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起诉蔚来汽车”的消息引发市场关注。
16日晚间,蔚来方面回应第一财经称,本案件不是新发生的事件,并非针对蔚来近期经营状况,源于2022年6月做空机构灰熊在一份做空报告中对蔚来的不实指控。为保护全体股东权益,2022年8月,公司董事会独立委员会在第三方国际律所和法证会计师事务所的协助下,针对做空报告完成了独立内部调查,相关指控均无事实依据。
10月16日港股开盘后,蔚来(9866.HK)股价一度大跌超过13%,下午收盘时跌幅收窄至8.99%。10月16日晚间,截至发稿,蔚来美股(NIO.N)跌超6%。
公开消息显示,在2020年8月到2022年7月期间,GIC累计买入约5445万股蔚来ADS。根据历史股价,蔚来的股价曾在此期间在13美元~21美元之间震荡,并一度冲高至66.99美元的历史高位。
争议源头指向三年前灰熊做空报告
2022年6月29日,针对灰熊的做空指控,蔚来发布公告回应称,该报告缺乏依据,其中包含大量错误、无根据的推测以及误导性的结论和诠释。
数周后,蔚来于2022年8月26日再次发布公告称,公司已针对做空报告完成了独立内部审查,审查全程由独立委员会在第三方专业顾问的协助下进行,其中包括一家国际律师事务所以及一家知名法务会计师事务所(非蔚来公司审计师)的法务会计专家,均未发现不当之处,所有指控均不成立。
2022年9月,美国证券交易所SEC也就做空报告一事向蔚来发出问询,就蔚能相关交易的会计处理要求公司解释说明。蔚来回复后,SEC再未有相关行动。
针对灰熊做空报告,德意志银行、摩根士丹利、JP摩根、大和资本等机构相继发布报告称,不支持灰熊的报告结论,并指出灰熊提出关于蔚来电池资产管理业务(BaaS)的相关质疑,是对BaaS模式的误读,以及混淆相关概念和数据。德意志银行研究报告表示,“灰熊对蔚来电池资产管理业务的担忧毫无根据,商业模式的元素被严重误解。”
此外,在2022年8月至9月期间,两名原告向美国纽约南区联邦法院对蔚来及公司首席执行官、首席财务官提起两宗诉讼。2023年7月31日,蔚来方面要求驳回起诉的动议陈述完成,但截至蔚来2024年报披露日,法院对该驳回起诉动议的决定尚处待决状态。
GIC此次单独发起的诉讼,也因前述集体诉讼尚未结案,被法院于2025年10月初裁定暂缓审理。
GIC诉讼背后的风控与博弈
尽管蔚来此前已通过内部审查回应了做空指控,但灰熊报告的影响显然尚未消散。GIC的起诉使蔚来创新的BaaS模式再度面临严峻考验。
据媒体报道,GIC指控蔚来通过与其合作伙伴共同成立的武汉蔚能电池资产有限公司虚增收入和利润,误导投资者,导致GIC遭受投资损失。
但一位接近蔚来的知情人士认为,蔚来公司在三地上市,所有的披露会计处理和相应的内容都经过三个地方监管的审核,尤其是在香港上市的过程之中,BaaS的披露是非常完善的,意味着当时香港证监会和香港交易所都经过了大量的审核,都同意认可蔚来的处理。
该人士表示,作为管理规模超千亿美元的主权基金,GIC曾多次对上市公司发起诉讼,指控对方导致GIC遭受投资损失。亦有市场观点认为,GIC的法律行为往往具有双重目的:一方面是财务诉求,另一方面也是其风险管理策略的一部分,在市场波动期通过法律手段对冲潜在投资损失。
北京国家会计学院胡明霞教授曾于2022年7月在一篇分析文章中称,类似灰熊的做空机构经常会针对处于快速增长时期的企业,用一些看似专业数据误导缺乏经验或缺乏财务知识的投资者,利用做空报告当日的股价变化进行单日交易来牟利。
但另一方面,和上一次针对灰熊做空报告的情况有所不同,本次诉讼发起人为主权财富基金,这意味着蔚来需要面临更为强劲的对手。并且,在这起诉讼后,最终的结论有待美国的法院审理程序的推进才能得出,这需要一定的时间。
在亏损超千亿后,Q4的盈利成为蔚来全公司的“赛末点”。而本次的诉讼“黑天鹅”事件,将为蔚来尚未明朗的前景再次蒙上一层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