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区域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航运民企“逆势出海”,供应链变局下机遇与挑战并存

第一财经 2025-10-20 18:22:54 听新闻

作者:缪琦    责编:计亚

当前企业“走出去”已从单个企业行为升级为“产业带出海”。

在复杂多变的国际贸易环境下,中国航运物流企业正以“逆势出海”的姿态主动布局全球市场。这一趋势背后,既体现了中国民企的冒险与创新精神,也折射出全球供应链重塑带来的历史性机遇。

在北外滩论坛期间,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组委办与第一财经共同打造“NBF FLOW LIVE”直播间。10月20日,以“开拓与创新:民营航运增添行业新活力”为主题的直播中,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国际货代分会会长康树春表示,民营企业就像水,对中国经济和航运做了充分的补充,同时也像水一样滋润着中国经济在世界各地的发展。其中,民营企业在产业带“出海”中逐渐成为主力军,也越来越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同时又是中国经济与海外融合的最好黏合剂。

“机制性出海”机遇

关于民企“出海”的动因,康树春表示,当前企业“走出去”已从单个企业行为升级为“产业带出海”,“这是一个军团的、集团的、行业的集体行为,需要整个产业链形成机制性出海”。

数字化集装箱卡车运输平台鸭嘴兽创始人唐红斌表示,民企善于捕捉市场机会,落地的方式也更灵活,同时在新技术应用、新模式创新和新市场挖掘方面,也有突出表现,这也是民企生存的竞争力所在。随着中国企业“出海”步伐加速,他们的业务发生了延伸和转变,开始为中企的厂地搬迁、海外建厂、原材料运输以及从第三国生产基地出口全球的物流配送提供解决方案。

在他看来,在新的贸易环境下,中国制造企业正从市场延伸转向生产与供应链的全球布局,这为航运物流企业带来了巨大机会。而在这波供应链迁徙中,中国制造企业是主角,而它们自然会优先选择中国物流伙伴。

在民企全球化的布局中,AI(人工智能)科技扮演着重要角色。达观数据创始人陈运文表示,AI技术能够帮助中企在“出海”时打通语言障碍,实现数据联通,突破知识边界。AI好比为老虎插上翅膀,是航运物流员工的能力放大器和倍增器,能帮助其使用几百种语言交流,快速学习各国专业知识。

康树春认为,AI不仅是工具,更将改变生产方式和思维方式,而航运和货代的专业领域需要垂直AI平台与工具帮助中企抱团“出海”。

除了“出海”与数字化机遇,绿色转型也成为行业共识。唐红斌说,港口公路运输绿色化是重要趋势,电动卡车及配套设施正迎来窗口期。

华星鸿和车辆服务公司王小华算了一笔经济账:新能源重卡全生命周期运营成本中,电力消耗比传统燃油降低了40%~50%,单公里运输成本可从2元降至1~1.2元。

“在未来3~5年的时间窗口里,港口物流圈的绿色化可能会率先到来。”唐红斌提出,当然这样的绿色转型需要设备商、物流企业和货主三方协同推进。设备商要思考持续降低成本,物流方要考虑如何优化运营,需求方也即货主则要足够理性和耐心,共同培育市场。他认为,未来民企在航运领域将出现三大机会,包括物流装备出口、服务标准输出和数字化能力复制。

挑战与生态共赢

在机遇面前,航运民企“出海”仍面临诸多挑战。唐红斌坦言,如何适应当地环境以及人才短缺是两大难题,“每个国家的政策文化都不同,我们需要既懂业务,又能适应本地环境,还能带团队复刻国内经验的复合型人才”。

康树春特别强调文化融通的重要性。他认为,东南亚国家虽然成本较低,但工作效率不高,需要中国的培训产业和高校走向海外,并把海外人才引入中国,才能实现深度融合。就中企而言,在“走出去”时应该寻找生态而不只是一个赚钱的机会点,要更多在生态中找到和谐共处和共赢的方式。

王小华提醒称,民营企业家是冒险家,像大航海时代当中行驶快速的小船,然而快和灵活的同时也可能面临更大的翻船风险。所以民企要“出海”,但不能盲目“出海”。尤其是中小型民企,要谨慎前行,多修炼内功,做小而美的专业企业。只有在国内做到顶尖,到海外才能有立足之地。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