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这个普通的周五,全球金融市场笼罩在层层阴霾之中。美国流动性短缺问题日益严峻,回购市场压力不断升级,担保隔夜融资利率(SOFR)利差创下自2019年以来的新高。与此同时,美国银行股尤其是区域银行股遭遇重挫,引发市场对潜在信用事件的担忧。
当前的市场环境让人联想到2019年的回购市场危机和2023年的区域银行危机。当时,流动性短缺导致短期融资成本飙升,银行体系脆弱性暴露无遗。如今,类似迹象再度浮现。这不仅仅是孤立的银行问题,更是整个金融体系流动性紧缩的信号。
区域银行危机再现?
近期数据表明,银行板块正经历剧烈波动,是本次市场动荡的起点。
因高度依赖商业和工业贷款、消费者贷款以及商业地产敞口,区域银行机构往往更易受经济下行影响。以Zions Bancorporation为例,这家总部位于犹他州的银行,业务核心在于商业和工业贷款。近期,该行披露了5000万美元的坏账冲销,涉及两笔涉嫌欺诈的贷款,并提起诉讼以追回6000万美元。更广泛的担忧在于消费者贷款挑战和CRE敞口。众所周知,美国商业地产市场自2020年以来持续疲软,高利率环境导致办公楼和零售地产空置率上升,租金收入下滑。Zions的股价单日暴跌幅度创下2023年区域银行危机以来的新高。
总部位于凤凰城的西联银行公司也面临类似困境。该行高度依赖非存款融资机构(NDFI)贷款,并暴露于汽车和消费者部门。低收入群体(K形经济下层)消费疲软,直接冲击这些贷款质量。该行最近披露了对借款人的欺诈指控,并提起超过1亿美元的诉讼。尽管该行维持2025年展望不变,但NDFI贷款组合正面临坏账上升的审查。
这两大银行的困境并非偶然,而是经济分化加剧的产物:高收入群体受益于资产价格上涨,而低收入群体饱受通胀和失业压力。
区域银行的动荡已开始向大型银行蔓延。10月16日,花旗集团下跌3.5%,第一资本金融公司下跌5.5%,高盛下跌1.3%,摩根大通下跌2.3%。虽然大型银行资本充足率更高,但它们并非免疫。第一资本等机构专注于低信用评分贷款,与区域银行类似,易受消费者违约影响。KRE(区域银行ETF)单日跌幅创下2023年以来纪录,仅次于2023年4月。
为了量化这一风险,可考察信用利差指标。LQD(投资级公司债ETF)与HYG(高收益公司债ETF)的比率是高频监控信用利差的有效代理。该比率上升表明投资级债券相对高收益债券更受欢迎,反映信用风险扩大。真正的基准是BofA高收益期权调整指数,但其每日更新频率较低。当前,LQD/HYG比率显示信用利差扩大,预示坏账冲销可能影响银行盈利和偿付能力。
更令人担忧的是,区域银行与私募信贷的联系。私募信贷市场规模已超万亿美元,许多区域银行通过贷款或投资参与其中。如果坏账传染,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摩根大通首席执行官杰米·戴蒙称之为“蟑螂问题”,亦即一个坏账往往预示更多隐藏问题。这不仅限于银行内部,还可能波及更广的股权市场。鉴于此,标普500期货早盘一度重挫,虽有所回升,但显示市场信心动摇。
回顾历史,2023年区域银行危机缘于利率上升导致的债券损失和存款外流。如今,高利率环境持续,流动性紧缩加剧,类似风险再度浮现。
回购市场压力升级
回购市场是流动性短缺的核心战场。回购协议是短期融资工具,银行和机构通过抵押证券(如美国国债或抵押支持证券)借入资金。SOFR是回购利率的基准,反映隔夜有担保融资成本。
上周,SOFR与反向回购的周差值达到2019年7月以来的最高水平,仅比前一周高1个基点,但趋势清晰:流动性从充裕转向短缺。
