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产经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揭秘:多数人不知道的“伟哥”背后的商业故事——被误读的药,被利用的名字,和被忽视的风险

第一财经 2025-10-27 07:59:59 听新闻

责编:吴琪

来自江苏的贝志武(化名)今年47岁,在一次检查中,他被确诊为轻度勃起功能障碍(以下简称ED)。医生在问诊后,给他开出了处方——“枸橼酸西地那非片”,一种形状为菱形的蓝色小药丸。

ED,是困扰全球数以亿计男性的常见健康问题。然而,受到传统文化观念影响,它又成为一个包裹着沉默、羞耻与焦虑的私密话题。许多男性在寻求帮助时,不想直面医生,而是转向更加隐蔽和便捷的网络世界。他们渴望快速解决问题,但对自己要面对的市场复杂性一无所知。在蓝色小药丸的世界里,就充斥着混淆的品牌名称和真伪难辨的产品,以及商家精心设计的话术。这座信息陷阱正是等待捕获像贝志武这样的男性。

在吃完医生开的药后,贝志武试图自行购药时,却陷入了巨大困惑。他在某电商平台上搜索“伟哥”,手机页面弹出了各种各样的产品结果,包装各异,卖家的标题也是五花八门——“美国同款正品”、“可查可溯源”、“假一赔十”、“阳春”……

最终,他被一款销量排名前三的产品吸引,价格仅为医院药房的一半。他服下后,迎来的不是期待中的效果,而是突如其来的剧烈心悸、头晕和持续的胸闷感。紧急就医后,急诊医生告诉他:“你服用的根本不是正规药品。”

贝志武的经历并不孤单。黑猫投诉平台数据显示,涉及“伟哥”关键词的投诉中,约28%为虚假宣传,20%为货不对板,近19%为假药或三无产品。在这个充满羞耻与好奇的市场里,许多男性都在相似的境遇中陷入混乱——他们以为自己在购买想要的药品,实际上卷入了一个模糊而高风险的选择困境。可以说,贝志武的困惑,是男性健康市场迷雾中的一个缩影。

从蓝色小药丸,到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很多人第一次听到“蓝色小药丸”,不是在医院,而是在歌里、电影里,或者朋友之间的笑谈里。

要理解这场迷局的根源,我们需要回到故事的起点。1998年,美国FDA批准了辉瑞公司的一款名为“Sildenafil Citrate”(枸橼酸西地那非)的药物上市,商品名为“Viagra”。它最初作为心血管药物被研发,却意外地在男性健康领域大放异彩,成为全球首个口服PDE-5抑制剂。

作为第一款口服ED的治疗药物,它像一颗投进流行文化的石子,迅速在大众语境里荡开涟漪——媒体以“时代改变者”报道它;在华语乐坛里,“蓝色小药丸”的意象又被写进歌手李宗盛《最近比较烦》的歌词。这首歌在60后、70后和80后的视野里,几乎家喻户晓。美国获批两年后,这款药物进入中国,北京大学医院开出了国内第一张处方。

从此,对于这款药物,医学话题与文化符号从此叠在了一起。一方面,它是需要严格处方、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的严肃药品;另一方面,它又是一个被赋予了过多想象与暗示的大众文化符号。市场乱象也由此埋下伏笔。

在中国市场,“名字”与“药物”走上了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这正是所有混淆的核心。“伟哥”这个响亮且直白的称呼,最初仅是媒体和公众对Viagra,这款蓝色小药丸的俗称,随着上市的轰动被广泛传播,从而深入人心。

