国资产价格和中国期货市场在全球的影响力、吸引力日渐显著,外资期货机构应进一步做好海内外的沟通桥梁,让海外资金理解中国制度的独特性和合理性并安心在中国进行投资,近年来的相关政策也利好中国期货市场制度健全和长期发展,有利于进一步国际化。下一步期待如国债、期货等更多品种国际化,并通过境外投资者教育把“中国故事”讲深讲透,既引全球长钱进来,也护送国内企走出去,在互学互鉴中放大中国期货市场的国际吸引力与定价影响力。
中信期货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总经理郑雨琳指出,依托中国大宗进口与消费大国的地位,期货国际化须以人民币跨境循环为支点,助力产能出海、外资进场。中信期货正从三方面发力:一是在服务实体经济的过程中,逐步把企业风险管理升级为“融资+理财”综合赋能;二是为外商独资企业、合格境外投资者搭建交易环境、共享数据与策略,实现“走出去”与“引进来”互促;三是直面跨境信用、合规、文化冲突等复杂风险,明确战略定位,补齐人才与技术短板,提供深度定制服务,在激烈国际竞争中锻造金融赋能产能的新优势。
江铜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帝喜指出,期货国际化与贸易国际化相生相伴:期货国际化通过促进全球资源的有效配置、为实体企业提供管理风险的有效工具、促进公允价格基准形成,为我国贸易国际化提供了坚强的保障。近年来,通过在交易端引入境外投资者、在结算端允许外币保证金、在交割端创新保税模式,三箭齐发让大宗商品国际贸易规模迅速发展,为我国大宗商品“走出去”和全球贸易往来铺设了高质量的金融基础设施。
行业对话:我国期货市场从开放提速到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索
国内期货公司如何升级国际化服务,吸引更多境外投资者?我国期货市场如何走出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在本期陆家嘴金融沙龙的圆桌讨论环节,嘉宾们将围绕“我国期货市场从开放提速到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索”的话题,着重探讨期货市场国际化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在谈到推动期货市场国际化中的具体举措时,朱江鸿建议从五个维度并举提速:一是以能源等特定品种为突破口,持续加大创新投入;二是深化国际合作、推动境外拿牌展业(请确认这句话是否准确);三是布局绿色金融,推动高质量发展;四是联合期货公司及境外机构共同出海推广,提升中国期货市场的全球影响力。
有关期货公司如何升级国际化服务,从而吸引更多境外投资者的话题中,潘凤指出,外资期货公司要把“引外资”做成长期工程:发挥好桥梁作用,把中国规则讲透,把外资信心筑稳;再把全球熟手请进来,打造通晓多国规则、有国际化视野的本土期货人才梯队;同时持续升级打通跨境链路,让海外资金一键接入,质效并举升级国际化服务,吸引全球投资者,也要重视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同时潘凤也希望可以引进海外成熟的、符合监管标准的衍生品工具,更好地发展衍生品市场。
那么在全球复杂多变的贸易格局中,我国期货市场如何高质量发展?郑雨琳认为,这需要依靠“新品种、新资金、新科技”三轮驱动:加快上市人工智能、新质生产力挂钩的期货品种,丰富大宗商品与行业指数,提升客户的风险应对能力;同时希望更多金融机构能够参与到的期货投资中,用人才与投教赋能长期资金;也要用好大数据等科技赋能市场,实时监测风险、发现机会,从而促进高质量发展。
有关期货公司如何提升对实体企业的服务能力时,陈帝喜认为,期货公司在研究层面上,要关注相对价格的价值,为企业的投资、风险控制和经营决策提供合理建议;在国际贸易上,希望期货公司能帮助企业降低资金成本、进行外汇管理,并带给企业有关风险、体系和财务报表管理的指导。郑雨琳指出,期货公司服务实体的最大痛点是“宏观-产业-金融”三大周期错位:地缘冲击与政策松紧常令企业现金流、库存、估值瞬间“劈叉”。破解之道在于把期货变成“调频器”:先用套保锁定利润、负债、库存、周转四大核心指标,让财报稳到可融资;再以大类资产配置和流动性管理帮企业形成穿越周期的供应链金融底层方案,让企业在波动中仍保持持续扩张的底气。
在进一步扩大期货市场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方面,朱江鸿提出,期货对外开放再下一城须握好“四张牌”:一是持续推出能源等新品种,以产品创新扩容工具箱;二是同步升级交易、结算、交割全链路,丰富指令、降低资金成本、拓展可交割资源,打造跨境高效服务;三是制度再优化,对接国际风控惯例,让境外投资者“看得懂、敢进来”;四是深化全球合作,借伙伴网络放大“中国价格”的影响力,在互学互鉴中实现高质量、高韧性国际化。
最后,有关如何将中国商品期货市场“量”的优势转化成对“价”的话语权的问题上,陈帝喜认为,须做实质量、做深产业链、做活双向开放:重视境外产业客户、增厚合约深度,让“量”里饱含全球供需信息,形成公允锚;再通过“走出去”输出、“引进来”对比,用可验证的价格增强国际信任;同时以产业金融创新催化,对国内独有品种坚决推行“中国期货计价+基差贸易”,对国内外重叠的一口价品种也采取该模式,对已成国际基准的产品则推出国际版合约与海外价格深度捆绑,借流动性优势反向影响全球定价,完成从“海量”到话语权提升的飞跃。
本期陆家嘴金融沙龙中,来自期货领域的五位专家分享了中国期货市场国际化新路径,深度探讨了中国期货市场国际化的机遇与挑战、规则制度国际化、期货产品创新、风险管理、海外融资等核心话题,为我国期货市场向高水平进一步迈进贡献了宝贵智慧。
“陆家嘴金融沙龙”由上海市委金融办、浦东新区人民政府指导,“陆家嘴金融沙龙”秘书处主办,第一财经、财联社提供媒体支持。系列活动将持续输出金融改革“浦东智慧”,深度赋能浦东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力助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核心区建设迈向新高度。
本场沙龙详细内容,敬请关注第一财经频道10月11日21:00、10月12日13:20播出的电视节目:《期货市场国际化发展中的机遇与挑战》。
嘉宾们围绕期货市场国际化开放提速、提升服务实体企业能力等核心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多位来自期货领域的专家,共同探讨我国期货市场如何向高水平进一步迈进。
当前,全球经济正经历深刻变革。欧美主要经济体出现明显降息迹象,而我国近几年来利率中枢也在持续下行。这一变化对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资管机构等各类金融机构的传统盈利模式、资产配置和业务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净息差收窄、信贷利润压缩、“利差损”风险加剧、高收益资产稀缺等问题日益凸显。面对挑战,金融机构该如何转型创新?如何构建可持续的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本期“陆家嘴金融沙龙”的主题是《低利率环境下的长期主义——金融机构如何适应新经济周期挑战》。沙龙邀请了金融行业多位专家,深度探讨低利率环境的成因与趋势、金融机构战略重构、风险防控、业务创新等核心话题,为实现行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敬请关注!
多位来自期货领域的专家,共同探讨我国期货市场如何向高水平进一步迈进。
低利率环境下,基金公司如何投资?邹维娜表示,“固收+”产品是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