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五金制品生产国和出口国,非洲正在成为中国五金出口的新阵地。近日,在上海举办的一场中国五金品牌出海大会上,吸引了来自埃及、约旦、尼日利亚、南非等非洲国家国际采购商参与,现场达成意向合作金额超8000万美元。
经过数十年发展,中国五金制品2024年出口额已经超过1600亿美元,工具五金为增长最快领域,国际品牌竞争力初步形成,行业正从“产品输出1.0时代”迈向“品牌出海2.0时代”。
从“制造大国”转向“品牌强国”
据秋季全国五金商品交易会发布的数据,五金行业作为制造业的基础板块,2024年全球市场规模预计突破1.2万亿美元。中国五金制品出口额占全球市场份额的35%,但高端市场渗透率不足10%。与此同时,中国五金厂商正通过技术创新、数字赋能和供应链可持续发展等策略,提升国际竞争力。
商务部研究院专家洪勇表示,我国五金行业仍面临品牌力薄弱、研发投入不足(低于2%)及国际绿色与技术壁垒(如欧盟CE认证)等挑战,需通过加强品牌建设、加大研发投入、完善标准认证体系,推动从“制造大国”转向“品牌强国”。
沙特大型采购商Mohammed表示,非洲巨大的市场潜力和蓬勃发展的经济态势,成为中国五金工具出口的重要目标市场。目前中国五金工具占了沙特市场份额的46%。
中国也是南非五金工具的最大进口来源国,占总进口比重的46.9%。南非一直以来都是全球五金工具企业争相拓展的市场。
一位来自南非的参展商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以往南非的建筑材料由于多数从欧美进口,价格一般都较昂贵,中国五金建材产品、生产设备和施工机械等,无论是从产品品种、档次,还是价格而言,都极具市场竞争力,具有很大的贸易潜力。
埃及小伙Sayed在中国已经生活了超过23年,他从事中非贸易,能讲一口流利的中文。他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中国正在向非洲出口越来越多的商品,五金制品也是一大热门领域。他经营的其他贸易商品还包括消费电子产品和电动车。
“中国的产品在非洲很受欢迎,我们公司是一个家族企业,在义乌和广州都拥有办公室,把中国的商品出口给非洲的客户,五金也是需求增长很快的产品类型,从一些小型的工具到生产设备。”Sayed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随着汽车等制造业行业的快速扩张,五金需求也会显著增长。”
在Sayed看来,中国发展速度很快,而非洲就像是30年前的中国,人口增长很快,消费潜力巨大。他还表示,非洲电商也已经开始逐渐出现。今年3月,埃塞俄比亚航空集团宣布位于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博莱机场的电商物流中心正式落成,这是非洲第一个电商物流中心,预计将把货物从国外装载到埃塞俄比亚的时间压缩到7天以内。
供应链协同,标准创新面临挑战
在谈到中国五金品牌出海面临的挑战时,Mohammed表示:“交付时间和物流解决方案是当前与中国供应商合作中最突出的挑战,需要更高效的供应链协同。”
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电动工具分会理事长刘建华认为,目前中国电动工具产业正从DIY、OEM向中高端转型,但面临标准创新与应用的挑战,急需中腰部企业重视并进行标准方面的创新。
对此,余姚市五金制品协会会长黄和钦分享了企业的出海经验。他表示:“通过协会推动标准化与品牌建设,并借助政府平台,组织企业‘集群出海’,能有效降低成本、提升抗风险能力。”
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五金工具制造商大部分为中小企业,这些企业也开始“抱团出海”,构建生态圈。全球中小企业联盟(GAPME)智库出席泽维尔·米松-勒讷巴赫(Xavier Michon-Lehnebach)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在中国企业走向非洲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课题是融入生态圈。
“这就需要中国企业与欧洲中小企业合作,推动可持续的发展模式。”米松-勒讷巴赫说道,“欧洲企业在非洲拥有很强的文化根基,而中国企业的优势在于制造和创新能力,你们拥有无与伦比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力、极具成本效益的制造业体系和高效的项目执行速度。”
他认为,中国企业可以利用法国企业在非洲运营的零售网络合作,利用中国式创新,在当地共同开拓市场。这种“集群式”出海能极大地降低风险,提高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