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全球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全球石油需求峰值被延后,中国石化行业“绿色转型”如何加速

第一财经 2025-11-27 15:56:46 听新闻

作者:潘寅茹    责编:冯迪凡

刘婧认为,“十五五”期间,中国石化行业在能源结构、技术路线和市场格局上将发生显著变化。

全球石油时代的终局,可能比预想中来得慢些。

近日,全球主要能源机构与投行先后发布了最新的能源展望以及对石油发展的前景研判。其中,高盛与国际能源署(IEA)最新同步修正预测,认为全球石油需求峰值或推迟至2030年后,这与此前反复被各大机构提及的“2030年前石油需求即将见顶”的论断形成鲜明反差。

一边是石油需求的峰值被延后,另一边则是全球各国在加速能源转型,以期守住《巴黎协定》设定的1.5摄氏度的温控目标。如何在保障能源供应稳定的同时,推动能源结构向更加清洁、低碳、可持续的方向转变,已成为摆在各国面前的紧迫课题。

全球大宗商品市场情报与数据分析服务商ICIS亚洲分析总监刘婧以中国为例告诉第一财经,石化行业未来将进入“提质增效”新阶段,“企业应主动布局高端赛道,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同时关注国际合作与全球布局,在全球产业链重构背景下,应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拓展海外市场,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石油需求峰值被延后

高盛在11月13日的报告中明确表示,全球石油需求增长将比预期更持久。具体而言,这一峰值不会在2034年到来,而是推迟至2040年,需求将从去年的每日1.035亿桶增长到2040年的1.13亿桶。

无独有偶,国际能源署在11月中旬最新发布的年度旗舰报告《世界能源展望2025》中调整了立场。IEA认为,在“当前政策情景”预测下,石油和天然气需求可能会持续增长至2050年才见顶。届时石油消费量将较2024年增长13%。

年中,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OPEC)秘书长海瑟姆·盖斯就已提到,预计至2050年石油仍将占全球能源结构约30%,日消费量超1.2亿桶,“石油需求峰值短期内不会出现。”

哪些因素促使石油需求峰值被延后?上述机构分析认为,全球范围内在低碳技术普及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依旧存在瓶颈,此外当下人工智能(AI)热潮,都推动了能源需求的增长。

比如,在低碳技术方面,尽管各国都在大力推进清洁能源的发展,如太阳能、风能等,但这些可再生能源的稳定性和储能技术仍面临诸多挑战。同时,充电桩、智能电网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也需要大量时间和资金投入,目前还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清洁能源使用需求。今年以来,在AI热潮推动下,数据中心、智能设备等的广泛使用使得电力消耗大幅增加。而目前全球大部分电力生产仍依赖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刺激了石油需求的增长。

绿色转型迫在眉睫

在全球石油需求被延后之际,传统油气企业如何利用自身技术和资金优势,参与到绿色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中,以实现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

ICIS能源转型首席分析师陶文海对年初中国正式生效的首部《能源法》印象深刻,此举“标志着中国的能源治理进入了法律约束下的新阶段”。陶文海告诉第一财经,《能源法》明确新能源与化石能源在中国的能源管理体系中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其次,在中国的现代能源体系的未来战略布局方面,《能源法》明确提出优先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推进非化石能源安全可靠有序替代化石能源,“石化行业作为中国主要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主体之一,面临着内部能源结构清洁化的压力。《能源法》的生效将加速中国的石化企业在业务布局、能源结构等方面的战略调整,比如约束石化企业,尤其是大型石化企业,必须调整其资本支出结构,大幅增加对清洁能源项目的投入。”

英国石油集团认为,石油领域正在发生显著变化,石油需求正从燃料应用向原料应用转变,石化原料成为石油需求中最具韧性的部分。预计到2050年,在“当前轨迹”情景下,石化原料在石油需求中的占比将从当前的约15%升至近30%。

刘婧告诉第一财经,在过去十年间,中国已从化工消费大国转变成为兼具强大生产与消费能力的化工强国。ICIS供需数据库显示,至2030年,中国部分化工产品的自给率有望跃升至130%乃至140%以上,“面对如此宽裕的产能现状,优化产能结构显得尤为关键。”

具体而言,“需通过一系列有力措施,加速淘汰落后产能,严格能效与环保标准;在此基础上,重点发展高端聚烯烃、电子化学品、特种工程塑料等高附加值产品领域;鼓励产业一体化和集群化发展,引导行业向绿色低碳方向迈进。从而达到减少低效与同质化供应,提高高端产品自给率,增强整个行业的韧性和国际竞争力。”刘婧进一步表示。

2026年为中国“十五五”规划(2026~2030年)开局之年。刘婧认为,“十五五”期间,中国石化行业在能源结构、技术路线和市场格局上将发生显著变化。在能源结构方面,成品油消费即将达到峰值,但航空煤油仍有增长潜力,同时绿氢占比将大幅提升;技术路线上,电气化率将从当前的约16%提升至更高水平,然而供热环节的减碳压力依然巨大;市场格局层面,超过85%的大宗产品产能宽裕,这将促使企业向细分领域转型。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