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业绩基准的全行业纠偏即将拉开序幕。
有媒体报道,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将于近日发布公募基金业绩比较基准规则征求意见稿,该基准预计将成为评价基金经理是否跑赢同业、创造超额收益的核心标准,基金经理的薪酬以及行业重要奖项的评选等,预期也将与其紧密挂钩。
正值最近中央权威媒体刊发专家文章,呼吁努力稳股市让老百姓的消费底气更足,这使得基金业绩基准规则的意义超越了金融领域,而拓展到更大的经济社会领域。
长期以来,基金行业存在着一种背离顽疾,即基民的感受与基金公司所宣传的轻松跑赢基准,如同平行宇宙,不相匹配。衡量基金的“尺”和“锚”,不仅不透明,还缺乏科学合理的确切指引,基金业绩比较基准更多成为一种营销工具,偏离约束基金运作、传递风险收益特征、描述基金风险矩阵的本质。
这些都侵蚀着基金行业的健康成长,真正专业的基金经理很难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相对成熟的基民因为甄别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专业能力的边际成本过高,而要么用脚投票,要么缩短基金投资久期,频繁赎回。这些最终导致基金等机构投资者越发追涨杀跌,转向情绪化交易,加剧市场波动。同时,基民频繁赎回等操作,增加了基金的流动性管理成本,影响预期投资收益。
基金业绩比较基准,是指在基金运作过程中,用来衡量基金经理投资表现的一个参考指标,基金公司在新产品申报时,依据产品特征选择与其投资风格和投资范围相匹配的指数设定基准,并披露在募集说明书中。
这本质上是一种相对收益的比较基准,而非基民所希望的绝对收益,很多时候基金跑赢基准与基民投资亏损并行不悖,但跑赢基准则是基金经理和基金公司收益的重要依据。这种机制设计带来的一个扭曲特征就是基民在持续亏钱,基金经理和基金公司却可以获取高额薪资和费用。
这种基金公司、基金经理和基民利益上的不一致,及基金业运作方式上的激励约束不兼容,致使国内资本市场在机制设计上缺乏财富分享型市场特征,进而削弱了其对参与者的财富效应、心理效应和预期效应。若资本市场难以有效传导这几个效应,就可能削弱稳股市提升老百姓消费底气的成色,进而带来逆向选择效应,即由于市场上真正产生财富效应的投资者相对有限,且集中度偏高,导致财富过度向消费偏好和消费敏感度弱的投资者聚集,股市反而可能对整个经济体系中的有效购买力和消费偏好产生向下拉力。
为此,即将发布的基金业绩基准规则,有望在可操作性上推动国内资本市场驶向财富分享型市场的轨道,推动基金公司走出以基金经理为中心选择业绩基准的偏颇方式,不再主要以沪深300等为参照,而是更基于基金公司产品描述特征和投资范围,配置更专业和细分的业绩基准。这将有助于结束基准乱象,强化基准硬约束,也有助于提高基金经理的识别度和专业化水平。
推动资本市场驶向财富分享型的正途,护好基金业绩基准规则正向激励的作用,还需果敢的改革决心。当前存在一股看似合理却站不住脚的阻力,就是建议采取分步走而非一步到位的治理基准乱象策略,如给予一定过渡期,不应从现在的参照价格指数一步到位到全收益指数。
乱象治理是痛苦的,甚至会给从业者带来不适,但若无法做到彻底调整,那么改革中预留的任何自由裁量空间都将侵蚀基金业绩基准规则的公信力,唯有与过往决绝式切割,行业才能焕发新生。
同时,护好基准业绩基准规则的正向激励作用,还需精细化、专业化指数产品的研究开发,让更多专业、精准的全收益指数层出不穷,为基金业绩提供精准的“尺”和“锚”,让基金的运作、风险传递和风险矩阵的描述等透明、准确、专业。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国内基金业发展至今,贡献突出但问题不少,且多为顽疾,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业绩基准“尺”和“锚”的轻看,对信托责任的认知度不够。因此,校准业绩基准的重要性再强调都不为过,唯有与过往粗放模式决绝切割,才能真正告别基金业绩基准乱象,守住基金健康发展的底座,也才能真正培育财富分享型市场,让财富效应、心理效应和预期效应应运而生,让健康成长的股市成为老百姓消费的底气。
机构行为是重要扰动因素。
西部利得基金回应第一财经称,解文增已在9月25日因赌博而被公司问责
新规的意义早已超越了300亿数字的本身,而是在更高的维度上,重新构建了整个行业生态。投资者将更敢于长期投资,以更低成本享受专业服务。
投研能力的核心在于“人”
费率改革对公募基金行业的影响,显然不仅是降低投资者投资成本,更深层次的影响是引导市场各方走出规模导向,更加注重专业导向和有效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