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金融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欧资管合作提速,中国银行助力全球资管枢纽建设

第一财经 2025-10-18 15:48:56 听新闻

责编:吴琪

10月16日,由第一财经和中国银行联合主办的“2025上海全球资产管理论坛”在上海中心开幕,这是“全球资产管理中心上海国际活动周2025”的首场活动。

在当天下午的论坛国际化专场环节,与会嘉宾聚焦“携手推动中欧资管高水平双向开放”,探讨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地缘经济格局下,如何推动中欧资管领域的互联互通、制度创新,构建更具韧性和前瞻性的跨境投资合作体系。

作为全球化程度最高的中资银行,中国银行自1929年在伦敦设首个海外机构以来,已在境外64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分支机构,其中覆盖了19个欧洲国家,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金融服务网络。中国银行上海人民币交易业务总部副总裁黄德发表致辞时表示,中国银行始终是中欧金融合作的坚定参与者和推动者。

深化中欧资管合作,上海引领金融开放新高度

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世界经济增长动能减弱,但中国经济展现强大韧性与巨大潜力,长期向好的基本面稳固。

“今年来,中欧高层互动频繁,金融合作持续深化,中国人民银行与欧洲多国央行互签本币互换协议,为资管双向开放奠定坚实基础。今年恰逢中欧建交50周年,更添合作新契机。”黄德称,当前中国金融市场与资管市场开放持续深化,人民币作为投资与储备货币的全球关注度攀升,欧洲主权机构、商业资管及贸易商正积极布局中国股债期市场。

上海作为全球影响力持续提升的国际金融中心,以完备的基础设施、集聚的资管要素、优化的营商环境,吸引越来越多欧洲资管机构落户,制度型开放成效显著。

上海市委金融办副主任葛平发表致辞时介绍,2025年上半年,上海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万亿元,同比增长5.1%,其中,金融业增加值2500亿元,同比增长8.8%,占全市GDP比重达17.2%。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三大先导产业产值同比增长9.1%,扎实的经济和产业基础为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提升,以及全球资管中心的资源配置提供了有力支撑。

政策面上,上海正在推进金融机构集聚,做优做强金融服务功能。目前,上海已集聚全国超过1/3的外资法人银行,近半的外资保险机构,超过1/4的公募基金。上海将继续推动重点对外开放项目优先在上海落地,支持外资机构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今年4月份,上海证券交易所与瑞士交易所签署合作备忘录,推进了跨境双向开放。上海将持续优化跨境金融服务,提升金融机构国际化水平,为外资机构营造更加公开、透明的营商环境。

此外,在完善政策配套方面,上海也持续提高金融专业的服务水平,支持引进和培养高水平的金融人才,全面落实行动方案中提出的跨境资金流动便利化的二十条,为外资金融机构人才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

国际机构超配中国资产

从政策支持到技术创新,再到市场表现,中国资本市场的吸引力正不断提升,为全球投资人提供了独特的机会。

自去年9月以来,市场经历了估值修复、板块轮动等阶段,目前正迈入流动性推动的新阶段。中国市场凭借其独特性和长期吸引力,正成为全球资金青睐的投资目的地。

这一趋势背后,是充裕的市场流动性、低利率环境以及技术竞争与去美元化趋势的共同作用。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显示,外资持股、债券、存款和贷款在上半年实现同步增长,截至6月,净流入规模已超过2024年全年总量的60%。

东方汇理资管亚洲区行政总裁王大智认为,中国市场在制度开放、绿色金融和养老金市场等领域蕴藏着巨大潜力。

中国通过基金互认、股票通、债券通等机制不断扩大跨境投资通道,香港作为连接中国与全球的枢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Amundi(东方汇理资管)积极发展了MRF、QDLP项目,致力于将更多低波动全球配置的产品引入中国市场,满足投资人的多元需求。

Amundi也很看好国内养老金市场开放的潜力。认为国内目前养老金第三支柱仅占0.2%,而且海外投资比例极低,建议逐步开放养老金海外投资的限制,并欢迎更多合资机构参与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和商业养老金服务。Amundi愿意分享在欧洲养老金方面的成功实践,构建中国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

施罗德投资亚洲区投资总监AIex MCDOUGALL会上也提到,中国资本市场已经吸引了欧洲投资人的广泛关注,尤其在DeepSeek等科技突破后,外国企业对中国市场的兴趣显著提升。从国际视角来看,中国市场的估值目前仍处于低位,欧洲投资人开始重新审视中国市场的潜力。

