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第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4.6%,比二季度上升0.6个百分点,但仍比上年同期下降0.5个百分点。
除了产能利用率回升,近期发布的工业企业价格、利润方面的数据也积极改善,显示出反内卷成效初显。
自从去年7月底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开始,综合整治内卷式无序竞争成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日前正式施行,综合施策治理“内卷式”无序竞争迎来关键一步。
国家发改委党组近日在《求是》杂志发表署名文章指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现阶段最急迫的是聚焦重点难点,围绕着力整治企业无序竞争乱象等方面集中攻关。加强对重点行业的产能治理,依法依规治理新能源汽车、光伏等行业的无序竞争,推动行业提质升级。进一步完善价格治理机制,加快推进修订价格法,依法依规查处价格垄断、低价倾销、价格欺诈等行为。加强行业自律,更好发挥标准引领产业升级作用,引导企业通过科技创新、提升质量等增强竞争力。
产能利用率回升
产能利用率是指实际产出与生产能力的比值,能够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经济景气程度,对形势判断、政策制定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三季度,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21个行业产能利用率环比回升,回升面为51.2%。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为72.5%;制造业为74.8%;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为74.3%。
分主要行业看,2025年三季度,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为68.9%,食品制造业为70.1%,纺织业为77.2%,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为72.5%,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为62.0%,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为80.1%,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为77.8%,通用设备制造业为78.9%,专用设备制造业为75.5%,汽车制造业为73.3%,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为74.9%,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79.0%。
可以看出,三季度产能利用率回升较多的制造业行业主要是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包含光伏设备及元器件制造、各类电池制造),升幅分别达到2个和1.4个百分点,均属于反内卷的重点行业。
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郭磊分析,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单季有所好转,其中电气机械、汽车产能利用率环比上行明显,反映“反内卷”的积极影响;通用设备、计算机通信电子产能利用率亦环比上行,和新产业投资需求相对活跃有关。黑色冶炼产能利用率环比下行,但仍在80%以上,高于去年的水平;煤炭、非金属矿属于产能利用率低且环比下行的领域,应继续推动产能优化。不过需要指出的是,今年前三季度累计74.2%的产能利用率低于去年年度的75.0%,这与今年需求端的固定资产投资下降过快有关。
近段时间,工业企业的价格和利润也出现明显改善。1~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由1~7月份同比下降1.7%转为增长0.9%,扭转了自今年5月份以来企业累计利润持续下降态势,其中原材料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22.1%,钢铁行业同比扭亏为盈。
9月P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下降2.3%,降幅比上月收窄0.6个百分点。煤炭加工、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光伏设备及元器件制造、电池制造、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价格降幅比上月分别收窄8.3个、3.4个、3.0个、2.4个、0.5个和0.4个百分点。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对第一财经表示,“反内卷”政策推动工业产能利用率、PPI同比、企业利润同比好转。工业产能利用率在二季度逆季节性回落之后企稳回升,PPI同比连续2个月回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累计同比由负转正。三季度GDP平减指数由二季度的-1.3%回升至-1.1%,经济名义增速与实际增速之间的差距收窄。
望正资本全球宏观对冲基金董事长刘陈杰撰文分析,企业只有看到了利润率的企稳回升,产能利用水平才会自发的逐步提高。此次“反内卷”既涉及新能源汽车、光伏、电池等新兴行业,也涵盖钢铁、水泥等传统行业,主要缘于部分行业“价格战”和地方重复建设,导致工业品价格下行,目标更侧重于创新驱动和绿色转型,强调通过技术升级、行业自律和市场机制优化供给结构。
刘陈杰表示,“反内卷”可能逐步缓解价格通缩压力。钢铁、水泥等行业面临“需求收缩”与“供给优化”的双重压力,由于房地产和地方政府债务推动型经济增长式微,传统行业通缩压力显著缓解还需要更多需求侧的政策配合。光伏、锂电池等行业呈现“产能过剩”与“技术升级”并存的特征,若技术突破速度不及产能出清节奏,部分环节可能出现价格企稳回升的迹象。
反内卷持续推进
“内卷式”竞争是指经济主体为维持或争夺有限市场空间,不断投入资源却未带来整体收益增长的恶性竞争现象。近年来这一现象在各行业蔓延,“反内卷”从网络热词升级为国家政策重点。
今年7月1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研究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等问题,强调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
随后,反内卷相关措施密集落地。针对光伏产业,工信部等六部门联合召开光伏产业座谈会,聚焦进一步规范光伏产业竞争秩序;针对汽车行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表四点倡议,坚决抵制非理性式竞争;针对外卖平台,市场监管总局多次约谈相关企业,明确抵制恶性补贴。
今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价格法修正草案(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是价格法实施27年来首次迎来重大修订,首次明确将“反内卷”纳入法律框架,剑指价格串通、哄抬价格、价格歧视等不正当行为,旨在构建更加公平、健康、可持续的市场价格秩序。
10月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对外发布《关于治理价格无序竞争 维护良好市场价格秩序的公告》。在保护经营者自主定价权的前提下,按照事前引导和事中事后监管相结合的思路,采取调研评估行业平均成本、加强价格监管、规范招标投标行为等措施,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邓洲表示,治理价格无序竞争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当务之急是要规范市场价格秩序。长远看,要通过因地制宜发展新兴产业、优化技术创新环境、加强标准制定、壮大国内消费市场等举措,推动企业跳出依靠投资驱动的传统发展路径,从根本上构建更加高效规范的市场竞争环境。
10月15日,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正式施行,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有助于保障各类经营者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时加大了对平台经营者强制平台内经营者低于成本价格销售、大型企业滥用优势地位拖欠中小企业账款等内卷式恶性竞争行为的规制力度。
此外,工信部近期密集出台汽车、石化化工、建材、钢铁、电子信息、电力装备等十大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对未来两年加强行业治理、规范企业竞争秩序作出了明确部署。
工业和信息化部10月14日召开部分省份工业经济运行工作座谈会。会议强调,加力实施新一轮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积极挖掘国内外市场潜力,以高质量供给引领新业态新模式、创造新需求。要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加强重点行业产能治理。
财信金控首席经济学家伍超明告诉第一财经,当前“内卷式”竞争已从局部价格战演化为跨行业、全链条的系统性问题,必须采取有力措施遏制其蔓延与恶化,防止市场主体陷入无休止的消耗。中央明确强调“依法依规治理低价无序竞争”,意味着监管既要果断出手、遏制乱象,也要避免“一刀切”式干预。法治与行业自律正成为破解这一困境的关键组合,法治划定底线、形成震慑,行业自律提升标准、凝聚共识,二者协同可为市场主体提供清晰、可预期的行为导向。
伍超明还谈到,当前转型期出现的阶段性需求不足是本轮内卷的根本原因,若仅从供给端应对内卷问题,不仅难以化解需求约束,还可能导致供给冲击、需求冲击叠加,进一步加剧需求不足,企业“存量竞争”压力不降反增。因此破除内卷,必须将扩大内需作为战略主攻方向,持续做大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