10月16日,美联储常备回购设施(SRF)被动用83.5亿美元,这是应急后盾被激活的信号。SRF允许机构以国债或MBS(抵押支持证券)为抵押借入资金。值得注意的是,本次SRF使用中,MBS占比更高,而非国债。这可能暗示MBS市场弱势,类似于2020年疫情期间的流动性危机。
更进一步,可考察反向回购减去SRF的差值。该指标自2020年以来首次转为负值。反向回购是“存储罐”,存放过剩美元;SRF则是“应急水龙头”,提供稀缺美元。负差值表明,系统正从过剩转向短缺。
美联储试图通过利率走廊控制回购市场:折扣窗口利率(4.25%)作为上限,反向回购奖励利率(4%)作为下限。当前与2020年、2024年末一样,SOFR与联邦基金利率的差值在每日图表中激增。但SOFR已突破上限,显示市场供需失衡。
回购市场危机并非新事。2019年9月,回购利率飙升至10%,美联储迅速干预,通过购买国债和MBS注入储备金。周图表甚至无法捕捉2019年危机,因为其短暂且美联储响应迅捷。如今,如果压力持续,美联储可能重启类似操作:印刷储备金,注入系统。但当前危机有独特之处:并非季度末驱动,而是结构性短缺。SOFR周差值创2019年3月新高,预示更深层问题。
财政与货币政策双重挤压
流动性短缺并非突发,而是多重因素累积的结果,主要驱动包括巨额财政赤字、财政部一般账户(TGA)重建、反向回购枯竭和量化紧缩。
首先,美国财政赤字规模惊人。目前美国赤字占GDP的7%,这在非衰退或非战争时期前所未有。从2001年的2%盈余到如今的7%赤字,美国赤字呈顺周期扩张。这意味着政府每年需发行相当于GDP7%的债券,由债券市场以等额美元购买。这抽干了系统流动性,尤其在高利率环境下更甚。
其次,TGA从3000亿美元重建至8100亿美元,意味着5000亿美元从金融系统移除。这直接反映在银行储备下降至3万亿美元左右。
再次,反向回购作为“缓冲器”已空。2023年夏,时任美国财长耶伦重建TGA时,反向回购有1.8万亿美元缓冲,如今则几乎为零,无法吸收流动性冲击。
最后,美联储量化紧缩(QT)持续缩减资产负债表,减少银行储备。相反,量化宽松(QE)通过购买国债和MBS注入储备。2019年回购危机后,美联储立即重启QE;如今,如果SOFR持续高企,类似干预或不可避。
区域银行问题与回购市场压力并非巧合。流动性紧缩提高融资成本,放大坏账风险。尽管具体机制需进一步研究,但二者直观上是相关的。
警惕信用事件传染
当前动态预示了多重风险。
首先,信用事件可能爆发。如果坏账冲销持续,区域银行偿付能力受损,将引发存款外流和股价崩盘。2023年危机中,三家银行倒闭创纪录;如今,类似迹象浮现。
其次,传染至私募信贷和更广信用市场。信用利差扩大(LQD/HYG上升)反映流动性恶化和违约风险上升。信用利差不仅是流动性指标,还衡量信用风险差异。投资者可监控美国国债与投资级/高收益债券的利差。
再次,股权市场波动加剧。标普500期货早盘重挫显示信心动摇。如果流动性短缺持续,股市可能进一步回调。
政策应对是关键。美联储可能结束量化紧缩,重启量化宽松注入储备。美财政部可调整TGA管理,释放流动性。但在高通胀环境下,宽松政策须谨慎。
流动性短缺与回购市场压力加剧,叠加银行股暴跌,构成当前金融市场的核心挑战。这不仅是技术性问题,更是宏观政策失衡的产物。基于历史教训,美联储需迅速响应,避免危机升级。投资者则应加强风险管理,监控关键指标。
(作者系浙江现代数字金融科技研究院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