从板块表现来看,2022年至2024年,能源和金融板块在市场调整中表现稳健,而2025年则迎来更多亮点,尤其是与人工智能相关的领域,如阿里、小米、腾讯等科技巨头,以及医药、材料等行业的领军企业。这些板块的强劲表现得益于基本面的支撑,吸引了欧洲投资人的目光。与欧洲和印度相比,中国市场的回报率更高,吸引了更多资金流入。尤其是在AI领域,中国采取了宽泛的战略布局,覆盖多个行业,而非像美国那样聚焦于通用型人工智能(AGI),这种宽基机会为欧洲投资人提供了更多选择。

在外资看来,中国在尖端医药、自动驾驶、电动车、机器人和消费领域正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和多元化的市场吸引力。具体在在医药领域,中国临床阶段的创新药物研发成果已占全球总量的50%,彰显了其在全球医药创新中的重要地位;在自动驾驶和电动车领域,中国企业如比亚迪等凭借智能化和自动化的快速推进,已占据行业主导地位。此外,机器人和自动化领域同样充满潜力,人形机器人等前沿技术吸引了全球关注。与此同时,消费领域也展现出新的趋势,情绪消费(如旅游、游戏、娱乐、宠物等)和白色家电等品类的需求正在快速增长。

提升欧洲配置比例,深化金融互联互通

不仅是中国资产受到青睐,欧洲市场作为全球资产配置的重要拼图,也受到国内机构的关注。

中国银行总行资产托管部首席产品经理、副总经理顾林分析称,中欧金融合作呈现出三大趋势:一是基础设施互联明显加速,从沪伦通、中瑞通、中德通到ETF互挂的探讨,双方已从“单点突破”迈向“多点联通”,加之中国近年来制度型开放提速,成为双方金融合作催化剂;二是政策沟通不断深化,中欧财金对话、中欧金融工作组机制等为双边合作提供了常态化、务实的沟通与推动平台;三是人民币在中欧合作中的使用场景日趋多元,一方面欧洲机构投资者人民币资产配置规模增长且类型不断丰富,另一方面双边本币互换协议的陆续签署也彰显欧洲认可人民币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潜力及对中欧经济深度融合的长期信心。

伦敦证券交易所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Jon Edwards则介绍了英国在2024年推出的一系列金融市场改革举措。这些改革包括新的上市规则、优化公募机制、引入双重股权结构等,旨在提升伦敦作为全球金融中心的竞争力。改革还简化了并购流程,转向更灵活的披露制度,并推动养老金资金流入股市和私募市场。这些变化不仅增强了伦敦市场的吸引力,也使其在与纽交所等竞争对手的较量中更具优势。

与此同时,在中国市场合作方面,伦敦证券交易所集团的艾德华先生强调,中国在绿色经济和能源领域的领先地位为中英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通过互联互通机制,多家中国企业(如明阳智能、国投电力)已通过伦敦市场开展投资,推动了绿色经济和储能领域的国际合作。此外,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伦敦作为离岸人民币交易中心,也在积极开发更多人民币计价的金融工具,以满足中欧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

中国银行全球化布局赋能中欧金融协作

作为全球化和综合化程度最高的中资银行,中国银行正在中欧双边合作中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为双方金融合作注入更多动力。

中国银行(欧洲)副行长邓磊介绍,在欧洲,中国银行是布局最广、规模最大的中资银行,在中行全球服务网络中占据重要地位。中国银行在全球的三家债券承分销中心,分别位于新加坡、伦敦和卢森堡,这一布局不仅为中欧金融市场合作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为进一步深化与中国资管行业的合作创造了空间。同时,中国银行在卢森堡还设有资管平台,依托卢森堡UCITS基金业务优势,在海外发行资管产品,也可以发挥促进中欧金融互联互通的作用。

具体业务方面,顾林提到,近年来,中国银行依托全球化优势,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率推进全球托管能力建设,率先建成首家中资全球托管银行,助力机构投资者全球配置。目前,中国银行全球托管规模达4.7万亿元,服务覆盖100余个国家和地区,全球托管综合实力领跑中资银行。

黄德表示,未来,中国银行将继续发挥全球化经营优势,当好连接中欧金融市场的桥梁,推动两地资管机构在绿色金融、科技赋能、产品创新与风险管理等方面深化合作,共同把握中国高质量发展和欧洲绿色转型、数字经济发展的历史机遇,为上海全球资管中心建设和中欧金融合作创造新机遇、拓展新空间。

今年是上海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建设的第五年,也是第一财经和中国银行自2021年起连续第五年联合主办“上海全球资产管理论坛”。

在国际化专场上,上海资产管理协会与德国投资基金协会(BVI)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标志着中欧资管领域再度落地实质性的合作。

未来,上海将继续发挥其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进一步加强与全球资管市场的交流与合作,致力于打造更具活力和创新力的全球资管枢纽。

举报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