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全体大会于2025年10月12-17日在上海举行。大会由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工程院、上海市政府共同举办。大会以“工程塑造绿色未来”为主题,旨在探讨如何利用工程技术应对气候变化,驱动经济绿色增长,加速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落实。来自60多个国家的工程界同仁齐聚一堂,共同协商并一致通过《上海宣言》。以下为全文:
《上海宣言——主动作为:工程塑造绿色未来》
挑战与使命
工程作为改变世界的重要力量和驱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不竭源泉,始终回应着人类对幸福生活的永恒追求。在人类从蒙昧走向游牧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直至今日的数字化时代的历程中,工程师在不断开创历史新纪元的实践中,不仅创造了无数彪炳史册的物质丰碑,而且还积淀了极其宝贵的创新、协作、严谨、担当的精神财富。
今天,站在前人智慧铸就的崭新高度,我们仍需直面发展进程中的严峻挑战:贫困、饥饿和不平等加剧,气候变化威胁已在眼前,资源耗竭型增长透支后代生存权,技术鸿沟引发新的不平等,多年可持续发展成果正在逆转。全球安全与人类福祉面临不确定性,让科技进步更加普遍、更加公平地惠及各国家、各人群面临巨大挑战,对此我们表示遗憾。我们认为,工程界需要承担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多的责任。
距离2030年仅剩五年之期,我们承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规模和深度协作,倾注工程之力,加速推进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巴黎协定》、《未来契约》及《数字契约》,让工程科技这一关键驱动力,引领破解发展困局,释放全球增长新动能。
行动声明
基于此承诺,我们确立以下行动:
1、工程绿色转型:核心目标
我们重申,工程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核心力量。我们全面推动绿色转型,主动拓展社会责任边界。
— 将加强生态系统承载力作为工程实践的刚性约束,加速全经济范围的减排(SDG 12,13),守护陆海生物多样性(SDG 14-15),守护人类生存的自然家园;
— 将提升社会公平正义作为工程实践的首要责任,加速建设韧性城市、社区和基础设施(SDG 11),催化产业创新与体面劳动(SDG 8-9),构建更加包容普惠的和谐社会;
— 将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权作为工程实践的根本目标,加速消除贫困和健康隐患(SDG 1-3),确保粮食、清洁水、可负担能源的公平供给(SDG 2,6,7),增进全人类共同福祉。
2、创新解决方案:发展引擎
我们确认,创新是跨越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引擎。我们因地制宜地创新,积极发展适宜技术,用以切实解决问题。
— 以负责任的态度不断突破技术的前沿,推动数字、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技术加速驱动社会跃迁;
— 以本土智慧激发创新,从土地、人群和文化中催生出富有创新性和生命力的解决方案;
— 善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利用自然的生长与自我修复力量,筑牢生态安全和民生韧性。
3、工程能力建设:内生动力
我们深知,工程师能力的持续提升是实现以上行动的根基。我们统筹发展与安全,不断深化可持续发展认知,最大化地释放潜能。
— 将科技向善、全球视野、跨界创新能力深度融入工程教育和工程师终身职业发展;
— 推动工程师进入政策和决策核心,将工程智慧前置融入全球治理;
— 打破性别和年龄壁垒,支持女性和青年工程师发展,营造包容环境,激发多元智慧贡献。
4、全球伙伴关系:强大纽带
我们重申,人类面临的生存与发展挑战,唯有加强协作方能破解。我们致力于建立多元伙伴关系、加强工程文化和实践交流互鉴、共建开放包容的全球工程合作生态。
— 积极推动开放获取、数据共享与最佳实践的全球高效流转;
— 统筹技术创新与治理实践,协同推进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可靠应用,形成安全、可信、可控的发展生态;
— 推动提高国际和国家工程技术标准的可互操作性,降低跨境服务成本;
— 加速实现工程师资格的双边和多边互认,促进人才跨境流动;
— 支持促进南北、南南及三方合作,力行经验互通与技术共济,以工程纽带紧密联结全球创新力量。
结语
我们坚持绿色发展,我们坚信工程改变世界的力量。我们将致力于向世人展示并证明:那些旨在推动变革、造福全人类的创新与技术,必将释放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值此联合国成立80周年之际,让我们凝聚全球工程智慧,锐意创新,携手同行,坚定不移地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繁荣明天!
产品结构不断转型升级,推进绿色造船智能造船。
一财号大V观点: 当上证突破3500点、3600点等关键点位时,券商、保险等大金融板块往往出现异动引导市场做多情绪,这正是大资金试图点火引爆牛市行情的体现。我们认为,现在A股步入牛市需要的各类条件都已经就位。 周末外卖补贴大战,谁是赢家? 消费者看似是外卖补贴价格战的最大受益者,实则暗含风险,长期的低价补贴会重塑消费者的价格预期和心理参照点。当低价成为常态,消费者对正常价格产生排斥,平台未来任何理性提价或减少补贴的行为都将遭遇巨大阻力,形成难以摆脱的低价依赖症。商家承受的成本压力和服务降级最终必然传导至消费端。
“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拉兰贾对第一财经记者说,未来需要让青年人更多地参与到双边的交流与合作中。
吴伟平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深入实施营商环境建设工作,为区域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
谢长安表示,中国在可持续发展创新领域的引领作用对整个亚太地区乃至全球可能产生积极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