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之滨的风,裹挟着山海相拥的开阔与工业齿轮转动的厚重。
当“逆全球化”在世界的某些角落泛起涟漪,在青岛,一场工业装备展为全球产业发展的观察者们打开了新窗口:从大缸径发动机的精密内核,读懂中国装备自主创新的密码;从巨型工程车的轮辙,看见协同共生的思辨……
在全球装备产业都在担忧“断链” 风险时,国产装备“巨无霸”们所带来的300多件展品(相当部分是首次展出)更像是一次“反逆全球化”的实践。中国智造凭借硬实力,串联起开放合作的新路径,让工业的脉搏在中国与世界同频,并清晰地传递着一个信号:国产装备制造业的未来,不在封闭的壁垒中,而是在不断开放和全球的协作中。
重器出海
装备制造业不仅决定国家经济发展的方向与前景,更彰显国家综合国力。与一般制造业相比,装备制造业具有技术含量高、资本投入高、信息密集度高、控制占据力高、价值链水平高等特点。它处于产业链高端,能带动上下游发展,且因技术集成特性,附加值也远高于传统制造业。
第一财经记者对山东重工集团副总经理,潍柴集团董事长、总经理,潍柴动力(000338.SZ)董事长马常海在采访中所说的“年年难过年年过,日子过得还不错”这句话印象深刻。
马常海说,去年以来,即便面对国内外复杂严峻的形势,以及新能源领域日渐激烈的竞争压力,该集团依然稳住了发展节奏,保持着健康平稳的良好态势。从经营数据来看,今年前三季度,潍柴集团实现营业收入超2500亿元,同比增长6%,不仅利润指标稳步提升,其他相关产品的销量与收入也均实现不同程度的增长。
山东重工总经理王志坚在采访中称,在很多人眼里,中国是依靠一些低附加值、劳动密集、技术含量低的产品在做出口,但是近20年,中国的装备制造业,特别是汽车装备制造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提升,而且是由大量的自主创新、自主专利形成的产品竞争力。
“从商用车到工程机械,从内核动力、三电系统到整车整机,完全具备和欧美日韩等企业相当的竞争优势。”王志坚称,当前外部环境压力较大,但该公司在未受关税贸易壁垒显著影响的市场中,捕捉到了大量机会,并实现了快速增长,“从我们企业自身实践来看,各子公司在出口业务和海外本地化运营两方面都做了不少努力。尤其后者,在当前外部环境下,这一策略能有效规避关税及贸易战风险,这就需要提前对研发、生产、供应、销售、服务、金融等关键环节做好规划。”
马常海称,在市场布局上,该公司始终坚持“两条腿”走路的策略,也坚信未来的增长重点在出口身上,为此投入了大量精力,也收获了显著成效。今年前三季度,潍柴集团发动机板块的出口收入同比增长超30%,创下历史新高。
中国重汽集团(03808.HK)董事长刘正涛在采访中称,今年前三季度,该公司的重卡出口销量为11.1万辆,同比增长24.5%,保持中国重卡出口的首位,其中9月份的单月重卡出口首次突破1.5万辆,刷新中国重卡出口的行业纪录,在十分稳固的传统市场,例如非洲、东南亚,销量分别同比增长37.4%和41.5%,高端市场也实现快速发展,例如中东市场的销量同比增长28.7%。
刘正涛说:“国际市场对中国重卡的品牌认可度持续提升,中国重汽从2004年便开始实施‘走出去’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在20年时间里,已在海外建立了230家经销商、400个服务网点,拥有30家工厂,在主要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物流基建高速活跃发展的影响下,重卡需求总量将持续保持增长态势。与此同时,我们的重卡服务网络不断提升、产品性能优势也更加明显。接下来,将确保完成全年出口总量15万辆的目标,进一步巩固行业龙头地位。”
技术创新:破局发展的核心动力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熊彼特于1912年在《经济发展概论》中,将创新定义为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他强调,创新并非单纯的技术或工艺发明,而是持续运转的机制,只有将发现与发明引入生产实践、对原有生产体系产生震荡效应,才算真正的创新。
值得注意的是,“传统产业”并非简单等同于“旧”,更不直接和“被淘汰”挂钩。作为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第一制造业大国,中国是全球公认的产业升级最成功的国家之一。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装备制造业探索出一条合理路径——让高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相互支撑而非相互替代,共同发展。
中通客车(000957.SZ)近期在海外市场表现亮眼,先后在中东、吉尔吉斯斯坦、智利等地区斩获大额订单。该公司董事长王兴富在采访中分析称,这主要得益于两个方面:一是持续向海外市场倾斜资源,加快国际化布局,推动研发、标准、服务、配件等一体化“走出去”,实现从“卖产品”到“输出品牌”的升级;二是深耕科技创新,加大研发投入。
