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一财号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驶向新蓝海:“十五五”期间A股市场展望

第一财经 2025-11-03 11:50:03 听新闻

作者:薛洪言    责编:张健

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明确了“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这些目标不仅是国家战略意图的集中体现,更是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引导资源配置的指导方针。

(作者薛洪言为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

近日,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发布,明确了“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这些目标不仅是国家战略意图的集中体现,更是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引导资源配置的指导方针。其对A股市场的影响将超越单一政策周期,在短期政策窗口与中长期产业升级的共振中,推动市场从“规模扩张”向“质量突围”转型,最终实现指数中枢的系统性上移与结构性机会的深度拓展。

回顾A股发展历程,不同时期的五年规划始终是塑造资本市场格局的关键力量。“十一五”时期的城镇化浪潮催生了周期行业的崛起;“十二五”与“十三五”的经济转型,为科技成长板块奠定了逻辑基础;进入“十四五”,“双碳”目标与科技自强战略进一步重构了产业估值体系。历次规划通过明确发展方向、优化政策体系,有效引导资本市场服务国家战略,成为经济结构升级的“助推器”。

作为衔接2035年远景目标的关键五年,“十五五”经济发展目标将“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至重要战略高度。这一导向不仅将强化相关板块的结构性行情,也对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响应这一战略需求,资本市场的支持功能正在持续深化。“十四五”期间,我国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的支撑实现系统性提升,逐步从单一融资渠道演进为驱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关键枢纽。在制度层面,科创板设立并试点注册制、创业板改革深化、债券市场“科技板”推出,以及常态化退市机制的完善,增强了对未盈利、特殊股权架构等科技企业的包容性。

具体看,“十四五”期间(2021年至2025年10月),科创板已累计支持近600家硬科技企业融资超过1.1万亿元。在融资支持方面,A股新上市企业中科技型占比超过90%,募资额占比达86.6%;科技创新公司债发行规模达1.77万亿元;社保、险资等中长期资金持有A股市值较“十三五”末增长32%,构建起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多元化融资体系。与此同时,资本生态持续优化。私募股权创投基金管理规模增至14.4万亿元,超半数在投本金投向高新技术企业;政策层面从“科创十六条”到科创板“1+6”改革,系统引导金融资源投向早期、小型、长期和硬科技项目,带动科技板块市值占比突破25%,研发投入与专利能力显著增强,全面夯实了创新驱动发展的市场基础。

展望“十五五”,随着资本市场改革深化,以及在居民财富再配置、养老金第三支柱扩容与外资准入放宽等多重动力推动下,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的广度与深度有望进一步提升。更多长期资金与国际化资本将持续注入,推动形成更加成熟、稳定、具有韧性的创新资本生态。随着制度体系、资金结构与市场功能的协同发展,资本市场将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发挥更为核心的枢纽作用,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能。

就对A股行情的影响而言,“十五五”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夯实中国式现代化基础的关键五年,预计将为A股市场注入持续的政策动能与产业变迁动力,推动行情在政策预期、基本面改善与结构性机遇三重逻辑下展开。

短期来看,规划目标披露前后的政策窗口期往往成为市场情绪的催化剂。历史数据显示,“十一五”至“十四五”规划发布后的六个月内,A股均出现显著行情——从2005年“十一五”规划后的股权分置改革牛市,到2020年“十四五”规划推动的新能源赛道崛起,政策红利释放期的市场表现通常优于历史均值。当前“十五五”规划酝酿阶段,市场已提前反映政策预期,科技、高端制造等板块的估值修复与资金涌入。

中长期来看,经济韧性与盈利增长的双重驱动将主导指数趋势。2035年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远景目标,要求未来增长更多依赖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十五五”期间承前启后,此阶段的发展质量将直接关系到“十六五”的最终冲刺成效,是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成败的关键一环。在此背景下,“十五五”将是我国经济从“量增”向“质变”突围的关键阶段,“减速提质”的高质量增长模式有望降低经济波动风险,为企业盈利提供稳定支撑。

与此同时,指数的温和上行难以掩盖结构性分化的深层变化。“十五五”期间最鲜明的时代特征,在于将“新质生产力”从概念推向产业实践的中央舞台,落脚于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一转变将促使市场资源加速向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领域聚集,形成“强者恒强”的分化格局。以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制造为代表的未来产业,不仅延续了“十四五”的科技主线,更通过新增商业航天、低空经济、具身智能、氢能和核聚变能等前沿方向,拓展了技术创新的想象空间。

在科技创新领域,“人工智能+”及其配套算力基础设施、国产化芯片、高端工业软件等方向,有望持续受益于政策红利与技术突破的双重驱动。预计“十五五”期间,具身智能、商业航天等赛道或将成为新的超额收益来源。

在高端制造与绿色转型领域,“积极稳妥推进和实现碳达峰”是重要政策目标。对应非化石能源占比提升的硬约束、新型储能技术的规模化应用,不仅为光伏、储能、氢能产业链注入确定性,更倒逼产业从“规模扩张”转向“技术突围”。当前,部分省市已出台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和碳排放评价实施办法,要求新上高耗能项目能效水平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这将推动设备制造商向“全球技术标准制定者”转型。

扩大内需与安全主题则构成市场的“稳定器”。通过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与健全社保体系等,激活银发经济(养老托育)、新型消费(智能家电)、服务消费(医疗健康)等潜力。与此同时,在全球供应链重构背景下,科技自立(芯片、工业软件)、资源安全(稀土、锂矿)、粮食安全(生物育种)等领域的“卡脖子”环节,将在政策扶持下获得估值溢价。从半导体材料到战略资源企业,这些具备技术壁垒的“安全资产”,将成为对抗全球不确定性的“压舱石”。

对投资者而言,把握“十五五”的机遇需要建立“政策—产业—资本”的三维分析框架。在科技深水区,AI芯片、量子通信、商业航天等“0到1”突破领域,需关注政策补贴与技术迭代的共振节点;绿色转型赛道中,风电、氢能储能、CCUS(碳捕集)等低碳技术,受益于碳排放强度约束与欧盟碳关税等外部压力,具备“政策托底+需求爆发”的双重逻辑;内需升级领域,社区嵌入式养老、智能驾驶、AI硬件、国潮品牌则对应消费场景扩容与服务质量提升的长期趋势。

站在2035年远景目标的历史坐标上,“十五五”发展目标对资本市场的影响远不止于行情催化,更是一场关于价值逻辑的深层重塑。当新质生产力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A股正从“流动性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从“规模红利”向“质量红利”切换。这种转型既带来阵痛——传统产业的估值收缩与新兴赛道的波动加剧将成为常态;也孕育机遇——那些能够准确把握技术革命方向、前瞻布局政策支持领域的投资者,将在市场的结构性行情中占据主动。正如“十三五”的半导体、“十四五”的新能源,“十五五”期间的新质生产力赛道,也将在政策与市场的合奏中,谱写中国资本市场的“成长新篇”。

在这场产业升级与资本重构的历史进程中,A股市场将逐步褪去“政策市”的标签,向“价值发现”的本源回归。“十五五”发展目标的意义,不仅在于为市场提供投资主线,更在于通过制度改革与战略引导,让资本市场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孵化器”、产业升级的“助推器”与国家战略的“映射镜”。对投资者而言,读懂“十五五”发展目标的深层逻辑,不仅是把握短期行情的关键,更是穿越经济周期、实现长期复利的根本所在。唯有与政策同频共振、与产业发展趋势紧密相连,方能在资本市场的星辰大海中行稳致远,始终不偏离主航道。

第一财经一财号独家首发,仅代表作者观点。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