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季度,上海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721.1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5%,较上半年提高0.4个百分点。这一增速,也跑赢了全国(5.2%)。
今年上半年,上海经济增速(5.1%)仍低于全国(5.3%),不过,三季度上海工业、金融业、信息服务业、租赁商务服务业、科技服务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文体娱乐业等多数行业指标,均较上半年出现边际改善,带动前三季度上海经济逆势而进。
“前三季度的经济数据,不仅体现了上海作为中国经济增长引擎的韧性,也展示了上海经济结构转型和升级的先导性。”上海社科院经济所所长沈开艳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经济增长背后的驱动力,比增速本身更值得关注。
新动能加速壮大
面对国际环境复杂严峻、自身结构调整压力较大等困难挑战,前三季度上海经济实现了稳中有进、韧性增长。而韧性,来自于上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所形成的新动能的持续壮大。
其中,工业生产回升向上,新动能加快培育壮大,成为上海经济逆势而进的一大推力。
前三季度上海三大先导产业制造业产值增长8.5%,增速快于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2.8个百分点。其中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分别增长12.8%、11.3%、3.6%。
同时,上海前三季度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7.3%,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至44.1%。其中,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产值分别增长19.6%、10.9%和10.3%。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据,因为上海的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值,在逐渐接近工业总产值的半壁江山。”沈开艳说,上海的三大先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真正在起到了压舱石和增长极的作用。
同时,上海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10.3%,增速快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6个百分点,其中,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产值同比分别增长20.6%和13.4%。前三季度,风力发电机组、储能用锂电池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0倍、27.9倍。截至9月底,全市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30.6万件,同比增长12.7%。
新兴产业的加快发展,带动上海前三季度工业增速逐季回升。前三季度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3%,较上半年提高0.2个百分点;规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5.7%,比上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增速的回升不是简单的基数效应,而是内生动力不断释放的结果。”沈开艳表示,这也得益于此前面对传统动能减弱的挑战时,上海主动换挡,提前布局了新引擎。
以生物医药为例,在上海打造世界级生物医药高地的过程中,各类创新要素聚合而成的创新生态,带动新赛道新成果不断涌现。
基于上海优越的创新生态,上海艾力斯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88578.SH)迎来了爆发式增长。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达23.74亿元,归母净利润超10.51亿元,同比增长60.22%。
其自研的第三代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抑制剂伏美替尼,上市后快速放量的同时,新的适应症还在不断拓展和加速获批。
艾力斯副董事长兼执行副总经理胡捷表示,伏美替尼在EGFR外显子20插入(EGFR Exon20Ins)突变晚期/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一线治疗的全球III期临床研究已在今年年初完成全部患者入组,目前正在随访阶段,有望成为全球首个获批一线的小分子靶向药物。
值得关注的是,上海还在为今后的新动能蓄力。一方面,工业投资依然保持较快增速。前三季度,上海工业投资增长20.3%,快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6.0%)14.3个百分点。另一方面,上海也在持续推进工业企业降本增效,土地、电、气、热等要素价格持续降低,1-8月全市工业企业利润增长16.3%,工业企业利润达到6.3%。前三季度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9.1%。
金融、信息服务业引领增长
不仅是工业,占GDP近8成的第三产业中,金融业、信息服务业作为重点服务业行业,也继续发挥引擎带动作用。
前三季度,上海第三产业增加值8448.67亿元,同比增长5.9%。其中,金融业增加值6965.27亿元,增长9.8%。
截至9月末,上海全市各项存款、贷款余额分别同比增长8.4%和7.1%,银行业两项收入增速继续保持领先。三季度以来股市交易活跃,前三季度上海证券营业部成交额增长95.2%。前三季度原保险保费收入增长10.1%,较上半年提高3.9个百分点。
此外,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5277.42亿元,同比增长15.5%,超过上半年的14.6%。而这背后,体现的也是上海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成长所带来的韧性。
前三季度,上海规上服务业营收同比增长7.7%,增速与上半年持平。其中,信息服务业营收增长22.8%,较上半年提高2.4个百分点。一个突出的表现,是上海人工智能算力需求旺盛,大模型加速应用,重点平台企业营收实现较快增长。
当前,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与创新生态。上海则基于三大先导产业的持续推进,加快建设人工智能“上海高地”,并形成了对产业升级的带动力。今年7月发布的《上海市进一步扩大人工智能应用的若干措施》,进一步提出要降低智能算力使用成本,扩大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
社零逐季增长
在结构向新的同时,上海经济也呈现出需求向好的态势。
前三季度,上海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302.77亿元。从增速看,上海社零今年也实现了逐季增长:一季度同比下降1.1%,上半年同比增长1.7%,前三季度同比增长4.3%。
其中,三季度的7-9月份,更是分别增长了7.8%、13%和9.2%。
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持续显效,今年以来累计带动社会消费近1100亿元。从类别看,限额以上单位中,体育和娱乐用品类、家具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27.7%、22.1%和28.2%。
同时,住宿餐饮业回升向好。通过发放两轮共10亿元的“乐·上海”服务消费券,以及下半年增发文化、观赛消费券,上海前三季度住宿业、餐饮业营业额增速较上半年分别提升了2.6和1.5个百分点,其中9月份分别增长了9.1%和2.6%。
此外,上海文旅商体展的联动也集聚了新的流量。随着“上海之夏”国际消费季、上海旅游节等的举办,境内外游客大幅增长,上海前三季度旅游入境人数636.6万人次,同比增长37%。国庆中秋假期上海共接待游客2548.5万人次,增长19.7%,宾馆客房出租率达到63.7%,同比提高3.9个百分点。
沈开艳表示,上海经济的增长,也得益于消费的韧性、需求侧的稳定性作用。作为全国最大的消费城市、新消费的策源地,上海的消费市场不仅体现在规模上升,还体现在能极高、迭代快,随着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拼多多、小红书等平台带来的新消费场景,上海的消费潜力被持续激活。
当前,国际环境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依然较多,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风险挑战,经济回升基础仍需持续巩固。沈开艳表示,上海经济持续稳中向好的关键是,要在全球科技竞争、科技创新、产业链重构中继续占据先机,内需消费进一步激活。
“上海这样一个经济体,一旦在科技创新上建立了雄厚的基础,就可以在全球经济波动中表现出更强的稳定性。”沈开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