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科技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OpenAl万亿豪赌闭环生态,中国AI产业如何接招?

第一财经 2025-10-15 17:15:12 听新闻

作者:刘晓洁    责编:李娜

“闭环生态能造就巨头,开放生态能造就产业。”

OpenAI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资本规模,构建一个围绕自身的“AI闭环经济”。继联手甲骨文、英伟达、AMD等科技巨头后,这家AI独角兽近日再次抛出重磅消息:与博通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推出总容量达10吉瓦(GW)的定制芯片。

据行业估算,OpenAI预支未来已撬动了万亿美元的基建支持,覆盖算力、云服务等多个关键领域,但其野心或许不止于此。上周OpenAI CEO山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在访谈中表示,基础设施领域的巨额投资是公司层面的一次战略豪赌,他暗示更多交易正在酝酿中。

不过,“供应商向客户投资,客户再购买产品”,这样的闭环到底是引领技术革命还是沦为泡沫?业界有质疑也有肯定。天使投资人、资深人工智能专家郭涛认为,最终成败的关键,在于OpenAI能否持续输出颠覆性创新成果。

看向国内,厂商应该跟进这一路径吗?10月15日,商汤宣布与寒武纪达成战略合作,推进软硬件的联合优化,这或许是一个开始。不过,大模型生态社区OpenCSG(开放传神)创始人陈冉认为,中国不能简单复制OpenAI的闭环路线,而是构建开放式生态。

是未来还是泡沫

奥尔特曼称,基础设施是他目前投入时间最多的领域。效果也较明显,短短一个月里,OpenAI已经与芯片、云服务及硬件领域的头部厂商完成了深度绑定。

郭涛认为,OpenAI这一“闭环经济”策略本质是抢占AI基础设施领域的核心话语权。从短期价值看,该策略能通过定制化硬件与模型的协同适配,显著提升推理效率并降低单位算力成本,快速强化技术壁垒;从长期布局看,其目标是主导行业标准制定,协同生态实现对AI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掌控。

9月,OpenAI与甲骨文达成一项为期五年、价值3000亿美元的算力采购协议,随后又与云计算服务商Coreweave签订三项共计224亿美元的合同,并计划向后者投资3.5亿美元作为合作的一部分。来到10月,OpenAI又和存储芯片厂商三星电子、SK 海力士达成合作,纳入其“星际之门”(Stargate)数据中心建设计划。

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OpenAI与英伟达、AMD巧妙的芯片交易。9月22日,OpenAI与英伟达宣布合作,英伟达向其投资千亿美元,而OpenAI则通过英伟达构建并部署10吉瓦的AI数据中心,预计投入数以百万计的GPU。相当于英伟达向OpenAI投资的千亿美元,最终将被OpenAI用于采购英伟达的芯片,形成“左手倒右手”的闭环。

10月6日,OpenAI与AMD签署协议,将在未来数年内分阶段部署总计6吉瓦的AMD GPU算力。根据协议,如果项目达成目标,OpenAI将有权以每股仅1美分的低价收购AMD高达10%的股份,这意味着只要合作顺利进行,OpenAI未来可以用几乎为零的成本,获得价值数百亿美元的AMD股票。

加上最近这次与博通合作开发的10吉瓦定制人工智能加速器,OpenAI已经在不到一个月里就已经达成了至少26吉瓦的算力部署,而OpenAI当前运营的算力只有2吉瓦。

今年8月,英伟达CEO黄仁勋曾表示,1吉瓦的AI数据中心容量成本为500亿至600亿美元,按此大致估算,26吉瓦的背后是至少1.3万亿美元的资本承诺。

以OpenAI目前的营收能力远不能覆盖这一资本支出,最终还需要由OpenAI未来的收入偿付,这使其成为一场名副其实的“豪赌”。此前OpenAI向股东披露的财务信息显示,公司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约43亿美元,亏损135亿美元,OpenAI预测要到2029年才能实现盈利。

郭涛认为,OpenAI的策略虽有效解决了当前AI落地的核心瓶颈——碎片化算力供给与爆发式场景需求的错配问题,但也存在明显风险,如对单一供应商的供应链依赖可能引发断链隐患。

这些巨头之间的循环交易也让一些华尔街分析师开始担心。摩根士丹利也在一份最新报告中指出,这些长期、巨额的资本支出承诺,完全押注于AI需求的持续性,一旦需求放缓,将面临巨大风险。AI生态系统这种 “循环”,可能会夸大市场需求,隐藏真实的商业逻辑。若未来OpenAI的投资回报不如预期,以目前的体量很可能会引发科技行业的泡沫。