“近年来,我们的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始终保持在5%以上,并组建近千名研发团队,搭建专属海外市场的研发体系,根据不同市场需求前置研发,如针对迪拜高温风沙环境、智利线路特点做定制化开发。”王兴富称,与此同时,还发力高端领域,提升产品智能化水平,成功打入新加坡、丹麦等高端市场,并且通过在欧洲设立子公司、组建海外专属团队,实现研发、生产、工艺、质量检验与国内资源的独立运营。
当前,AI人工智能时代已然到来,数据中心业务对备用电源的需求愈发迫切,而发电机组正是满足这一需求的核心设备。马常海在采访中透露,潍柴抓住了大缸径发动机数据中心业务这一发展机遇,将其视作“大有可为”的重要突破口,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海外市场,都取得了不错的增长成绩,“在2023年,这一块业务的年销量仅为几十台,但去年已增长至几百台了,到今年前三季度,销量同比增幅更是飙升至400%,实现了跨越式增长。”
升级路径:产业链优化
面对挑战,中国制造业企业需要以产业链优化为核心,将“走出去”作为拓展发展空间、提升产业链全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潍柴雷沃智慧农业是国内规模最大、产品矩阵最完备的农机装备企业,该公司董事长王桂民在采访中称,近年来,该公司保持了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行业第一的领先优势持续扩大。“我们每年投入研发费用达10亿元,深耕中国、日本、欧洲市场,但客观来讲,我们与世界一流的农机企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这要求我们产品的标准品质要对标世界一流,只有把标准提上去,后面才能把产品的研发标准、产品的制造标准提上去。”
王桂民认为,要聚焦战略核心市场,像东南亚、非洲、南美等地要实现重点突破,“更重要的是,要加快全球配件服务网络建设,进一步加速引领中国农机高端制造出海。”潍柴雷沃投资30亿元建成的世界一流的年产10万台大马力拖拉机厂已投产,今年第四季度还要开工投资15亿元的一流大型收割机工厂。
陕重汽集团总经理支保京在采访中称,该公司的国际业务目前占了公司业务的一半,“我们深耕国际市场多年,付出了很多,我们不会轻易丢失这块市场。但国际市场上的每个区域的市场环境都不一样,所以,用一个产品去覆盖全球市场是不现实的。按照市场情况,我们来设计开发符合当地市场需求的产品,把产品和当地需求融合起来。”
中国商用车在一些领域已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支保京认为,深化海外产业布局是未来中国商用车在国际市场发展必不可缺的要素,也是可以规避商业壁垒很好的办法,不然会受到比较大的压力。
山推股份(000680.SZ)总经理张民认为,相比困难,机遇可能更大,“我们独有的行业内公认的底盘件和结构件的优势,在极端市场环境下,使得我们的供应链更加稳固。”该公司在今年6月发布了“AI推土机”,下一步也会把相关技术同步运用到装载机、矿山卡车等产品上。
在采访中,张民还透露,该公司赴港IPO事宜正在紧锣密鼓推进。
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未来
“逆全球化”短期内难以消除,但中国装备制造业通过产业链优化与“走出去”协同推进,正逐步突破“低端锁定”,在全球分工中重新定位。
山东重工副总经理张更生在采访中称,今年前三季度,该公司出口收入达727亿元,同比增长6%~7%,全年预计实现1000亿元的出口目标。
“公司在2020年时的出口收入是200亿元,五年间,出口规模增长了4倍。从我们的微观感受来说,‘东升西降’成为当前国际环境的核心特征,中东、非洲、东南亚、拉美等市场快速增长,为中国装备制造企业带来了新空间。”张更生认为,通过贴近客户需求,让客户与合作伙伴获得更优质体验、实现更高收益,这是中国相关企业立足海外市场的核心逻辑。
王志坚表示,需要推动研发与应用前置,联动渠道网络合作伙伴组建研发,快速响应新需求,解决新问题,下一步需更精准识别需求、加快产品迭代升级,“在整车整机实现本地化的同时,带动产业链同步‘走出去’,无论是本土,还是海外供应商,都需紧跟本地化步伐。”
一直以来,很多人都认为,海外巨头们拥有比较先进的管理文化和管理制度,但马常海认为,中国企业同样也有非常先进的管理理念,“我们把先进管理方法和理念输送到海外企业,并得到当地市场的认可了,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海内外共生共融,从而使得已经‘走出去’的中国制造业企业发展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