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经济的重要政策工具——超长期特别国债今年的发行工作正式完成。
根据中国债券信息网,10月14日,财政部成功发行了4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债券期限为20年,票面利率为1.92%,发行价格为95.41元。这是今年最后一只成功发行的超长期特别国债,至此全年1.3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全部完成发行。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温来成告诉第一财经,今年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总体顺利,发债成本比较低,市场认购踊跃,政府以较低的成本筹集了大量资金投入“两重”(即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和“两新”(即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领域,这对推动今年经济平稳增长发挥重要作用。
超长期特别国债是特殊时期的特殊工具,2024年中国开始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门投向“两重”“两新”,是当前扩大有效投资和消费的重要政策工具。而超长期则体现在这一特别国债的债券期限长,分别为20年期、30年期和50年期3个期限品种。
2024年中国第一次发行了总额1万亿元的超长期特别国债,今年则将这一额度提升至1.3万亿元。去年超长期特别国债在5月17日首次发行,11月中旬发行完毕,而今年发行时间较去年提前一个月,结束也较去年提前一个多月,发行进度更快。
从今年1.3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投向来看,3000亿元用于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比去年增加1500亿元;2000亿元用于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比去年增加500亿元;8000亿元用于支持“两重”建设,比去年增加1000亿元。
财政部部长蓝佛安近期在国新办发布会上,在谈及“十四五”时期财政政策工具更加丰富时称,创造性发行使用超长期特别国债,用于“两重”“两新”,支持全方位扩大内需。
温来成表示,在当前内需不足,外部形势复杂,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背景下,中国通过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来支持“两重”“两新”,助推了经济稳定增长,维护了社会稳定。
比如,在备受老百姓关注的消费品以旧换新方面,国家发展改革委消息称近期已会同财政部向地方下达了今年第四批69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资金,至此全年3000亿元中央资金已全部下达。今年1月至8月,全国共有3.3亿人次申领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带动相关商品销售额超2万亿元。
超长期特别国债完成发行到资金真正使用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如何用好这笔巨额资金备受关注。
根据全国人大披露的《关于2024年度政府债务管理情况的监督调研报告》(下称《调研报告》),相关部门已经出台超长期特别国债实施方案、项目管理和资金监管办法,采用“日常抽查+集中核查”方式,加强资金使用情况全过程监督,“两重”建设总体进展顺利,“两新”政策实施成效明显。
温来成表示,当前进一步提高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使用效益十分重要。比如地方申报的项目如何精准地符合“两重”定义,并经过严格论证,确保资金到位后能够及时开工建设,尽早形成实物工作量十分重要。
目前各地审计紧盯超长期特别国债项目,一些地方也发现一些问题。
比如今年9月份公开的《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关于2024年度市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的审计工作报告》称,3县未落实8个超长期特别国债项目的地方配套建设资金2.65亿元,影响项目后续推进。今年多个省份的审计报告发现,去年一些用于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即国补)资金存在被骗取或违规使用的情形。
温来成建议,进一步强化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监管,并增加资金使用透明度,并对相关项目开展绩效评价,“花钱问效”。
上述《调研报告》提出,超长期特别国债管理有待完善,还本付息资金来源、偿还责任有待进一步明确。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告诉第一财经,超长期特别国债属于国债,既然是国债,其法定偿还主体为中央政府,体现了其国家信用背书的特征。超长期特别国债的项目投向为重大国家项目,具有很强的外部性,由中央政府发债实施与其外部性是匹配的;但实施过程需要地方具体执行。在实际管理中,由于资金主要通过转移支付形式拨付至地方政府使用,才导致了“借款主体”与“使用主体”的分离,进而衍生出经济责任在实际运行中的归属问题。
“尽管法律层面偿债责任明确属于中央,但在执行过程中,仍可能存在中央通过财政结算、转移支付调整等方式,将实际经济责任部分传导至地方政府的安排。因此,《调研报告》中所指‘有待明确’的焦点,并非法律偿还义务的模糊,而是经济责任在央地之间如何合理分担、资金流转及偿债机制如何有效衔接等操作层面的细化不足。”罗志恒说。
罗志恒认为,超长期特别国债还本付息来源方面,偿还本金可以通过“借新还旧”,特别国债投向项目产生的经济社会综合效益会促进经济增长、做大税基等,由此实现财政税收增加,进而偿还利息。相对比较合理的方向是本金由中央政府滚动接续,利息由使用的地方政府主体偿还。
《调研报告》建议,完善超长期特别国债管理,加强与预算内投资等政府投资资金的统筹衔接,完善还本付息办法。
近期公开的《国务院关于2024年度政府债务管理情况的报告》称,下一步要更好发挥超长期特别国债作用。畅通各方信息共享渠道,推动自上而下统筹谋划重大项目,集中力量支持发展急需、长远有利的大事要事难事。认真评估“两新”政策实施情况,优化完善政策安排。加强“两重”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项目建设期内加强资金分配使用监管,项目建成后加强对项目运营、收益、资产等情况的管理。做好超长期特别国债还本付息资金安排。
温来成认为,从当前形势来看,今年内增发超长期特别国债的概率很小,但明年预计中国继续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规模预计仍将超过1万亿元。
今年双节受外出人数增多、去年同期高基数等影响,家电市场增长承压,预计四季度市场促销仍以厂商补贴为主。
今年最后一只超长期特别国债将于10月14日发行
将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等支持符合条件的海水淡化、苦咸水利用等项目建设。
新一批690亿元国补资金下达,预计将支撑双11。有厂商提出“不等双11,国庆就焕新”,最高补贴20%。
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偿债责任究竟由谁承担?还本付息资金来源于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