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称“十五五”规划建议)正式发布,明确提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战略目标。其中,货币政策相关部署聚焦完善中央银行制度、构建全面宏观审慎管理体系、畅通政策传导机制三大核心任务,为未来五年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防范化解风险、服务高质量发展勾勒出清晰可行的实施路径。
华西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肖金川表示,相较于“十四五”时期聚焦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建设与利率市场化机制健全,“十五五”时期货币政策内涵更趋丰富。
完善中央银行制度
作为金融强国建设的核心环节,完善中央银行制度被“十五五”规划建议列为该板块的首位重点工作。
中国银河研究报告认为,金融强国的内涵为“六个强大”,即强大的货币、强大的中央银行、强大的金融机构、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强大的金融监管、强大的金融人才队伍。“十五五”规划建议据此作出相应部署,并提出构建“覆盖全面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上报告金融工作情况时表示,下一步要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完善中央银行制度,健全科学稳健的货币政策体系,持续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健全覆盖全面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不断拓展宏观审慎管理的覆盖范围。
“十五五”时期的改革更注重制度设计的系统性与前瞻性,关键突破点在于机制创新。潘功胜表示,目前已形成初步方案,拟将宏观审慎评估(MPA)拆分为两部分,分别聚焦货币政策执行情况评估与宏观审慎和金融稳定评估,这一调整将进一步厘清政策目标边界,提升调控精准度。
将完善中央银行制度置于核心位置,是立足新发展阶段的战略选择。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认为,构建科学稳健的货币政策体系,需坚持稳字当头、精准发力,统筹总量调节与结构优化,既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经济发展相适应,又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定向滴灌,引导金融资源向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倾斜,实现稳增长与调结构有机统一。
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经历了数轮工具创新与机制改革,整体呈现数量框架向价格框架转型等特征。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预计,未来五年央行将继续深化现代中央银行制度改革,并优化和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效率。
覆盖全面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
“十五五”规划建议还明确提出,构建科学稳健的货币政策体系和覆盖全面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
作为金融安全的“安全阀”,构建覆盖全面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凸显了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在金融强国建设中的关键地位。
潘功胜在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开幕式上就详细分享了对于中国宏观审慎管理体系的建设实践与未来演进的看法。他提出,要从四个方向构建覆盖全面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即更好覆盖宏观经济运行和金融风险的关联性、更好覆盖金融市场的运行、更好覆盖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更好覆盖国际经济和金融市场风险的外溢影响。
在具体实施路径上,潘功胜提出,强化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测和评估体系,完善并强化重点机构和重点领域风险防范举措,持续丰富宏观审慎管理工具箱,提升系统化、规范化、实战化水平,不断健全协同高效的宏观审慎管理治理机制。
他表示,正考虑综合平衡维护金融市场稳定运行和防范金融市场道德风险,探索在特定情景下向非银机构提供流动性的机制性安排。
业内专家认为,这意味着央行最后贷款人角色将由银行拓展至非银机构,央行宏观审慎管理职能将会被大幅拓展,也说明决策层对未来五年宏观风险的关注度较高,可预期的是后续央行在这方面的动作会比较多。
曾刚强调,覆盖全面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建设,是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关键举措。需进一步健全跨市场、跨机构、跨领域风险监测预警和处置机制,强化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金融控股公司等的监管,规范影子银行发展,防范跨境资本流动波动风险,筑牢金融安全防线。
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十五五”时期货币政策的重要任务,也是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能的核心环节。
当前货币政策在传导机制、中长期利率调控等方面仍存挑战。比如,虽然央行通过LPR改革等措施引导中长期利率下行,但市场对未来经济走势及政策预期的不确定性仍然较大,影响了利率传导效果。
曾刚建议,要持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形成机制,破除利率传导中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的协同配合,确保政策红利精准直达市场主体。三者相互支撑、有机衔接,将为金融强国建设夯实制度基础,助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对于未来政策走向,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货币政策方面,未来一段时间有望保持适度宽松的主基调,更加注重政策利率的价格型调控作用,畅通利率传导机制,持续引导企业和居民融资成本下降,激发市场主体内生性融资需求。这也是当前促消费、扩投资、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的一个重要发力点。
同样重要的是,未来宏观调控还会注重“跨周期设计”。王青表示,这意味着“十五五”期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不会搞大放大收,避免给将来留下高通胀、政府债务负担过重以及金融风险隐患等问题。总体上看,“十五五”期间财税金融政策会保持较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