然后在1998年,国内公司率先在第5类(人用药)上申请注册“伟哥”商标,并最终获准。此后,该商标几经转让,但其作为一项独立的、有效的商标权利的地位,被一直维持。

当2000年辉瑞公司正式将其原研产品Viagra引入中国时,出于种种原因,注册的中文商标最终定为“万艾可”。从此,万艾可Viagra与伟哥彻底分道扬镳。

也正因为“伟哥”二字在人群中“喊得响”,它被赋予了超越药品本身的商业价值和号召力。在各大电商平台、社交网站和搜索引擎上,“伟哥”长期是高流量核心关键词。然而,输入这个词所呈现的搜索结果,却是一个光怪陆离的“万花筒”乱象——名字的一端连着注意力与消费者心智,另一端连着可以被买卖和争夺的商标利益:注册、许可、维权与反维权的商业动作,在过去二十多年里从未停过。

拨开命名的迷雾,我们才能回归药物的本质,看懂真正有价值的药物如何突破医学革命,如何改变了现代男性的就医与生活方式。西地那非一类的药物的意义,在于它开创了ED治疗的“PDE-5抑制剂”时代,其“口服、按需、机制明确”的范式,彻底颠覆了以往注射、手术等更具侵入性或效果不确定的传统疗法。

在辉瑞的西地那非(Viagra)之后,另两位“同门兄弟”相继加入赛道,进一步丰富了临床治疗的选择。2003年,拜耳公司推出伐地那非(Levitra),以起效更快见长。同年,礼来公司推出他达拉非(Cialis),则以“长效”特征作为主打牌。自此,三者形成了彼此补充的格局,使ED的管理兼顾“按需用药”与“日常管理”,类似于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长期治疗模式,共同推动解决ED这一难以启齿的男性隐私困境,让ED治疗回归到一个可以被科学评估,可以被规范管理的医学领域,也帮助无数男性重新获得健康与生活的信心。

当然,在药物带来健康革命的另一端,则是商业阴暗的另一面——市场端长期存在把“伟哥”作通用词的宣传、导购与关键词投放,导致“伟哥”这一名字下产品乱象泛滥。商家刻意制造的“俗称=品牌=药”的错位,也给许多消费者带来误导式指令,从而让原研药与仿制药,合法广告与不当宣传,正规渠道与灰色渠道,混作一团。

市场,乱象横生

从商业层面看,“伟哥”这一名称早已脱离原研药体系,成为一家国内企业独立持有的商标。而正是这种“商标独立”,让“伟哥”与原研药走上了不同的发展路径。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最新查到的资料,早在1998年5月,辉瑞公司就在香港注册了繁体中文商标“偉哥”,并在香港市场使用至今。这一点鲜为人知,也说明“伟哥”这一名称在不同地区有着完全不同的命运——在香港以“偉哥”之名延续,在台湾市场则以“威尔刚”品牌销售,而在中国内地,“伟哥”商标则另有归属,成为本土企业独立持有的品牌。这种商标权的分化,也埋下了此后品牌混淆与法律争议的伏笔。

在中国内地市场,围绕“伟哥”这两个字的属性,出现过两条法律战线:一条是“伟哥”是否属于通用名称?礼来等原研药公司曾主张,因广泛宣传,“伟哥”已直接指代抗ED药物,成为通用名称,应予撤销。但2019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在关键的“第1911818号‘伟哥’商标撤销复审案”中裁定,“伟哥”在核定使用的“医药制剂”等商品上,仍具备商标应有的显著性,能够区分商品来源,不构成通用名称,维持了其注册。

另一条诉讼中,辉瑞主张“伟哥”属于其未注册的驰名商标,但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判决未予支持。换句话说,现在消费者接触到的“伟哥”产品,与辉瑞公司研发的产品万艾可,既非同一商标,也非同一来源。

高流量,加上认知错位和语言模糊,正是灰色商业操作的温床。在电商平台上,“伟哥”的搜索结果里,众多不同包装,不同生产厂商,甚至包含保健品等众多产品时常并列出现。它们的包装相似,颜色甚至字体都如出一辙。价格层次分明,面向不同层次的消费者,从几十元到数百元不等,文案却高度一致。