此前,CoreWeave的CEOMichael Intrator曾反驳"循环投资"称,全球最大科技公司正在大举采购基础设施以服务客户,这是真实需求驱动的基础设施建设。他认为关于循环投资的质疑只是暂时的,因为市场的根本驱动力巨大。

在陈冉看来,OpenAI当前组建的“闭环生态”,是一种高耦合、高资本密度的AI工业化形态。他认为这并非泡沫,而是AI产业进入“第二阶段”的必然结果——从算法创新走向算力、数据、供应链、部署的全面产业化。

陈冉也提到,从系统层面看闭环确实带来风险,过度集中会削弱创新的开放性,这既是未来的趋势,也是新的“科技垄断”形态。

郭涛则认为,市场中部分“泡沫”论调,忽视了AI产业成熟过程中必然经历的技术收敛阶段。这一策略的成败关键,在于OpenAI能否持续输出颠覆性创新成果,突破现有闭环边界,避免陷入生态封闭导致的创新惰性。若策略落地见效,将倒逼整个AI行业向“软硬一体”模式加速演进。

中国厂商怎么跟?

在OpenAI大手笔地下注后,国内AI产业面临的问题是,应该跟进吗?

就在10月15日,商汤发布公告宣布与寒武纪达成战略合作,重点推进软硬件的联合优化。具体来说,在芯片适配方面,双方将推进最新型号的软硬件产品适配,联合打造面向算力市场的服务方案。在一体机解决方案上,双方将聚焦企业服务等垂直行业场景,结合各自软硬件能力打造垂直领域的一体机解决方案。

从这一苗头来看,国内的大模型、算力和芯片也已经开始接触和合作。不过,业内普遍认为,基于国内外环境的差异,中国不会复制硅谷模式,而是走一条属于自己的AI生态路径。

郭涛认为,海外巨头联盟模式,依托成熟的资本市场与相对松散的监管环境,能够快速整合跨企业资源、堆叠技术优势以抢占市场先机,但这一模式在中国面临制约:数据主权与安全合规要求更为严格,技术自主可控的诉求远高于单纯的效率优先。

陈冉指出,美国的AI闭环,是建立在全球供应链、资本市场与软件生态成熟的基础上,其核心是协同规模化。而中国的优势在于场景、数据与产业落地速度,因此中国不能简单复制OpenAI的闭环路线。

在资本规模上,中国与海外确实存在差距。《全球人工智能创新指数报告2025》显示,2024年全球AI风险投资规模达到1370亿美元,其中,美国在资本方面的优势持续扩大,占比高达66%。

但中国在开源与人才方面表现亮眼。2020年至2024年,中国累计顶会论文作者数量达3000余人,首次超过美国。AI开源项目累计贡献量较2018年增长1.5倍,位居全球第二。

中国AI模型在全球开源竞赛中表现也足够亮眼。今年7月底,知名AI开源社区HuggingFace发布的榜单显示,排名前十的开源大模型中,中国占据九席,包括智谱的GLM-4.5、阿里的通义千问系列、腾讯混元大模型以及月之暗面的Kimi K2大模型等。

看向未来,真正的竞争并不是单纯的模型算力、资本层面,而是生态之争。

“闭环生态能造就巨头,开放生态能造就产业。”陈冉认为,美国的模式是“闭环资本主义”,高效率但高集中,而中国更适合“开源共生型生态”,灵活、多元、面向本地产业智能化。两者并非对立,而是世界AI发展双轨制的体现。

面对中美AI竞争的格局,郭涛同样认可开放协作模式,他提出“国家队+市场化平台”的双轮驱动路径。即国家实验室集中力量攻坚基础大模型与底层核心技术,突破“卡脖子”瓶颈,而互联网大厂基于技术积累开放通用能力接口,降低中小企业的AI应用门槛,垂直领域企业则专注于行业数据积累与模型精调,打造场景化解决方案。

未来中美AI竞争的出路,或许是构建 “混合所有制”AI生态。郭涛认为,与西方封闭联盟模式不同,这种开放式分层协作体系更能激发生态活力。尤其在医疗、金融等数据敏感领域,可以更好平衡技术创新与风险管控的关系。

在OpenAI倾力构建AI闭环之际,中国AI企业可以探索另一个方向的答案:不开巨额支票,而是在开源土壤中培育生态。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