在电商环境中,很多时候,“买到什么”取决于算法推送,而非医学处方。再加上商家的猛烈攻势,普通消费者的确很难区分药品的真伪与合法性。正因如此,像贝志武那样“买错药”的故事并不罕见——他们并非轻率,而是被卷入了一个看似便利、实则模糊的消费陷阱。

在黑猫投诉平台涉及“伟哥”关键词的投诉数据中,不仅仅是存在虚假宣传、货不对板等问题,还有4.9%的消费者反映,商品中甚至会非法添加“西地那非”或类似成分。也就是说,消费者面临的不仅仅是“买错药”的问题了,甚至还有严重健康风险。

长远来看,这种混乱带来的是双重伤害。对于企业而言,混乱带来的结果无疑是劣币驱逐良币,甚至反噬整个产业的信任基础——合规研发与渠道建设的投入被边缘化,也严重侵蚀了合法企业的市场空间。对于消费者而言,则是不安全的成分,或者失控的剂量,以及被掩盖的隐性身体伤害。而与此同时,消费者维权成本也极高,一旦出事,只能被迫沉默。

“伟哥”的故事也因此变得讽刺。它原本象征医学革命,如今却在市场的迷雾中被不断稀释,而消费者和品牌对灰色地带也无能为力。

男性必修课:学会识别与选择

在这样一个被混淆词汇长期支配的市场里,真正的识别能力,无疑成了男性潜在的健康必修课。

男性要真正爱护自己,谨慎用药,要知道自己在面对什么。西地那非、他达拉非这类 PDE-5 抑制剂,本质上是处方药,也就是说,它们属于医生诊断后的治疗环节,而非消费者自主选购的“保健品”。真正的安全路径一定来自于规范的问诊——确认症状、排除心血管疾病、核对正在使用的药物(尤其是硝酸酯类),然后医生根据病情开具处方。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挑选不同品牌的正规药品才有意义。

目前,市场上存在多类ED治疗产品,如原研药、合法仿制药、以及非法产品。原研药是辉瑞的万艾可、拜耳的伐地那非、礼来公司的他达拉非这一类药物。仿制药是专利期满后,由国内药企通过一致性评价上市的产品,质量标准可以追溯。无论购买原研药还是仿制药,要认清药品的“身份证”,也就是包装盒上清晰标注的 “国药准字H+8位数字”的批准文号。

在购买时,消费者务必要像核对身份证一样,仔细查看这个文号、生产批号和有效期——批准文号也可以随时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方网站上查询核实。

非法产品则是最庞杂的一类。它们往往打着“保健品”“天然草本”等旗号,本质是在食品中非法添加处方药成分。一位来自上海市三级医院的医生提醒,这类“拼剂”产品的剂量往往不受控,尤其对中老年人来说,可能导致严重健康风险。

医生的忠告往往也很简单,即,不要在直播间、朋友圈以及私域群购买这类药物。“处方药的通道只有两条,医院药房与合规销售渠道的处方系统。”上述医生说。即使考虑价格因素,也要确认药品批准文号、厂家和渠道合法性,保存处方与发票,确保可追溯。这是事后维权的唯一证据。

除此之外,消费者在认知层面也要学会区分,建立起名词防火墙——“伟哥”是一个文化符号和商业商标,并不是疗效与安全的绝对保障。

结尾

从一颗改变世界的蓝色药丸,到一个充满误解、风险与无奈的市场罗生门,“伟哥”的故事,已然成为一面镜子,映照出欲望、健康、商业利益与个体认知之间复杂的光谱。

在一个信息严重不对称、且被隐晦色彩所笼罩的市场里,学会科学地识别与选择男性健康药物,早已超越了比价一类的购物技巧,它成为了一个男人关爱自身,以及走向理性成熟的必修课——真正的健康与自信,从不建立在侥幸与盲目之上。它源于科学的认知、审慎的决策,以及那份在重重迷雾中,依然能保持的清醒和判断力。

举报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